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午咖啡下午茶》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上午咖啡下午茶- 第4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在《宣和北苑贡茶录》上说道:“茶芽有数品,最上曰小芽,如雀舌鹰爪,以其劲直纤挺,故号芽茶。次曰拣牙,乃一芽带一叶者,号一枪一旗,次曰中芽,乃一芽带两叶,号一枪两旗。其带三叶、四叶者,皆渐老矣。”
  当春季茶树发芽时,即由茶树上采摘嫩叶,叶的尖端即称为尖,或名叫枪,分有五等:第一是蕊尖,无汁;第二是贡尖,或称皇尖,即所谓一枪一旗的;第三是客尖,即所谓一枪两旗的;第四是细连枝,有一梗带三叶;第五为白茶,有毛的虽粗也称白茶,无毛的即细也只能叫做明茶。明茶又有耳环、封头等名称,都是比较老的茶叶了。
  采摘时多用小刀或剪刀,但妇女用指甲采的更为名贵。上面说的这些,都是春茶。至于在秋季采的,就统称为秋茶,或白露茶,也可索性地叫它做老茶,品级远不如春茶了。
  茶叶采摘后,马上就得进行焙制。制法不外晒干,揉团,摊开,焙烘几个阶段。制绿茶时必须先用高温把叶中的酵素杀死,以阻止它发酵,所以绿茶又称不发酵茶,可以保持茶叶天然翠绿的色泽。至于红茶的制法,是把从茶树上取来的青叶,略为晒干,加以揉捻,使茶叶中的细胞破裂,挤出液汁,然后放着让它发酵。发酵时茶叶的绿叶素破坏了,出现红色,加以烘烤,便成红茶。在中国的安徽祁门,便是著名出产红茶的地方。
  茶叶之所以芬香,是因为它含有芳香油的缘故。芳香油很香,但容易挥发,红茶在发酵后,经过长时间的烘烤,芳香油大部分都消失了,没有绿茶芳香,事属当然,无须多辩。
  选自《钱歌川文集》,辽宁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钱歌川:外国人与茶(1)
中国饮茶的风尚,到了7世纪的唐代,已经相当盛行了。那时日本派有大批的留学生,到中国来学习中国文化,自然也学会了中国的饮茶。日本现在的所谓茶道,向西方人士夸说是日本独特的艺术(an Art Peculiar to Japan),其实完全是中国的古风,明代以前的烹茶办法。唐、宋人饮茶,都是要把绿茶研成细末,再经过三滚的烹茶过程后才饮用的,如宋人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有咏烹茶的诗说,“砌虫唧唧万蝉催,忽有千车捆载来,听得松风并涧水,急呼缥色绿瓷杯。”又说,“松风桧雨到来初,急引铜瓶离竹炉,待得声闻俱寂后,一瓯春雪胜醍醐。”
  饮茶的风尚和佛教在唐代同时传入日本,后来到了日本嵯峨天皇时,因他个人特别喜欢饮茶,所谓“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他的臣民也就对茶感到兴趣了,不过那时茶叶和茶具,都要向中国去买,价钱昂贵可想,所以一般平民还不能享受,只有皇帝和贵族才能饮茶。
  日本到了镰仓时代,由于寺院禅僧们的大力提倡,饮茶的风气大开,普及全国各地。到了15世纪,日本从中国移植的茶树,由于自然环境及土壤的关系,长出来枝叶较小,不过栽培得颇为普遍,年产的茶叶,已够日本自己饮用了。
  他们采茶,最早是在5月,叶小而嫩,实为绝品。第二期在炎夏,第三期在秋凉,所采的茶,都远不如春天的头号茶。不过日本有句俗话说,“女鬼十八岁,番茶当令时”,意指哪怕是粗茶,在柔嫩的时候也是好的。
  日本现所流行的茶道,原是15世纪一位禅宗的和尚所制定的,初期只是作为一种宗教的仪式来举行而已,到17世纪时,才深入民间,而成为一般讲究饮茶的人所夸说的艺事了。
  除日本以外,最讲究喝茶的外国人,应该是英国人了。在四千七百多年前,中国人就懂得喝茶了,一向不把茶叶当做专利品,也和中国的文化一样,随时都愿意介绍给外国人共同享受。美国人懂得喝茶,至今还不过二三百年的历史,那是先由高僧携往印度,然后由英国侵略印度的东印度公司,第一次把茶叶从海外运到英国。
  又有人说最先把中国饮茶的习俗传到西欧的是荷兰人,他们为迎合英国人的口味,在茶内加少许白糖和丁香,使泡出来的茶又甜又香。而茶在伦敦有名的咖啡馆中第一次出现,却是在1657年,于是便开了风气之先。从那以后,中国茶叶便成了英国贵族们的时髦饮料。他们付出6镑到10镑的高价,来买一磅中国的名贵茶叶,不但毫无吝色,而且自认了不起,能懂得饮茶的艺术。
  英国17世纪的诗人瓦勒(Edmund Waller,1606—1687),从一个到过中国的波斯人那里,学会了饮茶之后,便写诗大为赞美中国茶的美味。诗云:“软滑,醒脑,愉快,像女人的柔舌在转动着的饮料。”1660年英国日记作者匹普斯(Sanucel Pepys,1633—1703)第一次喝到一杯香气浓郁的中国茶,在日记中大为赞美说:“一杯中国清茶,其味无穷。”可见在17世纪中叶以前,茶还没有在英伦三岛风行,只不过少数的文人雅士,偶尔加以品尝罢了。
