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思:中国人成才的障碍》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反思:中国人成才的障碍-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心理学研究表明,儿童在接受、贮存、转化、提取和使用信息中采用的方式不同,因而形成不同的认知风格,其中就有冲动型与反省型。冲动型的儿童以很快的速度因而形成自己的看法,在回答问题时很快就作出反映;反省型的儿童则不急于回答问题,他们在作出回答之前,倾向于先评估各种可替代的答案,然后给予较有把握的答案。我国学校因教学内容过多而迫使教师忙于赶教学进度,也就无暇顾及不同学生的不同接受能力和认知风格,没时间等待学生的思考,也没时间引导学生进行深入探索。教师的教学目标仅仅是,让学生能快速回答出正确答案。
  美国中学的物理实验课“电阻串并联”
  课程的主导思想是“以探索规律为出发点,以实验活动为中心”,采取探索式的教学方式,完全取消了教师的课堂教授,代之以学生分组进行的“探索”系列实验。
  一开始先作预测验,看一看在这个知识点上学生脑子里的概念是什么,随后让学生做“灯泡亮度”实验。学生按照课程设计的程序,把相同的小灯泡逐个接上去,从亮度的变化“感觉”电阻的变化,同时逐一回答教材中的问题,观察串并联的不同效果,逐渐体会“串联分电压,并联分电流”的电路特征。在教学中,指导教师巡回于各实验小组之间,仅仅启发学生思考,引导学生在实验中不断地生疑、释疑、解疑,但并不直接告诉学生结论。两节课后,各组学生都不同程度地理出了头绪,定性地解释了不同分接法的亮度差异,但能够自己归纳出串并联电阻公式的学生则寥寥无几。
  事实上,即使在教师指导下要揣摩出电阻公式也确属不易。相比之下,我国课程是把电阻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认为让学生直接知道结论既省时也省力。
  中外教育的差异体现在对待学习结果与过程的关系上有不同的认识,国外学校注重学习过程中的能力发展,我国学校只是关注学习的结果,而没有意识到学习的过程比学习的结果更重要。
  重“结果”轻“过程”的思维方式必然导致本末倒置的结果,即原本是培养能力的手段却成了最终的目的。重“结果”轻“过程”,意味着我们忽视了很多重要的东西,包括在“过程”中所能掌握的各种技能、学到的广泛知识、训练的多种思维能力、伴随着的各类心理体验以及一些难以预料的新发现。
  我国学生的知识结构表现出细节知识有余,总体知识不足。总体知识是指一门学科的本质和基本思想方法,我国学生尽管熟悉诸多解题技巧,能解很多复杂的难题,但是却对所学课程的本质和基本思想方法缺乏必要的理解。
  某年高考数学上海卷有一道不需要“解”而需要“理解”的填空题,问的是教材中“坐标平面上的直线”与“圆锥曲线”两章内容体现出解析几何的本质是什么。此题的答案是:用代数的方法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考生给出的答案却形形色色,许多回答与题意相去甚远。解析几何是高中数学的重点内容之一,对于一些有相当难度的轨迹探求问题,学生都能轻松解答,但面对这道并不难而只是涉及基本数学思想方法的题,许多考生抱怨老师从未讲过。这道题考生普遍不会做,恰好暴露了我国数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即只重视对知识点的记忆和解题技巧的训练,而忽略了对学科基本原理和数学思想方法的理解掌握,造成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不仅是数学,学习其他学科的关键也是理解学科的本质内容和掌握基本思想方法。对一门学科的真正掌握恰恰体现在对该学科本质的理解上。
  我国学校在教学上的缺陷突出地表现为:重视知识积累而忽视知识转化;重视知识占有的数量而忽视知识吸收的质量;重视表面的教学结果而忽视深层的教学过程。
  

5从中外差异看创造能力缺陷(1)
中国的学校鼓励学生掌握已知、确定、成型的知识,以便成为已知领域的专家;而西方学校鼓励学生探索未知、不确定、正在形成的知识,以便成为未知领域的专家。
  中美校长眼中的大学教育
  中西教育的差异其实质是中西文化的差异,从以下中美两国大学校长的对话可以比较中西文化和教育思想的具体差异。
  2004年1月7日,中央电视台“对话”栏目播出了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和耶鲁大学校长莱文的对话。两位校长对话的内容是各自谈对学校、学生和教师的评价和期待。
  主持人:我们想知道在两位校长的心中,各自所在的大学是什么样的?请两位校长用一句话来介绍一下。
