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的时候,有一次把他治下所有县城的囚犯都押来郡衙门进行“集审集判”,那些被判处死刑的人,为之“流血数里”,当地人(窃以为多乃那些豪强余孽)胆颤的称其为“屠伯”。其实,延年所杀的大多都是一些压凌弱小的豪强和不法之徒,应算是当时一种社会矛盾的表现。武帝时曾下重手惩治过一些豪强,使其势力大有损挫,昭帝即位后表现“仁弱”,昌邑王即皇帝位后,无道被废,宣帝即位,经过几年“韬光养晦”后皇权大增,遂匆忙的进行了一场“政治大洗牌”。在这一大段时间里,一些本来不错的政令或驰或废,且帝国的中枢不断惊涛骇浪,豪强势力遂借势死灰复燃,延年恰恰是做了打压这种势力的一个小小先锋官。
有一次,严母从家乡东海过来和儿子一起过腊八,当她听到一些关于儿子审囚的事情后,十分震惊,进城后就入住到都亭里,而不去见儿子。延年听说母亲大人来了后,慌忙到都亭去接母亲,母亲却闭门不见,延年遂摘下帽子,跪在门外磕头请求母亲相见。过了很久,母亲才打开门,开口就是一通责备:“你有幸成为一郡太守,管治千里,没听说你以仁爱教化百姓,使他们能安居乐业,却只知道凭着刑法惩治杀戮,以此立威,这是父母官该做的吗!”延年赶紧承认自己有罪,磕头认错。看母亲气消了些,立刻亲自执鞭驾车把母亲接回府邸。过了节后,母亲悲伤的说:“天道昭昭,岂能任意诛杀人命!我真不想以此苍苍白头见你这少壮之躯遭受刑戮,唉!走了,回去了,为你预备块墓地去吧!”
一年多后,延年果因得罪权贵太甚,被人诬告,以诽谤朝廷罪“弃市”,死。
观延年事,略有类于晁错。可惜其不能早脱宦海,与母亲共归乡里,以全其孝,庶可长寿乎?
郑思元处世
郑默字思元,开封人,生于官宦世家。
有一次思元陪同晋武帝出城郊祀,皇帝遂问何以为善政,思元答道:“扶农劝桑,是为一国之基;拔擢贤才,是为经营天下之道;官居久职,以使政事顺达;明令典刑,以使奖惩有据;崇尚儒学,是为教化劝导之本。如此而已矣。”皇帝称善。
朝廷有人贪赃枉法,牵连甚重,而思元及诸兄弟则一泓清流独远。竹林七贤之一的山涛欲举荐自己亲戚为博士,因碍于思元,辄羞而不敢言。
思元刚升任大鸿胪不久,母亲逝世。按照当时的官制,把亲人下葬后就要回衙任职,但是思元上表朝廷,恳切的请求准许他按照古礼守丧三年。我想,这除了出于他真实的孝心以外,大概还因为他有感于汉末以来礼乐衰败,因此去实践孔子所说的“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的理想。过了一段时间后,朝廷矜悯思元的哀痛,准许了他的请求,并且朝廷从此为之改制,重新对官员守丧制度做了“活性”规定,让大臣自己决定守丧的时间。
公元280年,思元以六十八岁终于世,谥曰成。审议思元谥号的时候,尚书令卫瓘曾上表力陈思元的高尚节操,希望朝廷可以给思元更高的哀荣,但是这一提议最终被晋武帝皇后的父亲杨骏给破坏了。当初杨骏为了拉拢思元,对思元说想把自己的女儿嫁给思元的公子郑球,但是思元一直仰慕西汉隽不疑的为人,秉持对权贵敬而远之的态度,所以就婉拒了杨骏的提亲。思元活着的时候杨骏找不到“挽回面子”的机会,因此思元去世后,他就赶紧来报这一箭之仇了。后来杨骏因权势熏天、飞扬跋扈而大祸临头,被诛了三族,受其牵连而死的有数千人之多。
在那个名节重于泰山的时代,为官者死后的谥号即是历史对他一生的最终评定。但是思元的谥号在当时的士大夫看来,根本就不能完全彰显他的功绩和美德。一些人因此感叹道:像思元这样宽厚博爱、谦虚温和、谨慎恭敬,从不矜才傲物,事上以礼,待下以谦和,即使是仆从杂役也从不对之呼喝作色的人,还一样招致怨恨,活在世上可真是件难之事啊!
