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解读湘人:湖南人是天下的胆- 第1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当选,就勾通衡阳高等法院用司法特权撤销我的代表资格,却又将得票少数的陈祖威代替我,这是破坏*选举,我不服!撤销我代表资格,不是关系到我个人的荣辱问题,而是反映是真*还是假*问题。”经过表演的这幕闹剧,国民党中央不得不承认万衡为出席大会的正式代表。万衡勇惊四座,连外省代表都说,难怪都说湖南人是“湖南骡子”,想不到湖南还有这样的“女骡子”。
  湖南的天总在塑造着湖南人,湖南人总不信天命。这就是湖南人。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关于吃:以辣著称贯天下(1)
长沙火车站楼顶的火炬雕塑,形同朝天椒造型,又像堂吉珂德手中的长矛,像西班牙斗牛士眼中的牛角。这雕塑是湖南人的图腾,火暴、刚烈、尖锐、倔犟,噙有血性,富于韧劲。湖南人喜欢把自己的这种精神基因归结为“四不四得”,即不怕辣,不怕邪,不怕压,不怕死;吃得苦,耐得烦,霸得蛮,撩得难。全国普遍吃辣的省份不少,像贵州、四川、重庆、陕西、江西、广西、云南、安徽、湖北等,但唯有湖南人,视辣椒为精神的象征,湖南人的血液中淌着红红的辣椒汁,辣椒是湖南人的生命!
  辣椒原是“洋物”
  红、黄、绿、紫,色彩炫目的辣椒,以生物入侵的身份,于明末从美洲传到中国。入主华夏后,辣椒才有了番椒、地胡椒、斑椒、狗椒、黔椒、辣枚、海椒、辣子、茄椒、辣角、秦椒等名称。
  辣椒最先传入的地区是江浙与广东沿海,然后是广西、贵州、湖南等省,后又流入西南等地区。五色辣椒,一下照亮了爱美的国人,于是,人们以此为装饰,赏玩其中。后来发现辣椒具有抗炎抗氧化,缓解心脏病等功能,因此辣椒很快进了药铺。更由于辣椒含有丰富的维生素C、B—胡萝卜素、叶酸、镁及钾等营养物质,最终作为蔬菜上了桌。
  不过说起来辣椒进入中国菜谱的时间也并不太长,且最先食用辣椒的不是湖南人而是贵州人。传说是一个会吹“巴乌”的贵州苗族老人发现的,原称为“拉娇”,后来改名为“辣椒”。
  最初的辣椒只是起“盐”的功能。在食盐缺乏的贵州,康熙年间(1662—1722)“土苗用以代盐”,辣椒起了代盐的作用,可见与生活之密切。从乾隆年间(1736—1795)开始,贵州地区大量食用辣椒了。与贵州相邻的湖南辰州府(怀化沅陵一带)也开始食辣子。尔后渐渐往各地蔓延。
  小说《红楼梦》中,林黛玉第一次来贾府,见到“凤眼柳眉,彩绣辉煌,恍若神妃仙子”的女人王熙凤,贾母是这般介绍的:“你不认得她,她是我们这里有名的一个泼辣货,南京所谓‘辣子’,你只叫他‘凤辣子’就是了。”事件发生在乾隆年间,江苏南京就有人吃辣椒了。
  嘉庆(1796—1820)以后,黔、湘、川、赣等省辣椒种植普遍起来,其时有记载说,江西、湖南、贵州、四川等地已经开始“种以为蔬”了。 
  到了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年间,湖南食用辣椒已较普遍了。据清代末年《清稗类钞》记载:“滇、黔、湘、蜀人嗜辛辣品”、“湘鄂人喜辛辣品”,“无椒芥不下箸也,汤则多有之”。说明清代末年湖南与湖北人食辣已经成性,连做汤都要放辣椒了。
  “三只辣椒一碗汤,湖南人吃得精打光。”辣椒不是湖南人传统的食品,但辣椒这位血*子漂到湖南,就没有回头的意思,就扎下根了,这是湖南人心甘情愿的选择。湖南人把这种选择看得弥足珍贵。清咸丰年间,湘军统帅、中兴名臣曾国藩把家乡双峰特产辣椒酱带到京城,献媚于皇上。
  鲜香辣软的永丰辣酱深得皇上垂爱,被列为皇室贡品。从此,湖南辣椒誉满神州,并逐渐名扬天下。
  辣椒是湖南人的“阳光”
  三面环山,一面隔水的地势地形,冬天湿冷夏日燥热的大陆型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南蛮的湖湘耕读文化和吃苦耐劳的传统习惯,养成了湖南人对物质生活的简单化,只要有简陋的房舍遮风蔽日,只要有必须的食品果腹,就十分满足了。

关于吃:以辣著称贯天下(2)
对身临“粮仓”的湖南人来说,主食自然是大米,对于个性张扬的湖南人来说,辣椒才能让他们过瘾。湖南人吃辣椒,吃得很厉害。没有辣椒,湖南人吃不下饭。吃不到辣椒,湖南人会生病。甜酸苦辣咸五味之中,辣最鲜明。湖南人只要有辣子,就会觉得生活里充满了阳光,足以抵挡气候的阴冷。“无色透明的下午”,只有吃着辣椒,热情洋溢的湖南诗人彭燕郊才能写出这样的佳句。
