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探西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煮酒探西游-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 唐僧无论怎样杀死刘洪,都不能叫为父报仇。因为陈光蕊根本就不是他爹!
  
   所以,唐僧和刘洪之间,根本就不存在杀父之仇。那么,究竟有什么“冤”要报呢,只有一点,那就是:要报出生后的“淹杀”之冤!
  
   唐僧和刘洪只存在这唯一的“冤”。菩萨们记的非常清楚:唐僧报这个“冤”的时候,寻到的是“亲”!是寻到“亲”后,报的“冤”,从而刚好构成了一“难”。否则,无论怎样报仇,“难”又从何来呢?
  
   所以,如果你只看表面现象,则既不存在“报冤”,也不存在“难”,完全说不通。而只有当他的亲爹是刘洪的时候,就全部清晰通顺了。既存在“报冤”,也存在“大难”。
  
   只有这样解释,所有的环节,才能够顺理成章,清清楚楚。
  
   
   为什么会是这样的呢?因为这一切,都是在观音菩萨的暗中策划、操纵下完成的。这是对唐僧同志的一种考验!
  
   我们的唐僧同志; 在观音菩萨的安排下; 被他们刻意制造成了一个“恶”人; 稀里糊涂的杀掉了亲爹; 逼死了亲妈; 满分通过了组织上的考验; 终于与有罪的家属彻底地划清了界限; 坚定不移地站在了佛组织这一边; 继续接受后面的考验。
  
   
   那么,在幕后掌控操纵这一事件的观音,究竟是想要达到何种目的呢?
(8)唐僧的相貌之谜
  
   
  
  
  
   
  
   对唐僧的身世之谜进行了一番推理之后,有充分的理由可以确认唐僧并非状元陈光蕊之子。上回已经说明。
  
   但是,有的朋友可能又会问:既然唐僧并非陈光蕊之子,那么,为什么他长得很像陈光蕊呢?
  
   今天就来分析这个问题。
  
  
   (一)温娇
  
   温娇最初见到唐僧时:
  
   叫进衙来,将斋饭与玄奘吃。仔细看他举止言谈,好似与丈夫一般。小姐将从婢打发开去,问道:“你这小师父,还是自幼出家的?还是中年出家的?姓甚名谁?可有父母否?”
  
   温娇见到唐僧后,认为和陈光蕊长得很像。“好似与丈夫一般”。那么,温娇的心里肯定会有巨大恐惧。因为她无法解释唐僧不是陈光蕊的儿子,却为什么会长得很像陈光蕊。
  
  
   (二)婆婆
  
   唐僧来寻找婆婆时:
  
   寻着婆婆。婆婆道:“你声音好似我儿陈光蕊。”。。。。。。玄奘问:“婆婆的眼,如何都昏了?”婆婆道:“我因思量你父亲,终日悬望,不见他来,因此上哭得两眼都昏了。”玄奘便跪倒向天祷告道:“念玄奘一十八岁,父母之仇不能报复。今日领母命来寻婆婆,天若怜鉴弟子诚意,保我婆婆双眼复明!”祝罢,就将舌尖与婆婆舔眼。须臾之间,双眼舔开,仍复如初。婆婆觑了小和尚道:“你果是我的孙子!恰和我儿子光蕊形容无二!”
  
   婆婆说得更为详细:
  
   1。 声音:好似我儿陈光蕊。
   2。 长相:恰和我儿子光蕊形容无二。
  
  
   为什么婆婆说得比温娇要具体肯定?因为温娇和陈光蕊相处的时间短,而婆婆和陈光蕊相处的时间要长。所以婆婆会更加肯定些。
  
   总之,温娇和婆婆都认为唐僧和陈光蕊长得很像,这一点是一致的。
  
  
   但是,儿子是不是一定要长得像父亲?这个在逻辑上是不成立的。没有任何理论支持儿子一定要长得和父亲一模一样。另外,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人长得很像,也是常有的事。
  
   唐僧长得不像别人,偏偏就像那个陈光蕊,你说这怪不怪?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只要联系上下文看,答案就很清楚了。
  
   唐僧之所以长得像陈光蕊,完全是观音菩萨在幕后操纵的结果。
  
   在观音菩萨她们这个组织内部,掌控着一套“投胎转世”的设备,(后面自然会论述到)。观音菩萨要唐僧长得像陈光蕊,并且一模一样,完全具备这个条件。
  
   因为做假做的太逼真了,反而露出了破绽。破绽在哪儿呢?破绽就出在声音上。婆婆道:“你声音好似我儿陈光蕊。”陈光蕊是海州人,而唐僧是江州人。口音是不会一样的。不要说隔州,就是隔县(甚至隔乡),口音也是有差别的。
  
   不同州的人说话,应该是存在一定的语音障碍的,所以这就是个破绽。
  
  
   那么,观音菩萨为什么要让唐僧长得和陈光蕊“形容无二”呢?这有两个方面的原因:
  
   1。 借婆婆之口,给天下舆论一个明确的交代,让大家都知道唐僧是状元陈光蕊的儿子。你看,唐僧向天祷告之后,“将舌尖与婆婆舔眼。须臾之间,双眼舔开,仍复如初。”请问:如果没有观音,唐僧他有这个本事吗?
  
