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惹凡尘不寂寞,不落凡间不哀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不惹凡尘不寂寞,不落凡间不哀愁- 第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失败总可以有一次又一次的重新开始,而相比现实,这是一个明显的反差。所以,意志力不强,不是很热爱现实生活的人容易沉溺其中。自然,志向就不再重要。然后这些沉溺其中被游戏中的成就和快乐所麻痹的人们,就好比温水里的青蛙,也许直到最后一刻也没能醒悟过来,只有少数因为意外而突然惊醒的人们才得以从中跳出来,从此转变。 

  所以,如果你的生活让你觉得风平浪静,很惬意,如果你的工作让你觉得轻而易举,没有什么挑战,那么,你很有可能已经处于一个温火加热中的水锅中了。因为温水总是让人觉得很舒服的,就像冬天洗热水澡,即使水温一开始有点高,洗了一段时间后也会觉得很舒服,似乎温度适应了我们的身体,实际上是我们的皮肤适应了温度,或者说麻痹了,然后这个时候如果水温稍微再调高一点,我们仍然能够承受,然后再循环…实际上,等最后洗完,在日光灯下一照,伤害无所匿形,皮肤通红通红的,也非常脆弱,稍微一点硬点的东西都可以轻易把皮肤划破。 

  一个人只有不停地主动地去挑战自己,方能勇往直前。相反,如果一个人不主动去挑战自己,那么他一定会被动地被他人或环境所挑战。而一旦一个人被动地遭受挑战,他首先失去了先机;其次他很有可能被攻个措手不及,因为没有什么准备。前者就好像一个未雨绸缪的人,后者则是一个等到屋子漏水了,家里的东西被淋湿了,才不得不冒雨修补的人。结果,未雨绸缪的人在下雨的时候,他已经在没有任何影响的屋里着手为下一件事做准备或开始做下一件事情了,而后者还在焦头烂额冒着着凉感冒的危险修修补补。但是,长远下去,最终这两种人往往会差距越来越大,最终分化出来。为什么?因为未雨绸缪的人,下次还会未雨绸缪,而修修补补的人,在修修补补完一次后往往还会抱着侥幸,然后哪一天不幸运了,差距就会再拉大一次,也许不是屋漏,也许是房门进水。 

  因此,很明显,倾盆大雨对于未雨绸缪的人来说不是危机,因为这个危机在他们未雨绸缪之前就已经被预示到了。倾盆大雨只对于那些存在隐患,但是没有意识到,或者意识到却不愿行动的人,才是危机。 

  那么这两种人的区别是什么呢?是行为吗?不,那只是表象。本质是,前瞻性主动性思维和满足于现状被动性思维的区别,以及有无强大行动力的区别。 

  最终,也许哪天,未雨绸缪的人想到此地频发水涝灾害,一直住下去不是办法,早早举家迁移他乡。而隔壁那个人可能还是不以为然,直到后来的一场洪水将此地变成一片汪洋。所以,我们应该争取跑在危机前面,因为有些危机,一旦我们被它们追上,我们就再也没有机会超过它们了。

等等,灵魂还没赶上。
“别走得太快,等等灵魂。”

  如果我们要做一件长期的事,记得要适时的停一停,好好休整一下,好好休息一下,看看周围,看看背后走过的路,看看未来的路,我们是否在我们过去期望的路上,我们是否正走在正确的方向上,为了赶路,我们是否没有遗失任何我们不应该失去的东西,为人的原则,我们的立场,我们的理想,我们的未来,我们的根本?

  一个独立自主的人,能成功的从一个地方到达另外一个地方,除了不确定因素靠运气,剩下的则是因为那是个可控的过程,并且这个过程在他的控制之内。

  从莘庄到人民广场,我们中很多人如果不看地图都不会知道这条路是什么样的形状,路上具体每个地方的细节有些什么,但是,我们知道地铁1号线是可以往来两个地方的,我们也知道1号线的大概起末班时间,只要我们在这个时间区间内,没有意外,我们就能坐地铁从莘庄到达人民广场。

  那么这里面,那些是我们需要靠运气,那些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呢?所有我们可以确定的,可以控制和影响的,都属于我们可控的范围,剩下的则都是运气使然。所以很明显,对于不同的人,运气都会不一样,因为每个人了解的不一样,能力不一样,则可以确定的,可以控制和影响的都会不一样。比如上面这个例子中,路的具体形状,路的具体细节,如果我们自己走,如何从一边到达另一边,开车期间,可能遇到什么事情,我们可能都不知道,但是地铁已经解决了这些问题,它在被设计的时候,就已经考虑了这条地铁轨道怎么修可以尽可能满足尽可能多的人的需求,对于路上可能遇到的情况,也都已经被考虑在内。但是地铁有哪些我们一般是控制不了的呢?地铁的起末班时间,地铁的人流量,路上是否出现意外等等。但是一般我们可以控制我们在地铁的起末班时间区间内,站在候车台上,如果坐地铁的人很多,我们可以选择等待下一班车,或者挤一挤,如果路上出现意外,地铁不能走,我们可以选择下车,改乘其它交通工具,等等。这些都是我们可以控制的,可以让我们到达目的地的行为。

