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极刺杀》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终极刺杀- 第1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贝·布托1953年6月21日生于巴基斯坦南部港口城市卡拉奇市,她的政治兴趣完全是受到了家庭的影响。她的父亲佐勒菲卡尔·阿里·布托(以下简称阿里·布托),是巴基斯坦人民党的创始人,也是巴基斯坦1971年到1977年的总统和政府总理;母亲努斯拉特·布托同样是位优秀的政治家,在阿里·布托被政变者杀害后她便承担起来领导人民党的重任。贝·布托就是在这样一种带着浓厚政治氛围的家庭中长大,她从来没有质疑过自己的信仰以及未来要从事的职业。
  贝·布托是家中的老大,她下边还有大弟弟米尔·穆尔塔扎、妹妹萨纳姆以及小弟弟沙阿·纳瓦兹。正是因为排行老大,贝·布托才常常要替代父母照顾弟妹。阿里·布托夫妇总是很忙,于是照顾家庭的重任就落在了贝·布托的身上。从8岁开始,贝·布托就已经开始管理和照顾家庭了,她把一切都处理得有板有眼,俨然一个小管家的模样。
  1951年,巴基斯坦发生政变,陆军总司令阿尤布·汗赶走了前任总统,开始实行军事*统治。阿里·布托是阿尤布·汗的心腹,在十多年的军事*统治中,阿里·布托平步青云一度成为巴基斯坦最年轻的内阁部长。 txt小说上传分享

贝·布托:“铁蝴蝶”的陨落(3)
父亲在政治上越是顺利,他对贝·布托的影响就越深。在贝·布托10岁那年,阿里·布托带着她和全家人造访中国,并和中国总理周恩来以及副总理陈毅合影留念。小小年纪的贝·布托十分仰慕中国这位平易近人的总理,从这以后她与周恩来总理和邓颖超建立起了一段忘年交。
  中国有句古话叫“女子无才便是德”,女子最好就是呆在家里相夫教子,这样的传统在巴基斯坦同样适用。然而,贝·布托却不是一个甘于在家守着传统过完一生的人,她注定是只飞翔在花丛中的蝴蝶,向世人展现她的绚烂与美丽才是她的宿命。
  大概命运真的就是真主安排好了的,阿里·布托与阿尤布·汗总统的关系因为印巴《塔什干宣言》而迅速恶化。阿里·布托极力反对与印度签订《塔什干宣言》,因为签订这个协议就意味着巴基斯坦在印巴战争中的牺牲全都付诸东流。但是,阿尤布·汗总统却批准并签订了这个有损巴基斯坦利益的协议。无法忍受的阿里·布托于是递交了辞呈。
  辞职的阿里·布托回到了家乡,令他喜出望外的是家乡人民对他表示了极大的支持。阿尤布·汗的军事*统治早已经激起民怨,人们渴望有人能领导民众打倒*者,而阿里·布托是个再合适不过的人选。于是,阿里·布托在家乡建立了巴基斯坦人民党,提出了一系列有益于巴基斯坦人民的政策,受到广大人民的欢迎。这个时候的贝·布托才14岁,她和妹妹萨纳姆成为父亲最忠诚的粉丝,并且主动加入了人民党。
  人民党摇身一变成为人民*运动的领头羊,也成为阿尤布总统的眼中钉。为了打压人民党,总统逮捕了阿里·布托。贝·布托的母亲努斯特拉表现出了一个坚强女性该有的雷厉风行,她嘱咐贝·布托好好复习准备参加大学升学考试,而她则带着其余三个孩子前往拉合尔去解救自己的丈夫。
  1968年,年仅15岁的贝·布托顺利通过了基础考试,取得了参加大学入学考试的资格。同年12月,她又参加了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学院的入学考试,并顺利通过。
  16岁的贝·布托初进哈佛的时候,她的同学几乎都不知道巴基斯坦在哪里,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只有当她提及印度的时候,同学们才恍然大悟。贝·布托厌恶这种介绍祖国的方式,好像自己的国家是印度的附庸国一样。从那个时候起,贝·布托就暗自下决心,一定要改变世人对巴基斯坦的看法。
  美国不同于巴基斯坦,这里对妇女一视同仁,女人们可以穿着各种服装去任何想去的地方。在哈佛的校园里,没有一个女孩子像贝·布托那样穿着保守的民族服装,她们那种健康、活力与自信打动了贝·布托。身为一个政治要人的女儿,她需要有坚定的信仰来支撑自己的生命,不过要想让生命过得有价值就必须改变。贝·布托开始改变自己,她脱下那宽松的长袍,换上了贴身的牛仔裤和运动衫,留长了头发,像所有哈佛学生一样出入各种学生聚会和摇滚音乐会。
  贝·布托是个活跃的学生,在很多活动中都能见到她的身影。在美国民众掀起反对越战浪潮的时候,贝·布托也是反战队伍中的一分子,她正慢慢朝着一个政治家的样子蜕变。她对政治的的兴趣与日俱增,并在选择专业的时候选择了政治学科,这让阿里·布托十分高兴,他有一种后继有人的欣慰感。 txt小说上传分享