  莱文:耶鲁大学有着闻名于世的奖学金,这些奖学金提供给那些在学术方面取得杰出贡献的人。尤其是我认为广为人知的是耶鲁大学致力于培养杰出的领导者,多位美国总统,也包括最近的三届总统都毕业于耶鲁。不单如此,在每个领域都能看到这些领导者,商业、法律领域,新闻工作,娱乐、传媒业。同时耶鲁大学不单只为美国,也在为世界培养领导者。
  许智宏:北京大学的历史比耶鲁短得多,所以我可以话短一点。北京大学是中国最古老的一所大学,同时我想它也是一所最现代化的大学。北京大学追求的是:不断创新、追求卓越。
  北大校长的言语带有东方特色,即比较含糊、空泛,耶鲁校长却很明确地表达了耶鲁大学致力于培养杰出的领导者,而且是包括各行各业的领导者。
  主持人:请两位校长把你们心目当中,自己所在的高校最杰出的五位毕业生的名字给我们写出来,从历史到现在。也就是说这五位毕业生应该称得上是你们所在的大学的得意之作。
  许智宏:第一位我想就是季羡林教授。季羡林教授不光中国闻名,也是国际上闻名的东方学家。他主持北大的东方语言系,是历史最长的系主任。我们北大东方语言系总共建国以后培养了27位大使。第二位是侯仁之先生,他是搞历史地理学的。第三位是王选教授。他实际上是北大数学系毕业的,但是他后来就转到计算机领域,这是我们中国汉字激光照排的创始人。第四位是周光召先生,原来的中国科学院院长,是理论物理学家。他为中国的科学技术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最后一个是李政道先生,大家都知道的名字,他是西南联大的毕业生,现在也是我们北大的兼职教授。
  莱文:比尔·克林顿。乔治·布什,实际上你可以从第41届及第43届美国总统中,任选一位你认可的布什。希拉里·克林顿,我想她是美国从政女性的杰出代表人物。我还选择了一位学者,我觉得乔纳森·斯宾塞先生再合适不过了,他在中国很知名,是一位伟大的中国史学家。而梅丽尔·斯特里普,可能是一位活跃在英语电影戏剧舞台上的最伟大的女演员,我想你们当中有人知道她演的电影。
  主持人:其实我觉得在选择的过程当中校长们一定考虑了很多因素,比如说一个人的学识,一个人的修养,一个人的品格等等。那么在这各种各样的素质当中,两位最看中什么?
  许智宏:学术上的成就,以及他个人的人品,我自己选的这几位,我认为他们在两个方面都是非常出色的。
  莱文:那些伟大的学者都富有好奇心,渴求知识,并主动地进行社会实践。他们都抱有远大志向,并为之作出贡献。我推荐他们是因为他们都是领导天才,像比尔·克林顿是天生的领导者,是位鼓舞人心的演说家。
  中美两位校长选出来的无疑都是杰出的公众人物,差异却很明显。北大校长选出的都是清一色的著名学者,而耶鲁校长选出的比较多元化,不仅有学者,还有政治家、演员。
  从成功价值观来看,中国校长更看重学术上的成就,而美国校长更看重的是领导才华和对社会、公众的影响力。
  主持人:每一个学生在进了大学之后,您认为最重要的三大任务究竟是什么?
  许智宏:大学生主要任务当然是学习,否则你就不要到大学里去学习,要学会怎么做学问。第二,你应该学会怎么做人,你必须有一个基本的人品,基本的道德修养。第三点你必须有学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学好以后,你一个人能不能有用,这取决于你对社会的贡献。你不能为社会做贡献,我觉得这个培养出来的人就是失败的。 。。

5从中外差异看创造能力缺陷(2)
莱文:首先,对学生来说,就是要对任何事情都提出质疑,不管是你从这个学校的老师,还是同学那里学到的,或者是你从书上读到的。我刚才提出了关于好奇心的问题,你应该愿意对你听到的进行挑战。第二点是学习,虽然你应该先提问题,但是你需要学习读书,得到更多的信息来回答这些问题,努力学习。最后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结论,学会如何独立思考。
  两位校长说的都有道理,但所强调的重点却非常不同,显现出中美教育传统的差异。中方校长强调学生要:学会做学问、学会做人、学会为社会服务的能力。美方校长强调的是:质疑一切、努力学习、独立思考。这与我们平时看到的两国教育特征是相一致的,即中国的教育一贯强调学生以学为本,学生要谦虚地向老师学习、向书本学习,而美国的教育却把质疑一切放在首位;中国人多认为,在校学生还不具有质疑一切的能力及资格,而美国教育却鼓励学生在学习阶段就学做一个开拓者。
  科学正是要质疑前人的知识,并通过实验创造出新的知识。然而,我国的学校教育在教给学生知识时,前提都是认定这些知识是千真万确的真理,是经过严格的证明而不可推翻的。经过这样的教育过程,我们培养的学生当然很难具有质疑精神。比较而言,西方文化和学校教育更欣赏那些能够对书本和权威提出质疑的有创见的人,所以总是鼓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