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版王陵》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绝版王陵-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原陵的另一奇景就是“汉皇仰卧”。每逢秋末叶落,当有人站在陵西300米处东望时,整个陵园看起来就像是仰卧的刘秀,头戴皇冠,身穿龙袍,头枕黄河,脚蹬北邙。此景中的刘秀身长240米,头部由陵北的古柏组成,高50米,脸部的凹凸部分分别由一些参差不齐的柏枝组成,五官和胡子清晰可见,微风吹动柏枝,刘秀的胡须就飘起来。冢上的柏林构成了刘秀的肚子,高60米。冢前甬道旁的两行苍柏恰似刘秀的两腿。汉阙山门外的柏树恰好是刘秀的两只脚。如果你站在陵西300米处,看到这一奇景,你一定会感叹帝王之威仪。
  奢华招来的厄运
  既然刘秀的原陵被后世修建的如此奢华宏伟,自然也少不得被盗墓贼侵扰。关于原陵的盗墓故事也不胜枚举,其中有一个“墓现金龙”的传说流传颇广。
  据说东汉末年,有个盗墓贼来到邙山,经过多方窥探,了解到原陵右侧铁谢村有个谢家磨坊,有一张丝箩可以帮助人打开刘秀坟。盗墓贼花尽了积蓄,买来丝箩。将分土剑往坟上一插,坐北面南,墓道赫然出现在眼前。随后,他又将丝箩往青石墓门上一挂,只听得一声巨响,雕刻着天龙、金狮的宽厚墓门竟徐徐打开了。盗墓贼小心翼翼地走进去,谁想只见刘秀正端坐灯下,聚精会神地看书。刘秀听见声响,抬头一望,看到了盗墓贼正毛骨悚然地站在那里,于是便厉声责问来者何人。贼人自然是胡乱找个理由虚与委蛇。刘秀听罢,不露声色,斥退了这个盗墓贼。但谁想盗墓贼临走还是顺手牵羊,偷拿了一个墓中随葬的锦盒。待他退出墓葬后,自然是急忙打开锦盒,想看看里面到底藏了什么宝贝。怎料只猛然听得一声响,一条金龙从盒子里奔腾而出,顿时大雨倾盆,金龙盘旋片刻,就飞入天空无影无踪了。盗墓贼吓得面如土色,每跟人谈起此事,都心有余悸。从此再也没人来挖掘过原陵。而据说随后就有人倒卖金龙,后被认出是当年下葬原陵的陪葬品,继而被官府收押。这些传说使原陵的盗墓史越发的扑朔迷离……
  当然,这些盗墓故事纵然引人入胜也不过是一些传说罢了。但尽管如此,历史上光武帝原陵因为建筑宏伟、陪葬珍宝奇物无数,确实使盗墓者趋之若鹜,屡遭侵扰,损失惨重。而其中最为严重的一次,就又要算到臭名昭著的董卓身上了。在东汉末年的董卓之乱中,他无耻地盗掘了一批帝陵,而光武帝原陵就成为他第一座染指的帝王陵墓。当年,董卓派大将吕布盗掘北邙山上的皇陵,无论西汉还是东汉王陵,无一幸免。原陵就在这位军阀的无耻挖掘下,不但墓中宝藏被劫掠一空,陵上建筑也遭到了严重破坏。
  我们现在见到的原陵已经不是最初明帝为光武帝修建的原陵了,而是宋代开宝六年(公元973年)重新整修的光武陵。所以,它才能重新带给我们那么“蓊蔚峭拔”的形象。在祠殿左右两侧,还分别竖立着元、明、清、民国时期的四通石碑,记载着重修祠庙和原陵沿革的历史。时至今日,我们也只能根据碑文的记载,窥见当年光武帝原陵初始的风貌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唐太宗昭陵:气象万千的大唐雄风(1)
唐太宗生前开创了贞观之治,死后也特立独行地开了依山为陵的先河。唐太宗的昭陵在风雨飘摇中经历了1 300多年,当年巍峨的地表建筑已是断壁残垣,墓中随葬品也是不知所终,唯有那无言的石雕还在诉说往日的辉煌。但所有的这一切都不能掩盖这座昔日金碧辉煌的殿堂所留下的诸多谜团:依山为陵到底是为了节省,还是谨防盗墓?作为陪葬陵最多的帝王陵墓,昭陵又揭示了怎样一种君臣父子的关系?昭陵六骏又承载了怎样的历史谜题?或许走进昭陵,我们将一一揭晓答案。
  破旧立新,因山而建
  昭陵,取“集帝王之气”和“文治武功”之意,位于陕西省礼泉县东22公里九嵕山的主峰。九嵕山山势突兀,海拔1 888米;地处泾河之阴、渭河之阳,南隔关中平原,与太白、终南诸峰遥相对峙;东西两侧,层峦起伏,亘及平野。照陵的玄宫(即墓穴)就凿建于九嵕山南坡的山腰间,陵园方圆60公里,就气势之壮观雄伟而言,可以说是空前的了,在山峰底部建地下宫殿,连同陪葬墓在内,绵延数十里,气势宏大,蔚为壮观。凿山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依山为陵”的先例。据《旧五代代史》记载:宫室壮丽豪华,和人间没有两样,陵墓的外面又建造了华丽的宫殿,苍松翠柏,巨槐长杨。杜甫在描绘昭陵的涛中称赞说:“灵寝盘空曲,熊罢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昭陵的主人唐太宗李世民为建立统一强大的唐王朝跃马征战,屡建战功。后来他发动“玄武门之变”,用武力逼迫高祖退位,自己当上了皇帝。李世民是一个比较有作为的帝王,在他当政期间,出现了历史上著名的“贞观之治”,为盛唐经济、文化的高度发展奠定了基础。这位功在千秋,开创了大唐盛世的一代帝王,由于追求长生不死,误食“灵丹”于公元649年中毒而亡,下葬昭陵。
  昭陵的最大特点就是依山而建,依山为陵,开创了唐代帝王墓葬的新建制。可是,唐太宗李世民为什么一改秦汉积土为陵,依山建陵呢?
