《开封的故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开封的故事-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事情传扬开去,引起朝野广泛议论,闹得沸沸扬扬。宋仁宗见争议这么大,索性把案件升级举行廷辩,让大家当面锣对面鼓说个明白。

  廷辩伊始就拉开了阵线:大多数官员认为御史台小题大做,无事生非。理由是苏舜卿等人既无动用国库银两,又无利用职权非法敛财,只不过花了几个卖废品的钱,不值得大惊小怪。再说参加酒会的主人和宾客都凑了多少不等的份子,不能算白吃白喝;进奏院花几个钱宴请同僚,也属官场正常应酬,谈不上公款吃喝,更谈不上违法乱纪。极少数的官员则认为:进奏院的这次酒会与公务无关,纯属私人性质的朋友聚会,是典型的公款吃喝,召妓玩乐的*行为。如不严加惩戒,歪风邪气漫延开来,后果不堪设想。各抒己见,相持不下。

  朝堂里只有两个人置身事外,一言不发。宰相杜衍认为王拱辰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又牵涉到自己的女婿,为了避嫌,一直没有表态。王拱辰有备而来,所以只是冷眼旁观,蓄势待发。

  宋仁宗看了二人一眼,他很体谅宰相的处境,便将了御史中丞一军:“王大人,你是始作俑者,就当众阐述你的高论吧。”

  王拱辰胸有成竹,从容出班,朗声道:“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将不国。诸位对这个浅显的道理谅无异义吧?”

  朝尝里鸦雀无声,无人反驳。

  “治国先治官,治官先治贪;治大不治小,积重必难返。诸位对此也不反对吧?”

  众人不知他葫芦里卖的什么药,一个个洗耳恭听。

  “千里长堤,溃于蚁穴。这是普通常识,估计也没有人否定。” 王拱辰侃侃而谈,“这就是我不能容忍进奏院吃喝玩乐这一事件,也希望引起朝廷高度重视的基本原因。公私分明,洁身自好,是每个官员应遵守的基本底线,苏舜卿他们光天化日之下公然在衙门里寻欢作乐,老百姓看了会怎么想?你们当官的连自己的嘴巴都管不住,还能指望你们为国为民鞠躬尽粹吗?”

  枢密副使狄青行伍出身,言语粗鲁,嚷道:“对,食色性也,当官的就是上面要管住嘴巴,下面要管住*,两只手才会老老实实,不贪不占不索不拿。”

  他说得如此直白,引得众人哄堂大笑,就连赵祯也忍俊不住,严肃的朝堂顿时活跃起来。

  御史中丞又掰开揉碎地讲解了此案的重大意义和他倡导廉洁正气的良苦用心,义正词严,反对派无法反驳,最后君臣一致同意立案查处。

  会后御史台立即对苏舜卿、刘巽实行“双规”,关进乌台监狱交待问题。涉案人员都被衙门叫去问话,就连两位出台小姐也被抓进来协助调查。经多方查实,过去进奏院的拆封全做为垃圾清理丢弃,苏舜卿入主后,才将废纸换钱,私设小金库,自主开支,应以监守自盗罪处置;两位小姐卖艺不卖身,只是陪酒助兴,并无苟且之事,不再追究。案卷上报,单等御批。

  消息传开,各地官府纷纷上表,认为此类事情司空见惯,法不制众,请求朝廷申斥从严,处理从宽。这也合乎宋仁宗的心意,便把王拱辰召来,说:“你也看看朝野的呼声,都是为苏舜卿求情的。依联看下不为例,到此为止就可以结案了。”

  “对官员的恶行宽容一分,官场的风气就会坏上十分。陛下虎头蛇尾,失之于宽,失之于软,只能起到纵容*的恶果,发展下去就会祸害百姓,危及江山社稷。”

  宋仁宗爱才心切,低声下气地说:“苏舜卿一向嫉恶如仇,倡导改革,诗文俱佳,人才难得,与一般的贪官污吏不同,这次就放他一马吧。”

  王拱辰寸步不让:“要求别人做到,自己做不到的事,也是国人说一套,做一套,阴一套,阳一套的一贯作风,一个对自己要求很低,对利人要求很高,宽待自己,苛求别人的人才,怎么可能实现自己的抱负呢?”

  “朕知道你和范仲淹、杜衍、苏舜卿政见不同,反对他们倡导的变革,难道你就不怕别人说你借题发挥,肆意陷害?”

  “范仲淹、杜衍、苏舜卿欲除积弊,更应以身作则,方得民心。身为御史中丞,不求伪虚名声,只求无愧国家。”

  “苏舜卿的爷爷曾任宰相,岳父现任宰相,门生故旧遍布朝野,盘根错节,牵一发动全身,难道爱卿就不考虑影响吗?”

