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虹重现》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彩虹重现- 第1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第三章地震:影响我们的婚姻与家庭生活54(一)孩子目睹婚姻暴力后的影响家庭是儿童成长中主要的环境,尤其父母是儿童成长时间的重要影响人。良好的夫妻关系使孩子体验到安心、和谐的家庭气氛;反之,将伤及无辜孩子的幼小心灵。父母婚姻暴力不单只是父母的问题,更会因此影响儿童的生理、心理及行为等。对于长期目睹暴力的儿童来说,不仅无法使其身心健康成长,更有可能因而成为 “暴力循环 ”
  下的另一个施暴者。
  所以,不论是亲身经历,还是目睹家庭暴力,孩子都会担心、害怕、不知所措,对孩子的影响程度是深远的,不容忽视。

第三章 地震影响我们的婚姻与家庭生活(14)
1。生理方面如失眠、噩梦、惊吓、尖叫、颤抖、口吃、湿疹、尿床、饮食失调、身体有退化、活动变差、动手能力低,语言发育迟缓,常感疲倦不想动(惰性逐渐养成)、食欲不佳或暴饮暴食等,严重的出现明显的生理上疾病。
  2。心理层面( 1)情绪上的反应有罪恶感,觉得羞耻、害怕,感到困惑、愤怒,敌视社会,忧郁,过度哭泣,有沉重的负担感,焦虑,缺乏同情心,过度压抑,无法信任他人或建立关系,自卑,对挫折耐受性差。
  (2)在行为方面的反应过度放纵或过度退缩;拒绝上学,注意力不集中;扮演拯救者与照顾者,过度早熟;搞怪使坏,诱引他人注意自己;退化行为,如尿床、*手指、用幼儿的口气说话;攻击性强,对同伴、女友使用暴力;对母亲有罪恶感,要求父母离婚;欺骗行为增加,包括说谎和偷窃;有虐待和杀害动物的倾向,有自虐和自我毁灭的倾向;忽略个人卫生,不喜欢洗澡、洗头;离家出走。
  (3)认识方面孩子容易产生错误认知,误将暴力看成爱的行为表现,暴力反而成了解决问题 55第三章地震:影响我们的婚姻与家庭生活的方法。也有不少在暴力环境中长大的小孩,往往认为:外在世界是不稳定的,父母的行为难以预料,暴力是解决问题的好方法,我必须掌控所有的事,是我的错造成父母失和,人有时就该被揍,爱是痛苦的。
  3。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不同反应(1)幼儿期(3岁前)孩子的反应比如身体不适,经常感冒拉肚子;经常哭泣不休,容易被激怒;不容易入睡;发育迟缓,体重不增,身体失调不吃东西;焦虑、难过、经常哭叫或者缺乏情绪反应。
  (2)学龄前期(3~7岁)孩子的反应比如发育迟缓,尤其是语言方面;出现婴儿的行为(*拇指 );有敌意和攻击行为;有破坏性行为;有偏执行为或顽固性的对抗;极度依赖行为(包括分离焦虑、依恋行为);感到恐惧,自我责备有罪恶感。
  (3)学龄期(7~12岁)孩子的反应比如自尊心低;对*者产生既爱又恨的矛盾情感;可能对兄弟姐妹,乃至父母采用暴力行为;感到羞耻,不承认家中有暴力行为;出现偏差行为,偷窃、打架、逃学、饮酒、抽烟等。
  4。长期影响包括抑郁、低自尊,自伤、自杀,以及在下一章节会专门谈到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人际关系差,冲动伤人甚至暴力犯罪、吸毒。现摘录笔者在门诊咨询的一个个案的文字。她是长期目睹家庭暴力的受害者,患有严重的PTSD和抑郁症,曾多次自杀。如今已成年结婚,育有一子,但婚姻关系不好。她在伤痛记忆中写道:
  父亲总是很残暴地毒打兄妹,但他从来未打过我。我还是怕他,骨子里怕他。我想应该是杀一千只猴子给一只猴子看的效果。我在父亲面前做事总是小心翼翼,大气也不敢出,从小我就很听话,很会见机行事,不管父亲发多大的火,我都会一如既往地干活,当着父亲的面胆战心惊地干活,那种感觉没有人会理解。就像待在火山口、地震区,如履薄冰,还有虎狼欲来的恐惧,掉进蛇窝里的无助,到现在我都常梦见自己掉进蛇窝,想逃也逃不掉。