  据说这是由于贞观十年文德皇后临死时给唐太宗说要俭薄,她一再向太宗请求:“安生无益于人,不可以死害人,愿勿以丘垄劳费天下,但因山为坟,器用瓦木而已”“请因山而葬,不需起坟”。(《旧唐书》卷五)文德皇后死后葬于昭陵。关于以山为陵制度的原因,在同年十一月文德皇后葬后,唐太宗撰文刻石的碑上写着:“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嵕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这里所说因山为陵,不藏金玉,与其说是为了俭薄,不如说是为了“好盗息心”更恰当些;虞世南上书唐太宗时就说过:“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因此,唐初以山为陵的目的,无非是为了利用山岳雄伟形势和防盗掘而已。
  至于为什么会挑中九嵕山,还有一个有趣的逸闻。传说当时决定因山建陵以后,太宗皇帝便找来当时通晓天文地理的二位资深风水术士李淳风和袁天罡,让他们分头出行,为自己和皇后百年之后选择一个安身之处。二人领旨之后,相约南北分路而行,并以3年为期,到时回京复命。分手后,李淳风向北行进,四处遍访。这一日,他来到礼泉地界,发现一座山宛若擎天巨柱, 一峰独秀,直插云天,看罢好不高兴,登上这座高山,更是气象万千,浩浩渭河之水漂带其前,滔滔泾河蜿蜒左右,八百里秦川俯收眼底,尽现一派九五之尊的王者霸气。于是,李淳风连忙盘腿打坐,曲指掐算。终于,他在山腰一道山梁的中间找准了一处穴位,并埋下一枚铜钱以作标识。接着,他又继续前行,直到复命之日也没找到更能令他满意的地点。话说袁天罡择南路而行,一路打寻无果,正当他懊恼之时,也来到了礼泉地界的九嵕山,逐眼前一亮,把一根银针插在了他认为满意的地方,便也一路欢喜地回京复命。二人回到京城后,一块来到宫中复命,太宗李世民听到二人都选在九嵕山,便深感惊讶!就和他们一起来看个究竟,结果竟是袁天罡的银针正从李淳风埋设的铜钱孔眼中插入,不得不令人拍案称奇。就这样,一代明君唐太宗的陵寝昭陵便定址在九嵕山。

唐太宗昭陵:气象万千的大唐雄风(2)
据说昭陵建制十分奢华,其工程是由唐代著名美术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精心设计的。其平面布局既不同于秦汉以来的座西向东,也不是南北朝时期“潜葬”之制,而是仿照唐长安城的建制设计的。昭陵的陵寝居于陵园的最北部,相当于长安的宫城,可比拟皇宫内宫。
  据史书记载,昭陵玄宫建筑在山腰南麓,穿凿而成。初建时由于玄宫前面山势陡峭,来往不便,又顺山旁架设栈道,悬绝百仞,左右盘旋,绕山300米,才到达墓门。文德皇后先葬于玄宫,而栈道并未拆除,就在栈道旁之上建造房舍,供宫人居住,待太宗葬毕,为了保护陵寝安全,方拆除栈道,使陵与外界隔绝。玄宫深75丈,石门五道,中间为正寝,是停放棺椁的地方,东西两厢排列着石床。床上放着许多石函,里面装着殉葬品。 墓室到墓口的通道上,用3 000块大石砌成,每块石头有两吨重,石与石之间相互铆住。据《旧五代史?温韬传》载,“宫室制度闳丽,不异人间”。
  中室为正寝,东西厢房中摆放着石床,床上石函的铁匣里全部是前代的书画,其中就有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手书的《兰亭序》真迹,这是太宗之子高宗谨遵父命陪葬的。墓门外沿山腰还建有许多木构的房舍游殿,供唐太宗的灵魂游乐,里面还有宫人小心侍奉如常。昭陵陵山四周还围绕建有垣墙,墙四隅建有角楼,墙正中各开一门,南曰“朱雀”,北曰“玄武”,东曰“青龙”,西曰“*”。
  数量空前的陪葬陵
  昭陵的另—个突出特点,就是庞大的陪葬墓群。昭陵有多少陪葬墓?这些陪葬墓主是些什么人?他们和唐太宗又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
  唐陵陪葬是沿袭了汉代制度:皇陵余地赐亲属、功臣、将相陪葬,给东园秘器。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十八年诏令建陵时说:“自今以后,功臣密戚及德业佐时者,如有薨亡,宜赐茔地一所 。”后又准许功臣自请陪葬,而且这些大臣的子孙也可以随父、祖葬于昭陵。据《小方壶斋舆地丛钞》载:“九嵕山下陪葬诸王七、嫔妃八、公主二十二、丞郎三品五十有三、功臣大将军以下六十有四。” 陪葬墓数目之多,是历代帝王陵寝之冠。从而以昭陵为中心,形成了一个庞大的陪葬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