  可是就如地铁行进路途中可能出现意外一样,我们自己的行为也可能出现意外。比如,我们赶地铁的时候可能遇见个熟人,聊一聊,可能就耽误了地铁时间。我们也可能在下地铁,地铁重新开动之后才想起背包忘在地铁上了。我们还可能在地铁出现意外不能走,但是我们又很急的时候出站打车,却发现到处都是打车的人。这些看起来似乎都是不可以控制的,避免不了的。是的,如果我们只知道一味赶路的话,我们会为这些可能出现的意外很头疼,最后不知所措。但是实际上,这一切还是可以控制的:遇见熟人的时候,先提醒自己,自己赶时间,然后打个招呼,说明缘由,另约时间再聊,先赶地铁。地铁快到站的时候,起身检查下自己随身物品是否都带好了。出站发现到处都是打车的人,则不要傻傻在那里等,走一段路,换个人少或没有打的需求的路口再拦车。这些行为都很简单,只是一些简单的可以将我们从意外中拉回正轨的行为,唯一的要求是,我们需要在适时的停一下,想一想,不要任由事情自己发展:不要聊起来了就一直不加控制地聊,不要地铁到站了,大家都赶着下车,也跟着赶着下车,不要打车的时候大家都堆一起,也跟着堆一起,要适时地在事情的发展过程中插入一些休止符,以另外一个声音提醒自己:等等,这不对,这样下去会影响后面的事情,我应该……。

  当我们只知奔跑的时候,感觉永远跑在前面,理智会滞后一些,而灵魂跑在最后,记得适时等等它们,不要等到掉进黑暗之中,才让赶上来的后者告诉自己,眼前的一切原本都可以避免的,只需要我原来……

  因为,当我们感受到一件事情的时候,感觉最先反应,不假思索地告诉我们这是什么事情,别人是怎么处理的,我们自己过去是怎么处理的,我们也许可以同样处理。就在感觉尝试说服我们直接采取行动的时间,理智在思索,思索完了,他可能会告诉我们另外一种情况。当感觉和理智都在尝试说明我们的时候,灵魂也在沉思,最终他也可能告诉我们更深层次的情况。对于每件事情,我们都可以听到感觉的声音,但是却不是每件事情我们都可以来得及听到理智的声音,更少事情我们可以来得及听见灵魂的呼声。因为,在我们听见理智的声音之前,我们可能已经被感觉说服,在我们听见灵魂的呼声之前,我们可能已经被理智驱动。当我们长期被感觉说服,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理智和灵魂抛在脑后之后,我们可能成为感觉的奴隶,步入歧途。而即使我们每次都争取听取理智的声音,但是等不及灵魂来告诉我们本质,一而再再而三地将灵魂抛在脑后之后,我们可能成为自私自利利益至上的冷酷的动物,失去为人之道,甚至失去“人性”。而只有我们即使跑得飞快,也仍然坚持适时放慢脚步甚至停下脚步,仔细聆听灵魂的声音的时候,我们才不至于失去我们的本质,才能真正看清事情的根本,做出最正确的判断,迈出最坚定而强有力的步伐,走向最光明的道路。

  因此,同样的事情,感觉可能会直接告诉我:“这样做应该是对的。”理智可能会在稍作思考后告诉我:“这样做不对,因为这样做不划算,我可以那样做,因为那样做可以给我带来更多收益,而付出的成本最低。”而灵魂则可能会在沉思之后告诉我:“我的良知告诉我,这样做会伤害他人,我不能这样做。我的自尊告诉我,我也不能那样做,因为那样让我失去尊严,人格变得低下。除了这两者,我还有选择吗?是的,我还有一个选择,虽然这个选择会让我在物质上付出一些代价,甚至给我带来一些身体上的痛苦,但是,它符合我所有的为人根本,让我问心无愧,是最正确的选择,所以,我应该这样做。”

  失去什么,别失去灵魂。再紧迫的旅途,也不要走得太快,记得适时放慢脚步或停下来,稍作休息,等等灵魂。

  如果感觉是士兵,则理智是大将,而灵魂,则是元帅。

心中的那缕缕光明
人的心啊,曾是一面被不透明的坚固外壳保护着的剔透明镜,内里本质洁净而宁静,本无所谓黑暗,亦无所谓光明,无喜也无悲,也无得失之分,只是不知何时抵不住诱惑我们自己打开了那一扇心门,于是,我们在感受到阳光的明亮与温暖所带来的满怀喜悦的同时也在为阴影里的黑暗与寒冷而瑟瑟发抖。世间一切烦恼,大概皆缘于得与失二字。 

  我们常常会为自己的失去而感到不悦乃至痛苦万分,我们也常常会为自己的获得而感到快乐乃至彻夜无眠。其实,悲伤的一定是悲伤吗?快乐的一定是快乐吗?大海是那么广阔,我们一望无际,当我们在这边走在海滩上享受阳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