“居世之艰”,难道真的算是晋代名士尚清谈的一个理由和原因吗?其实活在这个世界上,并没有艰与易的分明区别,主要是人的心态,只要你真的可以“既来之,则安之”,那么又何必郁郁乎无涯呢!窃以为处世之道,不在乎求所顺,而在乎求无愧;不在乎必可闻达,而在乎无所弃废。我辈为人,若能瞻前贤而无愧,抚子孙而无惭,亦可算长乐人生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名将祭肜教子忠义
祭肜字次孙,颍川颍阳(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北)人。东汉初年名将,曾驻守辽东戍边近三十年,数败边胡。其为将勇而有谋,待部下如手足,抚边民如骨肉。对为患边塞的鲜卑、乌桓、匈奴等民族恩威并施,迅速结束了王莽乱政以来辽东边塞烽烟战乱的局面,使辽东重新恢复了清平繁荣的状态,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各民族间的融合,因此受到了辽东各民族自下而上的由衷敬爱。故其为人可谓仁而勇,温而威。
公元69年,祭公被明帝从辽东诏回京城,授予太仆职衔。在辽东的近三十年中,虽然祭公屡建功勋,屡受封赏,但是他回京的时候却“穷”的叮当响,连件换洗的衣裳都没有,皇帝很钦佩他的节操,于是在下旨赐钱百万,马三匹以及刀剑之余,并赐居宅衣服行李、锅碗瓢盆等一切生活必备之物。
公元73年,皇帝下旨命祭公将兵,会同南单于左贤王信,*北匈奴,目的地是涿邪山。因左贤王信与祭公曾有嫌隙,出塞后左贤王信随便指了一座小山说是涿邪山,而祭公本不熟悉漠北地形,遂被欺骗。祭公见此处并不见北匈奴军队,于是下令班师回朝。回朝不久,祭公即被朝臣参劾畏敌无功,随即革职入狱,后又被赦出还家。过了些时候,皇帝又想重新启用祭公,却接到祭公之子祭逢的奏疏,云祭公已亡。皇帝赶紧召见祭逢,询问祭公死因。祭逢悲泣说父亲自从出狱后,即一病不起,深以受小人蒙骗而愤恨,数日后便呕血而亡。
祭公临终的时候,对儿子说:“我蒙受国家厚恩,奉使失职,寸功未立,死了也愧恨交加。义之所在,不可以无功而受赏,我死了以后,你要把朝廷所有的赏赐之物都记录上,不可妄动分毫,然后投身行伍,为国效死沙场,这样就遂了我的心愿了。”
祭公逝世后,辽东官民伤之不已,乃立祠时时祭拜。乌桓和鲜卑的使臣入朝进贡的时候,每次也都要到祭公墓前祭拜,“仰天号泣乃去”。
祭公之子孙,亦多为边吏,皆有令名,一代名将应是无恨于九泉之下了。
范迁教子忠正
范迁字子庐,东汉沛国(今安徽濉溪)人,曾任渔阳太守,河南尹等职,累官至司徒,位列三公。一代名臣。
像汉代那些位列三公的人,大多家里童仆数十,资财过万,田逾百顷,而鲜有谓之贪者,人以为正常。但是范公在升为公辅后,却清淡一如往昔,俸禄和赏赐虽然大幅度增加了,但是家里并没有因此而变得“灯红酒绿”起来。足以奉衣食之余的田宅,他都悉数赠送给了侄子。范夫人心里不太好受,找了个机会对范公说:“相公,咱们四个儿子至今还无立锥之地呢,应该攒下一点俸禄,也算是留给他们的一份基业啊。”公曰:“我身为国家重臣,若一味蓄私财、谋私利,将何以面对天下及后世子孙!”公在位四年,薨,家无余财。
乍一听来,我们觉得范公未免对子孙过于“冷漠”,细味之下,方体味到其中至深之爱。其实范公对子孙主要的冀望共有三点:一,君子要自强不息;二,勿以贫贱富贵贰其志;三,忠正为人,造福天下及子孙后世。观当今为父母者,谁有身正如范公者?又谁有为子孙谋如范公之深远者?
观范公为人,若我辈不能建大功于天下,倘有清范垂示于后世,亦不失为人中豪杰矣。
“杀人”的“楚门的世界”
北京晨报1月15日报道:北京交通大学三年级学生小雨(化名)碍于情面替同学参加考试,结果被学校开除。他不服学校的处分,向北京市教委申诉被驳。他一纸诉状将市教委告到法院。14日,西城法院开审此案。在庭审中,小雨的代理律师周泽说,学校作出的开除学籍处分,在某种程度上剥夺了小雨的受教育权利;而市教委代理人认为,替考是一种严重的作弊行为,虽然小雨平时表现较好,但这并不能抵消他的违纪行为,学校作出的开除学籍处分,没有剥夺学生的受教育权,而是行使学校的管理职能。据了解,小雨已经报名参加了高考复读班,准备参加高考。
其实“小雨”这种问题正像是我们中国人的“面子问题”,是普遍存在的,古来如此。至于他是不是被剥夺了“受教育的权利”,却要“两言”之了。
首先,我觉得学校开徐“小雨”的行为,绝对是种霸道之极的做法,倘真不能容“小雨”这“害群之马”,却又为什么数十百教授穷数十年之功于百万之众中培养不出一个“千里神驹”呢?而其仍能光鲜十足的印樟杏诮逃郑翟诹钊伺煌拢坏蔽颐亲燮渫兄玻蛴指*了。如用政治性的词语来形容这样的教育制度,则要谓之“独夫”了——独夫者,孟子之谓桀纣也。在我们中国古典哲学“以人为本”的思想中,是主张“教”民之后而用之的,特别是在春秋战国的时候,在用兵之前,首先都要先“教”之,这里的“教”不是操练士兵以军阵,而是教之以忠义仁孝,虽然人曰“春秋无义战”,但那只是统而言之的“偏见”,只有先具备此“武德”,各诸侯方可逞其所愿。圣贤的主张是,教民以仁义,有逆施者,则以仁义诛之,而我们今天的教育者却恰恰相反,未闻以仁义教之,却反以仁义诛之,真不知道谁才是真正的“逆施者”。以当今的教育制度来说,学生从小就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