  “正因为他树大根深,身世显赫,更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御史台既要拍苍蝇,也敢打老虎,从重从快,法律才有尊严。”

  宋仁宗仍在犹予:“这……”

  王拱辰恳切地说:“而今官场不正之风日益猖獗,急需激浊扬清,大力整饬。如果通过此案能扭转局面,则朝廷幸甚,百姓幸甚。要让天下都看到,朝廷对*现象丝毫不能容忍,处置也决不手软,方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宋仁宗终于被说服,只好挥泪斩马谡,将苏舜卿、刘巽削职为民,其他涉案官员一律降职逐出京师,由各地安置。宰相杜衍也因态度暧昧,影响恶劣而被迫引咎辞职。

  此案犹如一场廉政风暴震慑了官场,大小官员人人自危,头上似乎悬着一把无形的宝剑,不敢越雷池半步。这对苏舜卿等个人来说是个悲剧,但对宋王朝来说则是幸事,这几个人的乌纱至少换来了仁宗一朝几十年的的廉政。 。 想看书来

狄 青 掷 宝
开封市闹市中心有条保定巷,相传北宋名将狄青当年就居住在这条胡同内。

  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一零四九年),广南西路(今广西)的部族首领侬智高发动叛乱,攻占邕州(今南宁),自称大南国仁惠皇帝,年号景瑞,企图与朝廷分庭抗礼。朝廷几次征调相邻地区的军队前去*,都遭到惨败,叛军乘胜追击,沿邕江而下,连破九州,气焰嚣张,扬言要进军中原,直捣东京。

  败讯传到京师,朝野震动。官家赵祯龙颜大怒,决心从戍边大军中抽调重兵南征,一举敉平叛乱。宰相庞籍担心,一旦边境空虚,辽国、西夏乘我内乱之机,大举进犯,朝廷三面作战,处境将更加不妙。赵祯与大臣们权衡利弊,议定派遣驻守东京的禁军南下平叛。

  消息传开,禁军中一片惊慌。原来,自北宋与辽国“澶渊之盟”以来,再没有发生过大的战事,刀枪入库,马放南山,承平日久,不识干戈。特别是长驻繁华京师的禁军,养尊处优,兵懒将惰,从来就没有打过仗,对付手无寸铁的老百姓气壮如牛,一听说要被派到瘴疠肆虐的蛮荒之地去撕杀,个个心慌意乱,畏首畏尾。又传说叛军长着三头六臂,会施妖法,所向披靡,流言蜚语,谈虎色变。一时间,军心大乱,士气低落。

  禁军的高级将领了解下情,知难而退,纷纷装病托辞,谁也不肯领兵挂帅。正当赵祯进退两难、举棋不定时,枢密副使(相当于国防部副部长)狄青挺身而出,主动要求领兵挂帅,南下平叛。赵祯深知他是员虎将,年富力强,善于用兵,在国家危难之际,请缨杀敌,真是难能可贵,当即任命他为南征元帅,即日出征。

  狄青是山西汾州(今汾阳)人,自幼家贫,吃粮当兵,长期驻守在西北边境上,在与西夏的战争中他作战勇敢,杀敌无数,因战功从一个普通士兵晋升为高级将领。身份变了,本性不改,每次打仗他都身先士卒,冲杀在前。与将士同甘共苦,嘘寒问暖,亲如手足,在军队中的威望很高。他治军很严,每次出征,全军将士头戴狰狞可怕的面具,对敌人起到威慑作用。西夏将士一听说他的名字便退避三舍,因此两国边境多年平静无事。庞籍慧眼识人,不问出身,举荐他进京当了枢密副使。

  对禁军的现状,狄青也略有耳闻,他下朝后,就换上便服来到禁军营地,和将士们曲膝谈心,摸清情况,将士们见他和蔼可亲,也不隐瞒,竹筒倒豆子,把内心的隐秘全说出来。他既不据理反驳,也不居高临下地教训一番,只是微笑着耐心倾听。他串了几座营房,很快便掌握了问题的症结,将士们内心怯敌,丧失信心,这不是简单用语言、道理可以扭转的,必须采取一个出奇不意的行动才能奏效。

  第二天,狄青校场点兵,面对愁眉苦脸、毫无斗志的禁军将士,他胸有成竹,朗声笑道:“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现在侬智高聚众叛乱,分裂国家。朝廷派我们前去剿灭,正是有志男儿建功立业的大好时机!可是,我知道你们有很多顾虑,怕毒蛇猛兽,怕瘴气瘟疫,怕敌人凶猛,怕水土不服……我一时也很难说服你们,现在就让我们看看天意吧。”

  他一挥手,一名家将手捧托盘过来,上面放着几大摞铜钱。这些铜钱是宋朝民间流通的货币,纯铜铸成,外圆内方,一面镌刻文字,一面镌刻花纹。将士们不知元帅要搞什么名堂,全都瞪大眼睛,密切注视着他的一举一动。

  狄青指着托盘说:“这里有一百枚铜钱,我向空中一抛,落地后如果朝上的全是清一色的字面或者图案,那就是天意注定我军此次南征必胜!哪怕是有一枚铜钱与众不同,我也不会代领大家前去送死,立即向朝廷交回帅印,请求官家向侬智高罢兵求和。”

  将士们一听面露喜色,看来这仗肯定打不成了。一位大胆的偏将出列道:“此事非同儿戏,元帅说话算话吗?”

  狄青笑道:“军无戏言,当场兑现。”

  校场上登时安静下来,静得掉根针都能听见,将士们敛声屏息,单等狄青掷宝的结果。

  狄青大步上前,端起托盘,猛地向上一抛,铜钱如同天女散花,在空中飞舞,瞬间一阵钱雨,散落在点将台上。

  几位将士代表上前验看,奇迹发生了,一百枚铜钱朝上的全是“皇祐通宝”四个大字,一再检验查看,朝上的无一枚是图案。代表们始则惊异,最后大声宣布:“苍天显灵,侬智高必败,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