   2。 唐僧是观音选定的一个取经人,观音菩萨让唐僧长得和陈光蕊“形容无二”,这是她做下的一个独特的“标记”。以防止将来认错了。
  
   《西游记》第12回,唐太宗请天下高僧做法事,热闹非凡,观音菩萨和木叉杂在众人丛中,也去观看,“这菩萨直至多宝台边,果然是明智金蝉之相”。
  
   观音见到唐僧的长相是“明智金蝉”之相。一眼就认出来了。
  
   唐僧是金蝉长老转世,金蝉长老长的什么样子,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唐僧就是陈光蕊的长相!因为唐僧和陈光蕊长的“形容无二”,所以才不会认错。
  
   因此,我认为唐僧长得和陈光蕊“形容无二”,主要是以上这两个方面的原因。
  
   (又:“光蕊”与“明智”相对应。取“光明睿智”之意。)
  
   
  
   在整个事件中,我反反复复地强调:唐僧的出生以及曲折的命运,都是观音菩萨在幕后一手操纵的结果。但是有的朋友说我胡说八道,一派胡言,其实,这个根本不需要争辩。
  
   因为《西游记》是小说,是一部揭露黑暗现实的小说,并不是什么宗教经典。你拿宗教里的人物来评论小说艺术,那才真的叫扯淡!
  
   在小说的第12回中,写的只有那么清楚明白不过了:
  
   “却说南海普陀山观世音菩萨,自领了如来佛旨,在长安城访察取经的善人,日久未逢真实有德行者。忽闻得太宗宣扬善果,选举高僧,开建大会,又见得法师坛主,乃是江流儿和尚,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又是她原引送投胎的长老,菩萨十分欢喜。”
  
   1。 “江流儿和尚”,就是唐僧。唐僧的乳名,叫做江流。
  
   2。 “正是极乐中降来的佛子”。说明唐僧的前世,正是他们这个组织里的人。
  
   3。 “又是她原引送投胎的长老”。这一句话,就说明唐僧投胎、出生,都是观音菩萨一手经办的。菩萨十分欢喜。
  
   既然书中已经说明了,唐僧出世是由观音菩萨“引送投胎”的,那么,这一点就不应该产生歧义。唐僧的经历,观音菩萨不可能不知道,不仅知道,而且还记了帐的。
  
  
   唐僧这个和尚,你能说不是观音菩萨刻意制造出来的?
(9) 唐僧为什么要取经
   
   
  
  
   
  
   唐僧取经,大家都再熟悉不过了。但是,若要问一句:“唐僧为什么要去取经呢?”恐怕有多数人回答不上来。
  
   大家一般主观臆想的答案是:“为了宏扬佛法。”也有的朋友会说,唐僧是为了学习更高深的佛法,才去西天拜佛取经的。等等。
  
   但是,这些都不是的。究竟是什么呢?《西游记》第12回有十分明确的标准答案:
  
   (太宗)问:“谁肯领朕旨意,上西天拜佛求经?”
   (唐僧)道:“贫僧不才,愿效犬马之劳,与陛下求取真经,祈保我王江山永固。”
  
   可见,并不是唐僧要取这个经,而是他帮唐太宗去取这个经。
  
   也就是说,对这个“经”产生需求关系的,是唐太宗!而不是唐僧!唐僧在取经的过程中,仅仅只相当于一个差人、邮递员的身份,他的工作任务只是负责帮唐太宗送一趟货而已。
  
   
  
   前面已经探讨了唐僧同志的身世之谜。现在,我们再来探讨唐僧为什么要到西天去取经。凡事总有个原因,唐僧总不会无缘无故的要去取经吧。
  
   话说唐朝开国不久,皇帝唐太宗举办了一次旷世规模的宗教活动,叫作“水陆法会”。举办这场“水陆法会”,需要选举一名有大德行的高僧来作坛主主持人。榜行天下不到一月,各路高僧云集京师,众人从中选举出了陈玄奘法师。
  
   注意:陈玄奘法师之所以能够成为水陆法会的坛主主持人,是从所有的和尚之中“海选”出来的。海选主持人的条件标准是:“根源”与“德行”。
  
   小说中的玄奘,这个法名是金山寺的老和尚为他取的,他俗姓陈,乳名江流。因为他是唐朝的和尚,所以简称唐僧。从广义上讲,所有的唐朝和尚都可以称作是唐僧,但在小说《西游记》中,“唐僧”是专指陈玄奘的。
  
   太宗皇帝查得他“根源又好,德行又高”。于是太宗大喜道:“果然举之不错,诚为有德行; 有禅心的和尚。朕赐你左僧纲、右僧纲、天下大阐都僧纲之职。”玄奘顿首谢恩,受了大阐官爵。
  
   唐僧之所以能够得到皇帝的封赏,是因为根源好、德行高这两个条件。
  
   “根源又好”; 这是真的。因为唐僧的父亲陈光蕊中状元,官拜文渊殿大学士,母亲则是开国元勋殷开山丞相的女儿; 所以他是标准的高干子弟。
   “德行又高”; 从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