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犭昔》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犭昔-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阿妈,”水秀听到水鸭仔的喊声。细佬仔半梦半醒地在床上坐了起来。看到阿妈和阿叔在做大人的事,他没有醒悟过来,身子一歪,又回到梦中。
  随着屋里黄山狗欢快扑腾猛烈起伏的节奏,屋外的黄铜锣手下也加足了劲,加快了频率。“噢,啊。”黄铜锣轻呼几声。手上感到了温粘热流的喷射。
  身后,两盏绿荧荧的灯火正在移近,无声无息。
  一阵痉挛快感漫过了全身。尖利的锥子刺破了皮球。倒空了的米袋子舒瘫在地。好可怜的一个男人。
  那两盏绿荧荧的灯火蓦然挑高,一个如山的黑影当头罩下。身披黑色斗篷的索命黑无常在鼓动着他那黑色的翅膀。
  15.
  水秀扭动着身子迎击山狗的猛烈碰撞。突然,山狗停止了动作。水秀睁开眼,用手抹开额头前汗水沾湿了的头发。电光火石般的变故在瞬间发生。山狗还伏在她身上,脸上却挂着她从来没有见过的扭曲的表情。他先是两个鼻哥孔【广东俗话,鼻孔】翕动猛吸气,两耳抽搐着似在听风。
  

最后一只华南虎 第一章(9)
“啊!”屋外一声恐怖凄厉的喊声。
  山狗猛地抽离,裸身跃起。一手撩起竹床上的衣服,一手抄起墙边的猎枪。旋风闪电般冲出柴门,一眨眼就消失在茫茫黑夜中。
  水秀也跳起来,追到柴门口。除了浓浓的夜色,满天的星星,淡淡的月亮,她什么也看不见。除了呱呱的蛙鸣,卿卿的虫声,她什么也听不见。她倚门站着,月光刀温柔,星辉锋冷利,刀锋雕刻出一座曲线玲珑的女体。
  

最后一只华南虎 第二章(1)
1.
  南岭山脉,纵横驰骋湘桂粤三省,莽莽苍苍,绵延几千里,气势雄霸南天。山脉的主体是龙身,迤逦起伏,首尾难辨。它的支脉是龙爪,龙爪飞舞,其中一爪抓向广东。利爪划过,在广东大地上刻出了西江、东江、北江构成的珠江水系。龙爪铮铮,爪势落下,牢牢地钉在粤桂两省,形成了高低不平的丘陵山川。
  北回归线是地球绿色的腰带,它正好在此穿越而过。南北冷暖气流在高空交汇,造成充沛的降雨,孕育了物种丰富的温带雨林,在这里,生命的色彩是如此浓重。这里是动物植物的天堂。
  凭依南岭山脉奔走南来的余势,豆荚江在此欢腾归海。豆荚江是珠江水系的一部分。周围茂密的山林,吞吐水汽云霞,海绵一样的山体植被和湿地,承载天赐的甘霖。泉水咚咚,溪流欢闹,豆荚江补充到了大量充分的水源,更助长了它奔流汇入西太平洋的气势。
  竹浪溪在无数条溪水中,它堪称老大。实际上,在竹浪溪和豆荚江交汇之处,它的水面宽度,它的流量,已经足可以使它从溪流升格为河流啦。
  就在这个两河交汇之处,座落着豆荚江镇,它是海江山县的县城。由于河流分隔的缘故,县城被分为三个小埠,分别是江南埠、江北埠和在竹浪溪溪口的溪口埠。三个小埠之间的交通,江南和江北有浮桥相连,溪口埠到江南埠有小汽轮摆渡。小地方的人喜欢借用大地方的名气,县城豆荚江镇的人又骄傲的称自己的家乡作为小武汉。
  这豆荚江镇地处得天独厚。两岸有些狭长的小平原是千万年河流冲积而成的稻田。顺豆荚江东流出海是珠江口的外海伶仃洋,外海上有著名的海上渔场上川下川岛。再往外就是烟波浩淼的太平洋,听人说过了这个洋就能到花旗金山啦。这一带的人有很多漂洋过海的,有很多人一去不复返啦,也有很多人到花旗金山挣了银发了财,风风光光回乡起大屋。
  顺豆荚江东流出海处,是海江山县最出名的名胜,叫作崖门。出海处的南北岸,各有一块突兀巨大的高崖,崖高如削,既约束了汹涌入海的江水,又挡住了咸水海潮的回灌。夏天,是台风频频来袭的季节,有这两座高崖消弱风势,豆荚江镇的人如同生活在一个比较平安的避风港湾。崖门是怎么形成的呢,谁也无从考究。是火山爆发后,岩浆流到此地入海,经海水冷却而堆积高耸吗?经查,这里不是火山活动地带,周围也没有什么死火山活火山口之类。是地壳挤压的隆起吗?似乎又不是,这里不是地壳板块的接合部。崖门突兀,与周围海岸的地势全然不同。我们只能说,这是天造地设,鬼斧神工。聪明的豆荚江镇人,就在这里安了家,世世代代。崖门外,是蓝色的珠江外海伶仃洋,崖门内,是绿色的豆荚江,蓝绿分开,一清二楚,崖门为界。
  2.
  时间以一九四九年为界。到了一九五八年,共和国仍在幼龄 。虽弱不禁风,却意志坚定。虽屡遭风雨,但仍在屹立成长。当时,朝鲜战争刚刚签署了停战协定,共和国生存的威胁终于被阻止在北纬三十八度线以南。中国人的尸山人海血肉长城,成功地挡住了美国人现代战争的滚滚铁流。坦克大炮,飞机军舰,这一堆堆能在三维空间中飞速移动并喷射火焰的钢铁怪物,虽未能撼动中国人同样坚强的钢铁决心,但足以让人的肉体战栗不已。
  形势稍稳,百废待兴。强敌环伺,枕戈待旦。 大跃进粮食高产放卫星的运动,大炼钢铁赶英超美的高潮,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开展啦。
  3.
  海江山县的行政区域划分为五个区。崖海区靠海,是一个渔区。江南区、江北区是县城行政、商业中心。连山区深入大山,与邻县接壤。只有溪口区比较特别。溪口埠在竹浪溪与豆荚江交汇处的西岸,它既是三埠之一,因偏离县城中心,这个埠又处在平原与大山的接合部。客商进山,在此住客栈。山货出山,也在此集散转运。黄姓竹浪村也在溪口区的行政管辖之下。
   。 想看书来

