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艺术人生 精彩记录:极端制作》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CCTV艺术人生 精彩记录:极端制作- 第1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时我手里的文案就是简单的一张纸,特简单的一个文案,里面只有几个环节,提示我有童安格的歌迷等人出场。我基本上就知道这些环节,完了上台以后就开始问。
  王峥:《艺术人生》第一期《童安格》和第二期《王洁实·谢莉斯》是同一天录制的。我们当时做的文案都是晚会的文案,一个简单的表格给了朱军。录制的过程很不顺利。朱军上来就问童安格:〃请谈谈你的人生经历〃,那么大一个问题,童安格吓了一跳,然后就老老实实从幼稚园开始谈起。这个细节我印象最深。节目组各个环节之间磨合曾经很差,就是做节目根本找不着北。所以说《艺术人生》的成功我觉得经历了一个特别坎坷的艰难过程。
  如果说创办之初的《艺术人生》像条寻找航道的大船,它能够在风浪中向前行进,是因为它一开始就没有偏离谈话节目的核心……多方的循环交流。在不断打通节目组和嘉宾、节目组和观众、嘉宾和观众之间的交流通道的同时,《艺术人生》相当到位地抓牢了谈话节目〃主持人、嘉宾、观众〃三个关键点中的后两点,这在很大程度上弥补了节目初始策划、主持等流程上的青涩,并把强势的人文色彩深深镌刻在节目的始终,使其嬗变为节目的灵魂。嘉宾和观众用交融起来的火热激情,共同点燃了《艺术人生》灯塔上的两把火炬:〃用艺术点亮生命,用情感温暖人心〃。
    重磅邀请……〃寻人启事〃出炉
  《艺术人生》成长的初期,中国电视谈话节目已形成时事新闻类谈话(《中国新闻》)、社会类谈话(《实话实说》)、娱乐类谈话(《朋友》)三足鼎立的格局,此类节目的火爆极大调动了观众参与电视节目的积极性。《艺术人生》从一诞生就将观众管理的各项环节尽可能做到完美,在媒体上刊登〃寻人启事〃和〃召开观众见面会〃至今仍是《艺术人生》拉近节目组和观众之间距离的特别手段。
  谢君(时任《艺术人生》编导):当时台里各种各样的谈话节目已经很多了,《艺术人生》作为一个新栏目如何确定自己的风格,是从制片人到策划、编导们讨论最多的问题。最后我们决定一定要做一个让现场观众和嘉宾真正达到平等交流的节目。所以来现场的观众我们希望是一些真正喜欢童安格和他的歌的人,这样现场的谈话才会有共同的兴趣点。可是上哪里找这样的观众呢?我们想了一个办法:寻人启事。在后来几天的《北京青年报》、《北京晨报》等媒体上出现了这样一则《寻人启事》:〃您还记得童安格吗?我们正在寻找曾经、现在仍然喜欢童安格的歌迷??〃效果出奇的好,办公室里的电话成了报名热线。
  《艺术人生》外联张学英:每当有报名的观众,我记得特别清楚,第一句话,我总是说:〃你还能带几个人来参加我们的节目吗?〃对方说〃可以〃,我就立刻〃那你就把他们的名字告诉我吧〃。都〃无耻〃到这种地步了,呵呵。那时我每一期节目都造一个观众花名册,把他们的姓名、年龄都登记下来,掌握了特别详细的信息。那时候王峥常说,一定要对观众好,这样对我们自己也好。这句话我印象很深。
  在制片人王峥这个主旨思想的指导下,《艺术人生》专门针对观众的第一步工作〃观众报名〃阶段结束以后,接下去是召开〃观众见面会〃,而且对每一位来参加的观众《艺术人生》栏目组都免费提供盒饭。
  马宁:当时我们开观众见面会没有地方,就常常借用附近小学的地方,像翠微二小就是我们和观众见面的老地方。
  张学英:在观众见面会上,我问观众,你知道我们节目播出时间吗?不知道。你知道我们节目时长多少吗?不知道。你知道我们节目的宗旨是什么?不知道。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四章  远离娱乐的狂欢(6)
于是,制片人、外联、编导一起给观众们讲述关于《艺术人生》的相关信息,关于嘉宾的相关信息,征集他们最愿意看到的嘉宾名单。面对面和观众对话的过程也是筛选最合适观众的过程。经过前期的沟通和交流,出现在《艺术人生》录制现场的〃观众〃不再是一个节目的陪衬,而是成为节目不可缺少的一分子,甚至成为营造节目高潮的重要元素。
  《艺术人生·童安格》
  观众:童先生您好,我现在想问一个有关我们双方的问题,作为六十年代末或者是七十年代出生的一些人,与现在的歌迷相比,我们恐怕在拥戴您这方面不够狂热,但是我们更为执著,更为久远。