贝·布托:“铁蝴蝶”的陨落(4)
在贝·布托学习政治的日子里,巴基斯坦正在经历着一场分裂危机。当时,东巴基斯坦,的孟加拉人正在要求独立,而印度则趁着东西巴基斯坦内讧的时候挥兵北上,发动了史上著名的第三次印巴战争,时间是1971年11月。
  这个时候的巴基斯坦总统已经不是阿尤布·汗了,他的总统生涯在1969年就结束了,继任人为另一个军事*者叶海亚·汗。对于军事*,巴基斯坦人民早就忍无可忍了,他们认为这样的政府正是把他们推进水深火热的恶源之一。于是,巴基斯坦人将全部情感和希望放在了阿里·布托的身上,希望他能拯救他们于水火之中。叶海亚·汗政府原本就不受欢迎,再加上第三次印巴战争的爆发,整个政府陷入了一片唾骂声中。为了稳定民心,叶海亚·汗极不情愿地重新启用阿里·布托,任命他为副总理兼外交部长,让他来解决目前这种棘手的状况。
  阿里·布托走马上任后便马不停蹄赶往联合国总部,请求联合国对印度施压以平息这场战争。闻讯而来的贝·布托一直陪在父亲身边,跟他一起在联合国与委员们周旋。然而,父女联手都没能改变巴基斯坦的命运,印度的背后是苏联在顶着,联合国的几个草案都被苏联否决了。这是贝·布托第一次看到大国政治的可憎面目。
  在苏联和印度的干涉下,孟加拉人在东巴基斯坦上建立起了孟加拉人民共和国,巴基斯坦被生生掰成了两块。叶海亚·汗再也混不下去了,阿里·布托成为巴基斯坦新的当家人,当上了总统。
  1972年6月,贝·布托回国协助父亲参加了印巴政府首脑的会谈。这是阿里·布托特地安排的,他希望能让贝·布托尽量多接触这样的事情。印度的英迪拉·甘地向来有“铁娘子”之称,她的铁腕丝毫不比男性逊色,阿里·布托相信自己的女儿也能成为这样的人物。
  这一次印巴谈判时至今日仍被人津津乐道。一位是后来巴基斯坦历史上举足轻重的“铁蝴蝶”,一位是在印巴次大陆上叱咤风云的“铁娘子”,这二人的会面变成了后来脍炙人口的段子。英迪拉·甘地给贝·布托留下的第一印象是气质高贵、风度翩翩,面对一个如此出色的女性,贝·布托不由露出了笑容。
  谈判中阿里·布托和英迪拉·甘地最终达成了《西姆拉协定》。根据协定,印度将归还大部分巴基斯坦领土和所有巴基斯坦战俘,双方的经贸往来正常化,克什米尔则维持现状。巴基斯坦作为一个战败国却在谈判中保住了国家利益,阿里·布托无疑是第一功臣。
  这次谈判成就的不仅仅是阿里·布托,也成就了那个态度谦逊、优雅大方、举止得体的19岁女孩——贝·布托。当时不少政治家预言,这个看上去十分儒雅的小姑娘一定是未来的政治之星。贝·布托成了印度家喻户晓的“第一千金”,很多少女都把她当作了膜拜对象,甚至连她的装束都成了一种时尚。
  1973年8月,阿里·布托当选为政府总理,开始按照自己的蓝图打造巴基斯坦。这个时候,贝·布托已经从哈佛毕业并被父亲派往牛津大学继续深造了。
  牛津的生活可以说是父亲一手安排的,贝·布托少了自主选择的权利,大多情况下都要按照父亲意思去办。就像加入牛津辩论社,如果不是阿·布托的强烈要求,贝·布托也不会参加。其实,贝·布托为政治牺牲了很多,牺牲了自己安排生活的自由,牺牲了选择未来的权利。

贝·布托:“铁蝴蝶”的陨落(5)
虽然是在父亲的要求下加入辩论社,但久而久之贝·布托也喜欢上了辩论艺术。人们后来之所以能在演讲台上看到贝·布托挥洒自如的演说,全都要归功于她那时在牛津辩论社学习的日子。
  辩论几乎成了贝·布托在牛津四年学生生涯中最重要的课外活动,她在牛津大学辩论社上的第一次演讲就大获全胜,让很多学生认识了这位来自巴基斯坦的“第一千金”。在这四年的时间里,贝·布托除了拼命学习外还要时不时跟随父亲去参加一些国际会议。她曾经参加了第二次*国家首脑会议,参加了巴基斯坦代表团对美国的访问,参加了法国总统乔治·蓬皮杜的葬礼等。每一次政治体验都让贝·布托大开眼界,她认识了美国以外交手段著名的基辛格,认识了美国总统尼克松。这些活生生的国际名人让贝·布托一次次感到震惊,也加深了她对政治的兴趣。
  1976年,贝·布托成功以自己出色的辩论技巧当选为牛津辩论社的主席。这在牛津大学可是个爆炸性新闻,自从牛津辩论社成立以来就从来没有一个英国以外的人担任过主席,并且这位主席还是位女性。父亲得知消息后立即发去贺电,阿里·布托很欣慰,他知道自己女儿的锋芒如何都遮掩不住,她注定是个不平凡的人物。
  1977年6月,贝·布托的学生身份以她的优异成绩完美落幕。这个时候的巴基斯坦正在举行大选,父亲何去何从面临着一次巨大的考验。贝·布托带着毕业的喜悦以及对父亲的担忧回到了巴基斯坦,正式开始了她的政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