最后一只华南虎 第二章(2)
4.
  溪口区是客家人与本土人杂居的地方。在中国的历史上,客家人泛指那些从北方中原迁移到长江以南居住的人群。客家南迁,通常伴随着大规模的战乱与灾祸,国家社会发生分崩离折。或是劫后余生逃难,或有先知先觉避祸,南迁的客家,都是些精英人群。他们凭着过人的坚韧和绝顶的聪慧,在自己选择的土地上重建家园。客家南迁的历史又是一部中华中原文化向南传播的史诗,客家人所到之处,中华文化必然灿烂,必然光大发扬。
  据史载,客家人有过六次大规模从北到南的迁移,其中又穿插着无数次小规模的迁移。
  首次客家南迁发生在西元二百年之间东汉末期的黄巾之乱,中原豪强士族的孙氏集团渡江建立了割据称雄的东吴政权;
  西元三百年之间晋朝发生八王之乱,导致匈奴入侵中原。名门望族又一次南迁渡江,偏安江左,建立东晋政权;
  西元六百年之间的晚唐末期,黄巢兵祸,军锋鞭挞南至广州,或受裹挟或逃战乱,中原精英又一次大规模渡江;
  西元一千一百年之间的北宋靖康之变,女真人入侵中原颠覆汉族皇朝,又是一大批士族世家随赵官家南迁建立南宋朝;
  西元一千六百四十年之间的明末清初,满族人入主中原,大批不甘外族统治的汉族士人追随南明小朝廷渡江南来;
  从清末民初开始,最近的一次中国人口的大迁移,至今尚未结束。这一次的大迁移,从其规模到性质都不同。从性质上说,这是一次在世界范围内的中国人口大迁移,不但中国的北人向南,南边的中国人更是大量前往海外。从规模上说,到目前为止,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已经超过三千万。在这一次中国人口大迁移中,客家人仍然是前锋,海外客家人的故乡是广东省的梅州。据世界客属公会统计,居住海外的客家人超过一千万,占海外华人三分之一强。
  客家人有安土重迁的双重性格。每到一地,宗族都能落地生根,而且能自成一格,不与本土人混居,因此能很好地保持和延续中原文化,这是客家人安土的一面。另外,其宗族中的精英,特别是支族的子孙,总能眼光远大,向外发展,去追逐更加肥美的草地。这是客家人重迁的性格。一个源自中原的宗族,其支族可能经过了很多次的迁移。客家人的子孙,尽管颠沛流离,总能保持完整的族谱,家族、支族、宗族,从叶子到树根,参天大树,记录无遗。
  到了南方,人们会发现很多村子的村口都有大榕树。其实,这榕树恰恰是客家人的象征缩影啊。这种树是生殖力生命力极其旺盛的体现。世界上只有榕树能够独木成林。榕树长成之后,它的树枝会长出一种胡须,这些长长的胡须下垂触地,会入地生根,长成小榕树。十年、几十年、几百年,一棵榕树竟能长成一片树林。榕树还有另外的奇妙之处。鸟雀吃了它的果实,飞向远方,榕树的种子随鸟粪排泄在屋顶瓦缝上,凭借一点点稀有的尘土和露水,种子竟能发芽生根,长成在高处随风招摇的“雀屎榕”。这样的播迁生存能力,也是榕树独有的特性。把榕树种在村口,这绝对不是随意的巧合。榕树下是村人聚会的地方,也是送别亲人远行的地方。以榕树来形容客家人安土重迁的双重性格,再恰切不过啦。
  世界上有希伯来族的以色列人,他们自称是上帝的子民,历尽千辛万苦去寻找上帝赐予的流着奶和蜜的土地。客家人是炎黄族的优秀子孙,他们从中原出发,千百年来,一直在迁移,定居,再迁移,一路上传播中原文化的种子,弘扬民族自强的精神。客家人中的赫赫大名,多若夜空繁星。这东方的客家人,与西方的犹太人一样,都是优秀民族的骄傲子孙啊。
  5.
  溪口区的区长兼区委书记谢恒福也是客家人的子孙。他有一个显赫的姓氏。上溯商周,太公姜子牙的一支后代受封中原谢地,从此,后人以地为姓。到了晋朝八王之乱,谢氏望族随司马朝廷渡江,成为东晋政权的中流砥柱。淝水之战一役,东晋名将谢安、谢石,谈笑用兵如神,以哀兵弱势,一举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