  湖南有句俗话:“无辣不成宴。”湘菜的特色就是辣。湘资沅澧,鸡鸭鱼肉,蔬菜羹汤,没有哪一样菜里头是没有辣椒的。就因为辣出了品味,辣出了心情,辣出了特色,时至今日,类似“毛家饭店”这样的湘菜馆,在全国各地“连锁”,有遍地开花之势。且随之而来的是,“辣”呵呵的湘菜已入主贵族化菜谱系列,在都市请你吃一顿湘菜那是够气派与享受的了。
  湖南的辣椒,要么是红红的一堆,象征着湖南人的热情。要么是绿汪汪的一片,好似三湘四水的碧波。那些形状瘦削尖利的红辣椒,叫做朝天椒,是剧辣的品种。湖南人把它剁碎了腌着吃,是所谓的剁辣椒,可以用来蒸鸡蒸鱼,也可以放到汤面汤粉中调味,或者干脆光口吃。曾任国民党政府主席、行政院长的谭延辏В喜枇耆恕K簧安话廊耍粗忧槊朗场薄L费雨'是著名的“美食家”,是把湘菜推向全国的第一人。他创造的祖庵菜非常有名,是南方菜系最具特色的代表,其发明的祖庵鱼翅、红煨熊掌、透汁鹿筋、鸡汁鱼唇、糖心整鲍等,这些都离不开“剁辣椒”。
  把朝天椒晒干了,或者干脆碾成粉末,是所谓的干辣椒,炒菜时都会习惯性地撒上一把。湖南的厨师,如果叫他们在炒菜时不放辣椒,他们就傻眼了。一把干辣椒,就是一束不灭的阳光,让人温暖,给人壮胆。
  长征时,红一方面军要翻过夹金山。此山山顶终年积雪,空气稀薄,人迹罕至,气候变化无常。毛泽东喝完一碗热气腾腾的干辣椒汤后,把马让给伤病员和体弱的女同志,身穿夹衣夹裤,手持木棍,沿着前面部队开出的又陡又滑的雪路,向山顶攀登。几小时便越过山头到达懋功县达维镇,受到红四方面军先头部队的夹道欢迎。这一天是1936年6月17日。
  辣椒是湖南人的精神依托
  湖南人选择了吃辣椒,不仅仅是气候的原因。因为在辣椒传入湖南之前,湖南人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几千年,没有吃辣椒也能适应这里的气候,为什么会在近300年前一定要选择吃辣椒呢?是因为湖南人历来就讨厌寡淡或甜腻的口味,并且长期习惯于香浓刺激和咸味很重的菜肴。
  中国科学院在20世纪90年代公布过一份关于湖南人饮食习惯的研究报告,认为湖南人的饮食结构不合理,不大符合健康标准,其中有两项结论,一是湖南人摄取的盐分比其他省份的人高出两个百分点;二是湖南人偏食,诸如肉类食物中偏爱猪肉,而很少吃牛羊肉等其他肉类。
  可见,即便是在饮食这样非常生活化的问题上,也表现出湖南人霸蛮的血性。湖南人偏食,在饮食上固守地域习惯,很难接受其他风味。口味也偏,重咸轻甜,因此摄入过多的盐。湖南人口味重,花椒、桂皮、茴香子、八角、丁香花蕾,五香都喜;姜、葱、大蒜、紫苏,四辣全爱,有时在一样菜式中,将各种刺激性佐料都放齐,还嫌不够刺激。既然这样追逐刺激的口味,一旦发现了更加刺激的辣椒,谁还舍得放手?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关于吃:以辣著称贯天下(3)
在耕读模式下生活的湖南人,日子显得有些平淡,在饮食中加入刺激,生活才变得有滋有味。
  有一种名为“地狱之火”的灯笼辣椒(Ha…banero),据说有个叫甘莫斯的墨西哥人,一口气吞掉了13个辣椒,5分钟后,他脸色骤变,七窍生烟,最后竟身体自燃,化作灰烬。这似乎有些神秘的意味。湖南对辣椒的敬畏,就像面对“地狱之火”。改革开放以来,这把“地狱之火”以湘菜的形式燃遍神州大地。北京的天伦王朝、湘君府,深圳的小芙蓉和福青龙,广州的湘约人家和湘鄂情等,纷纷在当地撑起了湘菜大旗。乃至境外,德、美、日、乌克兰等国,也不难看到湘菜馆招牌。在德国,湘菜馆有4000多家,几乎到处都是。德国人喜欢吃湘菜,将湘菜认定为“中国菜”。
  在湖南境内,你更是找不到一个不吃辣椒的地方。辣椒有助于御寒,有助于刺激寡淡的口味,提升冲动的气质。火热的气候和火热的辣椒,与湖南人火辣的性格相互映衬。
  重要的是,中国任何一个吃辣椒的省份,都没有像湖南一样,把辣椒当作湖南人精神的一种标志。辣椒传入湖南的时候,湖湘学派刚刚形成并开始授业。也许是这种巧合,使辣椒在湖南有了精神上的意义。那时候,王船山正在倡导“知行合一”。湖南人把吃辣椒当成了与自己的秉性相吻合的一种行为了。
  血性的辣椒男人
  湖湘文化源远流长。湖南饮食文化作为湖湘文化的一部分,湘菜还与湖南的一些名人关联着。“毛氏红烧肉”、“毛氏盐菜包”、“左宗棠鸡”、“曾国藩鲍鱼”、“张谷英油豆腐”等等。
  也许是巧合,辣椒传入中国以后,在食辣核心圈里的湖南、四川地区,出现了一大批在中国近现代史上叱咤风云的人物。四川有刘光第、邹容、杨锐、向楚、张澜、彭家珍、蒲殿俊、吴虞、郭沫若、陈独秀、*、朱德、陈毅、刘伯承、聂荣臻、张爱萍等人。湖南则有魏源、曾国藩、左宗棠、胡林翼、陈宝琛、黄兴、蔡锷、宋教仁、陈天华、焦达峰、毛泽东、刘少奇、彭德怀、罗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