  英国查理二世(CharlesⅡ,1630—1685)的皇后,原为葡萄牙的公主,凯塞琳自称“茶痴”,嗜茶成癖,把饮茶的习惯传到英国宫廷里去,她时常在宫中举行奢侈的茶会。于是贵族们纷纷起来效尤,奠定了茶在英国不可动摇的地位,到18世纪时,茶已成为英国人“不可一日无此君”的日常饮料,而当时的约翰生博士(Dr.Samuel Johnson,1709—1784),自称为“无厌的茶鬼”。
  但是当时英国政府对中国茶课以重税,于是茶叶走私的风气很盛,英国人所喝的茶有三分之二都是走私来的。后来英国政府把茶税减低,走私进口的茶叶渐次绝迹,而合法的茶叶才能源源而来了。
  英国人为了茶叶,曾经发动了好几次战争。美国的独立战争,也就是由于茶叶而引起的。英国人对北美殖民地的人,课以很重的茶税(每磅课三便士),又不许殖民地的商人,侵犯东印度公司对茶叶生意的垄断,因此殖民地的臣民大为不满,于是在1773年12月16日的夜里,就有一群波士顿的年轻人,化装成红印第安人,登上停泊在波士顿海湾中的三艘英国运茶的船,把船上的茶叶全都抛入海中去了。这便是美国历史上有名的“波士顿茶团”(Boston Tea Party)。此举表示北美殖民地的人反抗英国的压迫,促进了他们的革命精神,不到两年之后,美国独立战争就爆发了。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钱歌川:外国人与茶(2)
在满人入关以后,有些汉人不堪压迫,便逃亡到印度东北部的阿萨密区,把中国的茶树大量移植过去,而使那地方后来竟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产茶区。英国人曾经为争夺这个产茶区,而展开了好几次战争。很多英国人都知道种茶可以致富,便纷纷跑到印度去,争取阿萨密的茶园,可是因不懂经营,蚀本的大有人在,几乎使得整个阿萨密的产茶区都要荒废了。直到一百年前,茶树的种植才恢复旧观,进而建立了相当的规模,于是阿萨密才正式成为一个世界著名的产茶区了。
  锡兰红茶的驰名世界,纯粹出自偶然。英国人先在那里种植咖啡,因为那时种植咖啡可获厚利,不意在1877年遭遇到一场植物病害,使咖啡树都死光了。于是英国人便试改种茶树,想不到茶树种下去欣欣向荣,大为繁茂,使得那些亏本的英国人,突然大交好运,竟造成锡兰一跃而为世界红茶最大的产区。
  在19世纪以前,世界各地所需的茶叶,都是中国供给的,而且大都是绿茶,到了印度与锡兰的红茶销行以后,便取代了中国的绿茶,成为英国人新的饮品,每天的下午茶所不可或缺的宠物,因为加上牛奶白糖来喝,绿茶味淡,不及红茶的味浓可口呢。
  中国人喝茶,至多只能加点香花进去,是决不可以掺以牛奶和白糖的,否则就失去了茶味,不成其为清茶了。前次英国玛嘉烈公主访问香港,喝了几次“奇种寿眉”,大为赞赏,可能英国人以后又要流行再饮清茶了。
  下午茶成为英国人一种牢不可破的习俗,被他们认为是一天当中最大的享受。我们上茶馆吃点心是在上午,他们却是在下午四五点钟时举行。文豪萧伯纳曾说:“破落的英国绅士,一旦他们卖掉了最后的礼服时,那钱往往是预备拿去喝下午茶用的。”“茶鬼”约翰生博士的茶壶,每天从早到晚都是热的,他早晨以茶提神,晚上以茶解睡,一天到晚,浸淫在茶中,优哉游哉,自得其乐。
  英国人夸说他们喝茶为世界第一,每一个英国人在一年中要喝上9磅半的茶叶,这数量要52株茶树全年生产才够供应。3000万英国人一天平均各喝七杯茶,如果把英国人一年所喝的茶,倒下到一个湖里去,便能浮起30艘伊丽莎白邮船那么大的巨轮了。
  《爱丁堡评论》创刊者之一,英国神学者及著作家史密斯(Sydney Smith,1771—1845)把英国人在战场上所获得的胜利,也归功于茶。他说:“茶之为物,实在是生命的元素,可以使人增加勇气,产生精力。英国人在战争中所获得的胜利,其实是茶的胜利。许多受伤或失血的士兵,第一步就给他喝一杯茶。”这真是对茶推崇备至了。
  美国人又和英国人不同,也许是在波士顿茶团那次事件之后,对抗了英国人,连茶也抵制了吧。他们是不大喝茶的,认为茶太刺激,而多半爱喝咖啡,成为美国日常的饮料。他们认为咖啡只可以解渴,并没有刺激作用,所以睡前喝一杯咖啡,也不会妨害睡眠。
  美国没有欧洲式的咖啡馆,更没有中国式或日本式的茶馆。他们为了解渴,可到酒吧(Bar)里去喝咖啡,他们要想松弛紧张的神经,或消除一天的劳累,就去喝酒,而且多半是一人独酌。在高度个人主义的美国,一个人要找三五知已是不大容易的。他们没有知己,你只消看他们朋友同去吃饭喝酒,最后各付各的账一事就可知道。他邀你同去吃饭喝酒,你决不可误会是他要请客,结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