  童安格:艺术人生,就是每一个人跟艺术都有关系,只要你欣赏的是一个作品,你体会当中可以放进自己的生命里面,是一种追求,有时候我觉得人活在世界上是一股力量,我希望我的歌曲能够陪伴你们行走在这个世界上,不管是巅峰还是困境的时候,它可以换成一种力量。艺术本身具备的其实并不是有限的所谓的价钱,或者他红不红,有一天今天的访问可能已成追忆,但我们的交流所产生的力量是永远存在的,所以我希望大家把这个观点珍藏在心里。我也在体会人生,我也在追求艺术。谢谢。
  (全场观众热烈鼓掌)
  谢君:节目现场〃童安格歌迷协会〃的所有成员年龄集中在25到35岁之间,当年他们迷恋童安格歌曲的时候还是正在读书的青年,现在都已经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童安格的歌声是他们成长过程中一道忘不了的风景。后来在节目中和童安格〃深情相拥〃的女孩沈彤就是其中之一,当时她看上去很安静,抱着一个大本子,里面都是童安格的剪报,还有1993年在北京琉璃厂偶遇童安格时索要的签名。在跟她聊天时,她的一段话让我对这期节目充满了信心:〃也许在别人眼里我这是追星,其实只有我自己知道,我之所以喜欢童安格,喜欢听他的歌,是因为在他的歌里能够看到过去的自己,看到自己的人生。〃
  嘉宾和观众心与心之间的惺惺相惜共同营造出来的是一个卓然不同的独特〃现场〃,它充满了荡人心魄的人文气息:现场的观众见到童安格时依然欣喜,但不狂热,童安格也表现出了一个优秀艺人的素质,热情而幽默地畅谈对人生和艺术的感悟,倾听歌迷的谈话或者演唱时用深情的眼神和他们交流,与他在其他舞台上的〃歌星〃形象完全不同,他呈现在《艺术人生》中的形象是一位〃思考人生、探讨艺术〃的成熟而深邃的男人。
  谢君:童安格在看了那位女孩子的大本子之后说了一段话让我很感动:〃我非常感谢她,能够在生命中这么器重这件事,我想我活下去的力量就是她这样一点一滴帮我剪下来的。所以在这里我要深深地拥抱她一下。〃之后就是那个经常能在《艺术人生》的宣传片里看到的经典的拥抱镜头。在那一瞬间,如同灵光一闪,我看到了〃艺术人生〃这个话题的最佳的结合点,生平第一次有了如获至宝的感觉,寻觅已久的东西,本来不知道还是否存在,却在一瞬间获得了。
  这种令人欣喜若狂的〃获得〃对一个刚刚起步的电视栏目而言是弥足珍贵的,它就像维生素C一样营养着呈现贫血状态的电视文艺,提供给人们高纯度的精神启迪。尤其难得的是,《艺术人生》的编导和主持人不仅〃敏感〃,而且〃敏锐〃,他们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地去经营好节目的嘉宾、观众,精心嫁接这两个环节之间的情感通道,精确捕捉流淌在谈话节目现场的〃思想闪光点〃。执导《艺术人生·王洁实·谢莉斯》的编导马宁对此深有感悟。
  马宁:〃记忆中关于美丽和英俊的最完美的组合〃。这句话是《艺术人生》现场一位二十几岁的女孩子在发言的时候对王洁实和谢莉斯的评价,因为觉得这是一句太过直白的夸奖,我们在后期编辑的时候剪掉了,时隔一年再回看当时录像的时候,忽然觉得这句话不仅仅是一句简单的溢美之词,其中蕴涵了一种美好的东西,后来才知道这种东西一直激励着《艺术人生》到今天。
  

第四章  远离娱乐的狂欢(7)
〃这种东西〃就是〃真诚〃,就像最初《艺术人生》的宣传语一样:人生,我们曾有迷惑;艺术,我们曾有不解;他们,我们,似曾相识,用艺术点亮生命??《艺术人生》舞台上的嘉宾在体味到编导和观众给予的真诚的尊重时,他们也用〃心〃回报给了《艺术人生》最大的真诚。
  王峥:童安格在节目现场说了一句非常好的话:《艺术人生》就是人生的艺术。这是给我们节目定位的一句话,特别好。编导马宁做节目《王洁实·谢莉斯》时,专程去中国电影乐团拜见王洁实,为了让两位歌唱家在现场表演完美无缺,第二天我们又约了钢琴手与王洁实、谢莉斯两位老师和声。他们在《艺术人生》现场很真诚地畅谈人生,回忆流逝的年华,谈昔日的辉煌,也谈今天的失落。现场粉丝们的发言跟音乐台的点歌节目似的,他们都是有求必应,那天一共唱了六首歌,像个小型演唱会,那些似曾相识的老歌,湿润了谢莉斯的眼睛,也湿润了年长歌迷们的眼睛。非常感谢这些嘉宾,是他们给了《艺术人生》一个很高端的开始,一个很真诚的态度。
  也几乎是从录制第一期《艺术人生》开始,〃感谢大家在百忙之中来到《艺术人生》〃成为主持人朱军六年来永远不变的开场白。谈到这个开场白是怎样出炉的,又因何长期保持不变,朱军坦言是〃真诚的态度〃使然。
  朱军:好多观众都是饿着肚子来参加我们的节目,他们比我们来得都早,参加下午1点的录像,他们上午11点钟就要在中央电视台西门口集合,算一下路程他们几乎得10点钟就出发来台里了,好不容易进入演播室,1点钟坐那儿看你录像,要一直到下午五六点钟才结束,他们一口饭都不能吃,水都喝不上,在那儿好好听从栏目组编导们的调遣,凭什么呀,就因为他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