第三章 地震影响我们的婚姻与家庭生活(15)
…… 进水里的。母亲哭着向别人诉说时,我的心在滴血,可没有人知道。虽然我那时才几岁,但我现在仍然记得当时的感受。
  ……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里就堵得慌,这种情绪会持续几天,但我又不能逃避,它确实存在于我的生活中。几十年了,它总是不时地在我脑海里回放。想要摆脱却又不能,是怎样的滋味谁也不解。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阴沉着脸,我们也总是生活在黑暗中,没有阳光,没有欢笑,没有希望。过年过节更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每年盼望能过一个好年,可是年年落空。因为过年时父亲会停下一些活,专在家休息。所谓休息其实是在家东转转西瞅瞅,看什么不顺眼就发怒,这种时候我们更得小心行事。其实不管我们做什么,总会惹恼他。
  (二)儿童目睹暴力过程的反应方式儿童目睹父母发生暴力攻击时,常常采用的反应方式可归纳为害怕躲避型(占)、不知所措型(占 )、挺身介入型(占 )、寻求援助型(占 )和无动于衷型(占 )。可以看出,相当比例的儿童的应对反应方式是非常糟糕的,其中 65%采用单一的应付方式, 23%采用的是复合形式。
  1。害怕躲避型进水里的。母亲哭着向别人诉说时,我的心在滴血,可没有人知道。虽然我那时才几岁,但我现在仍然记得当时的感受。
  ……每每想起这些,我的心里就堵得慌,这种情绪会持续几天,但我又不能逃避,它确实存在于我的生活中。几十年了,它总是不时地在我脑海里回放。想要摆脱却又不能,是怎样的滋味谁也不解。在我的记忆中,父亲总是阴沉着脸,我们也总是生活在黑暗中,没有阳光,没有欢笑,没有希望。过年过节更是希望越大,失望越大,每年盼望能过一个好年,可是年年落空。因为过年时父亲会停下一些活,专在家休息。所谓休息其实是在家东转转西瞅瞅,看什么不顺眼就发怒,这种时候我们更得小心行事。其实不管我们做什么,总会惹恼他。
  (二)儿童目睹暴力过程的反应方式儿童目睹父母发生暴力攻击时,常常采用的反应方式可归纳为害怕躲避型(占)、不知所措型(占 )、挺身介入型(占 )、寻求援助型(占 )和无动于衷型(占 )。可以看出,相当比例的儿童的应对反应方式是非常糟糕的,其中 65%采用单一的应付方式, 23%采用的是复合形式。
  1。害怕躲避型第三章地震:影响我们的婚姻与家庭生活56那一次,父亲拿着棍子追打母亲,母亲就跑,我很害怕也跟着母亲跑。当时我不知道会有怎样的结局,既怕父亲追上,又怕母亲不要我了。当跑到附近的池塘边时,我想都没想就跳了下去。跳下去就是将头没在水里,但马上又意识到可能我还没有淹死父亲就赶来,我会更惨,所以又爬上岸去追母亲,母亲后来还以为我是在慌忙中掉研究显示,婚姻暴力发生时,有一半的孩子会选择离开现场。小小年纪不知如何反应,第一个直觉就是躲起来,害怕自己受到伤害。尽管还有其他的兄弟姐妹在场,但往往由于惊恐,甚至兄弟姐妹比自己还感到恐惧,因而大难来临各自飞,不能相互支持。有些孩子跑不掉,会用棉被把自己包起来做成鸵鸟或乌龟,躲在门后或衣柜里发抖,想哭,却吓得连啜泣都不敢。。 最好的txt下载网

第三章 地震影响我们的婚姻与家庭生活(16)
2。不知所措型当婚姻暴力发生时,施暴者为了彰显自己的力量与权威,可能会把睡梦中的孩子都叫起來一旁看,或者白天,叫孩子一旁站好,看他怎么教训妻子。也许是想杀鸡儆猴,也许是要让做母亲的真正伤痛。一旦孩子留在暴力现场,既不敢离开,又不敢介入阻止,进退维谷,只能生不如死的留在现场。母子都怕自己的离开,会造成施暴者更大的愤怒,造成母或子更大的伤害。
  3。挺身介入型当孩子还在儿童阶段时,气力弱不及大人,无法用身体介入,也无法跟大人讲道理,只能声东击西。运用其他方式转移大人注意,譬如摔东西、哭闹、自我伤害(撞墙、割腕、做上吊的动作、威胁出走……),企图转移大人的注意力,中断暴力行为。上述案例中的受害者就是在情急之下,跳入水中,意在中止父亲对母亲的追打行为。
  4。寻求援助型目睹儿童在无能为力时,有些会发展出讨救兵的应付策略。大多会向母亲娘家的亲 57第三章地震:影响我们的婚姻与家庭生活友寻求救援。部分会向叔伯姑姑求救,除非极端残酷的暴力,估计在中国文化背景下,很少有拨打110或跑到警察局报案,或者因为严重的暴力,早已把孩子吓得不知所措了。
  而住得最近的邻居,怕惹来一身非议,被认为“多管闲事”而常常听之任之,不愿意轻易介入。
  5。无动于衷型当婚姻暴力长年累月的持续下来,某些孩子会渐渐发展出一种自动断电或与外界隔绝的自我保护措施。一旦父母发生冲突,就戴上耳机听音乐、继续看电视、玩电脑,或者干脆出去或不回家。熟视无睹,置若罔闻,以保护脆弱的心不再碎裂。
  随着婚姻暴力事件的不断上演,儿童的年纪也在不断增长。许多儿童进而采取挺身介入或寻求协助的应付方式,企图解决问题或保护母亲。有一些学识正不断增长的孩子,常常通过写信或者发短信的方式提醒父母不要让暴力再继续。
  比较令人担心的是,那些无动于衷,自我隔离与封闭的儿童。他们往往对家庭暴力视而不见,隔离感官知觉和身体感觉。而婚姻暴力不只是夫妻婚姻的冲突,还是儿童整个世界的恐惧与崩解。在孩子的心理有了裂口 ——相爱的人为什么要相互伤害?父母亲不但彼此不在乎,甚至要致对方于死地,连孩子的感觉也全然不顾,那我活着还有什么用?孩子不会理解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