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刺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终极刺杀-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终极刺杀》目录
血案卷宗1   政要刺杀史上的疑案
  在世界政要刺杀史上,曾有许多疑案让人真假难断,而肯尼迪、帕尔梅、拉吉夫·甘地、贝·布托等人之死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尽管已事过多年,但究竟谁是谋杀他们的真凶,却依然云里雾里,至今没有定论。比方,有关肯尼迪遇刺的真相至少有36种版本,而瑞典警方对刺杀帕尔梅的疑凶捉了放,放了又想捉,类似的故事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第一被害人  肯尼迪
  ——震动世界的刺杀迷案
  一 达拉斯的枪声
  二 行家与门外汉
  三 莫名的死亡
  四 一个精心策划的大阴谋
  五 背后元凶
  第二被害人  帕尔梅
  ——谁杀了我们的“和平鸽”
  一 神速的刺杀
  二 和平斗士
  三 跌宕起伏的悬疑情节
  四 尘埃依然无法落定
  第三被害人  拉吉夫·甘地
  ——死于“猛虎”之手?
  一 血染红地毯
  二 无奈的选择,宿命的结局
  三 是恐怖复仇还是“猛虎”伤人?
  四 周密的暗杀计划
  五 猛虎之患
  第四被害人  贝·布托
  ——陨落的“铁蝴蝶”
  一 陨落的“铁蝴蝶”
  二 “不是我选择了此生,而是此生选择了我”
  三 “我把信仰交给真主,把命运交给人民”
  四 破茧成蝶,华丽蜕变
  血案卷宗2   盖棺论定的终极刺杀
  第五被害人  萨达特
  ——赎罪日的刺杀
  一 血溅阅兵场
  二 绝非池中物
  三 和平的英雄
  四 “一串葡萄”
  第六被害人  莫罗
  ——被“红色旅”撕票的总理
  一 代号:“宝石行动”
  二 “一切为了库乔”
  三 生命,终结在第55天
  四 真相背后
  第七被害人  朴正熙
  ——血染的晚宴
  一 “鸿门宴”上的枪声
  二 是凶手还是英雄?
  三 “拿破仑和希特勒”的梦想
  四 “狼群”的内讧
  五 “杀鸡儆猴”的审判
  第八被害人  索摩查
  ——干掉*者
  一 倒在血泊里的逃亡总统
  二 47年家天下
  三 “美国派”的*接班人
  四 世界上最贪婪的统治者
  第九被害人  英迪拉·甘地
  ——喋血的印度玫瑰
  一 开枪的警卫
  二 举国同哀
  三 “印度新的主宰”
  四 政治天才
  五 割肉饲虎,终酿悲剧
  第十被害人  拉宾
  ——血溅安息日
  一 “这不是真子弹”
  二 以色列的一代英雄
  三 祈望和平
  四 “奉上帝的旨意”
  五 永恒的《和平之歌》
  血案卷宗3  五花八门的失败案例
  在众多的政要刺杀案中,不乏失败与流产的例子。在这类故事里,有的惊险——如对戴高乐和穆巴拉克的刺杀,当然里根也可以勉强算上凑数;有的有趣——最直接的例子就是中央情报局和卡斯特罗猫捉老鼠的游戏;还有的几乎就是滑稽了——对杜鲁门的刺杀简直就是业余级的,固然有悲壮亦有惊险,但对杜鲁门无疼无痒,典型的“遂使竖子成名”。但对被刺者来说,能免于刺杀却无疑是可喜可贺的,而这当然也是人们愿意去津津乐道的话题。
  第十一被害人  戴高乐
  ——伟大的“幸存者”
  一 虎口脱险
  二  军人荣耀
  三 政途路上不孤单
  四 在保守中被埋没
  五 屡战屡败,屡败屡战
  六 拯救法兰西
  第十二被害人  杜鲁门
  ——敢放原子弹的人
  一 暗杀未遂
  二 “小人物”的成长之路
  三 有实力的幸运儿
  四 点燃地狱之火
  五 杜鲁门主义
  六 最出色的美国总统之一
  第十三被害人  卡斯特罗
  ——中情局的烫手山芋
  一 费尽周折却成空
  二 “历史将宣判我无罪”
  三 哈瓦那的英雄赞歌
  四 为民族尊严而战
  五 “卡斯特罗是最重要的”
  第十四被害人  里根
  ——二流演员,一流总统
  一 惊险一幕
  二 拔枪一击为红颜
  三 从演员到政客
  四 里根主演的“星球大战”
  五 “伊朗门”事件
  第十五被害人  穆巴拉克
  ——尼罗河边的“杰出英雄”
  一 被祝福的人
  二 文韬武略的接班人
  三 “不戴别人的斗篷”
  四 纵横捭阖
  

肯尼迪:震动世界的刺杀迷案(1)
在世界政要刺杀史上,曾有许多疑案让人真假难断,而肯尼迪、帕尔梅、拉吉夫·甘地、贝·布托等人之死就是其中最为典型的例子。尽管已事过多年,但究竟谁是谋杀他们的真凶,却依然云里雾里,至今没有定论。比方,有关肯尼迪遇刺的真相至少有36种版本,而瑞典警方对刺杀帕尔梅的疑凶捉了放,放了又想捉,类似的故事曲折离奇,引人入胜。
  被害人: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
  国  别:美国
  身  份:美国第35任总统
  刺  客:至今没有定论,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等政府机构,黑手党以及一些极端武装组织,甚至时任副总统的约翰逊都难脱干系,皆是被怀疑的对象。
  案情回放:1963年11月22日,中午12点30分,肯尼迪正在达拉斯为自己的连任造势,跟达拉斯选民们亲密接触。突然一声枪响,肯尼迪中弹。接着又是四声枪响,其中一枪打中了旁边的康纳利州长,其余三发子弹悉数落在了总统肯尼迪的身上。
  案终陈词:他在西伯林的讲话,改变了世界对美国人的看法;他在国会山的演说,改变了美国人看世界的方法。但一切都随着一声枪响结束了。究竟是谋杀了肯尼迪?在过去的40多年里,关于肯尼迪遇刺的内幕至少有36种不同的版本,但没有一种说法被证明属实。这场惊天谋杀案的真相至今仍然迷雾重重、扑朔迷离。
  一 达拉斯的枪声
  1963年11月22日上午11点40分,美国总统肯尼迪的“空军一号”专机降落在达拉斯的拉菲尔德机场。机场上的欢迎场面极其冷清,达拉斯那些有钱的金融大鳄们一个都没有到场,只有副总统约翰逊和夫人以及当地*党的几个重要人物各怀心事地守候在机场上。就在这样尴尬的气氛中,肯尼迪带着夫人杰奎琳下了飞机。
  不要感到惊奇,肯尼迪正是为了打破这种尴尬而来。这种尴尬从肯尼迪当上总统就开始了。1961年1月,*党候选人肯尼迪不负众望当上了白宫的主人。然而,*党人很快就发现,这位新总统的很多想法和政策都承袭了林肯的思想,特别是在反种族歧视政策方面,肯尼迪简直就是林肯的翻版。为黑人说话,本身就触动了美国不少大庄园主的利益,是件让白人很反感的事情,但是,肯尼迪却逆流而上高调支持反种族歧视政策,这让很多*党人都心怀不满,南方那些*党人对此更是气急败坏。
  在南方众多的反对声中,声音最响亮的就是得克萨斯州。守护得克萨斯州的人尽是些极右分子,他们对肯尼迪的政策方针尤为不满。达拉斯是得克萨斯州一个非主要城市,但这里却是极右分子聚集的地方。肯尼迪无法对这里高涨的不满声置之不理,他马上要面临着下一届竞选,要想连任就必须虏获得克萨斯州的人心。于是,便有了肯尼迪的这次出访,确切地说,是谈判——同参议员亚巴勒和州长康纳利的谈判。在达拉斯*党内部,思想解放的亚巴勒和倾向保守的康纳利一向不和,肯尼迪此行的另一个目的就是为他们二人排解与斡旋来的。
  肯尼迪到达达拉斯,行车路线是几天前就制定好的,途中要经过达拉斯工业区、豪华住宅区和普通居民区,然后通过市中心去参观交易市场。这样制定路线的目的是让更多选民能见到肯尼迪,走亲民政策。
  肯尼迪原本所要乘坐的凯迪拉克轿车是经过特别加工的,四周防弹,不难想象,这种像牢房一般的轿车并不招肯尼迪的喜欢,他一直觉得,坐在这样的车里行驶在马路上就好像坐在一个可移动的牢房里一样。在肯尼迪的坚持下,他的座车被换成一辆敞篷的凯迪拉克,尽管在行前他已经预感到某种危险,但他还是决定冒一下风险,不愿放弃这个难得的亲民机会。

肯尼迪:震动世界的刺杀迷案(2)
在走出机场的那一瞬间,肯尼迪还是十分兴奋的,因为这里正有20多万的民众在夹道欢迎他的到来。对于肯尼迪来说,能否受到权贵们的盛情接待倒是次要的,他更看重的是他在民众心目中的地位与形象。他看着窗外那些欢迎自己的标语,高兴地让司机停车,他要跟这些热情而忠实的选民握手。尤其是在两旁欢迎他的小学生,那一张张稚嫩可爱的脸让肯尼迪不由自主要停下脚步。一路上肯尼迪都充分表现出了一位*领袖该有的风采,走走停停,亲民行动做得十足。这个时候的肯尼迪应该是最开心的,他与支持自己的民众亲密接触,与他们握手、拥抱,享受那种热情带来的自豪感。
  这种亲密接触持续了大概10分钟左右,车队继续前行。一路上肯尼迪都无法抑制自己的喜悦,频频从敞篷车上站起来向两边的人挥手致意。
  按照计划,肯尼迪的车队将通过市中心驶往交易市场。去交易市场要经过埃尔蒙街的高架桥,当车队行驶到埃尔蒙街的时候,时间已经是中午12时28分。车队即将接近高架桥时,车上所有人都松了一口气:目的地就在不远处,总算是安全到达了。然而,这颗心放得太早了,真正的危险就潜伏在大家都认为可以放松的时候。
  12时30分,一声枪响打破了整个祥和欢快的气氛。当护卫警察听到这声枪响后,一个可怕的概念出现在脑海里——“刺客”。那颗子弹飞速而来,直接进入了肯尼迪的脖子。坐在肯尼迪一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