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礼灵魂的游记小说-徒步墨脱生死路》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洗礼灵魂的游记小说-徒步墨脱生死路-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2009年8月21日~23日 T264次列车

广州~拉萨
乘着火车去拉萨 
抛去爱心捐赠的目的,就我个人而言,直到火车启动的那一刻,我依然不确定这次墨脱之行的选择是对还是错,也不知道前方等待我的是一条怎样的路。我只知道我想走近她,走近这个莲花圣地,在她封闭千年的神秘与美丽还未向世人敞开的时候,用最原始、最直接的方式,徒步穿越她,亲身去碰触那原始的文明。即使这途中隐伏着无法预料的危险,即使可能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我只知道,这将是一次从未有过的旅行体验。 
列车飞速地行驶着,窗外的景物逐渐由高耸的建筑、闪烁的霓虹灯,变成滚滚的稻田,巍峨的山脉,接着便是一望无际的原野,然后再变回建筑、稻田、山脉、原野,如此反复。
我们乘坐的T264次列车是唯一一趟由广州开往拉萨的火车,总共运行4980公里,是全国运行距离和时间最长的铁路客运路线,全程历时近55个小时。也就是说,我们将要在这趟列车上度过漫长的三天两夜,还得长时间忍受硬邦邦的座位和屁股之间的冲击与摩擦。
这趟列车的票价贵的吓人,单是硬座车票就要451元。不过比起我们的祖国在修建青藏铁路的工程中投入的人力物力来说,我们的车票钱连九牛一毛都算不上,仅仅是象征性地收了一点! 
而这车厢也颇有科技含量。这趟列车是我国自行研制的世界首列高原高寒列车,配有高原供氧系统,实行整仓加氧,还可以根据车内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自动控制制氧机的运作,使空气中氧气的浓度始终保持在人体舒适的水平上,从而缓解旅客的高原反应。列车即使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下,仍然可以正常、舒适、安全运行。为保护青藏高原脆弱的生态环境,该车设有真空集便装置和污水、污物箱,所有废水、污物均统一收集,统一排放。进气系统为全新结构,可防风雪风沙的进入。非电器件均采取了防紫外线措施,还配有世界最先进的避雷设备,确保列车在雷电多发的高原上安全运行。我不由地感慨现代科学的伟大。 
最让我敬佩的还是那些回族兄弟们。无论车厢里多么拥挤、嘈杂,他们依然会找一个地方,铺上干净的毯子或者报纸,虔诚地做祷告,仿佛周围一切都不存在似的。想来很多时候自己心浮气躁,还是因为心中没有如此坚定的信仰的缘故吧! 
列车到达西宁后,人已经下了大半,只剩下一些旅游者,原本拥挤不堪的车厢瞬间变得空旷起来,车上到处都是空座,我们想坐哪里就可以坐哪里,甚至可以把睡袋平铺在三个人的座位上睡觉。 
上车之前就没有休息好,再加上旅途劳顿,疲惫的我索性闭上眼睛装睡,但又睡不着,那就看风景吧。人们都说,如果你想去西藏 , 最 好 就 是 坐 火车,因为在青藏线上你可以领略到的不只是风景……
“ 你把刚才那朋友的信装好了吗?”刘朗突然问起。 
我们三个人是广东物资筹集的代表,从8月初开始筹集物资,许多淘宝的店主、网友、驴友和亲戚朋友都很积极,21日出发时,还有几个爱心捐助者抱着整箱的药品、文具、书籍等在火车站等我们。其中一个人托我带了一封信给背崩小学的校长,因为当时比较匆忙,我满口答应了,却在匆忙中想不起将信放在了什么地方,被刘朗一问,才想起要翻找。 
站起身来,看着已经打包好的装备和行李整齐有序地放置在行李架上,没办法大动干戈地翻,决定到拉萨再找那封信。我在心中祈祷:但愿没有丢,否则就太对不起那位朋友了。 
此时,窗外的景物有些单调和荒凉,而且越往西走,植被就越少,人烟也越稀。我能明显地感到,火车与铁轨不断地沿着道路攀升,车厢门上方的电子显示屏上显示出的不断攀升的海拔高度和越来越稀薄的空气告诉我,我们已经正式踏上了青藏高原。

高原风光无限好
透过车窗向外望去,天空呈现出高原才有的湛蓝,高山、河谷、盆地,高原随着列车的飞速行驶而逐渐变换,逐渐清晰。中国最大的内陆湖泊,也是最大的咸水湖——青海湖,宛若一面蓝色宝镜镶嵌在群山、草原之间。青海湖在藏语中称作“错温博”,意即蓝色的海。不同于前段的荒凉,这里完全是草质优良的高原牧场。七八月份,正值青海湖最美的季节,在白色雪山掩映下,一眼望不到边的金黄色的油菜花衬着深蓝色的湖水,岸边成群的牛羊点缀着壮美的草原,构成了一幅山、湖、草原相映成趣的壮美风光和绮丽景色。加上高原所特有的热烈阳光,会让你有一种闯入了某幅印象派油画中的错觉。 
青海湖的东侧,便是象征着藏汉团结的日月山。当年,年轻有为的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就是在这里迎娶大唐的文成公主。现在,日月山口还立着一块唐蕃分界石碑,向人们讲述着这段雪域高原不朽的传奇。 
过了青海湖不久,眼前便陷入了长时间的黑暗,原来我们正在穿越著名的关角山隧道。视野再度明亮起来时,入目的又是一片荒凉,植被更加稀疏了,隐隐呈现出戈壁的景致来。 
从格尔木开始,沿途风景更是弥足珍贵。而且,为了能让旅客可以清晰地领略雪域高原的旖旎风光,铁路部门特意把这一段行程的时间安排在了白天。 
踏上了这段旅途,内心深处突然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感受,我无法想象当初这条铁路上的第一道路轨是如何架起来的,但是我能够体会到修建这条“天路”的不易,这里面凝聚了无数建设者的心血甚至生命。耳边响起了韩红的那首脍炙人口的《天路》,优美、高远、辽阔! 
列车在昆仑山脉中穿行,车窗外是高大雄俊的险峰。过了纳赤台,我们的列车停靠在玉珠峰站,这是一个观景站。青藏线上,有多个这样的观景站,乘客可以下车,做短暂停留 , 从 最佳角度观赏雪域美景,并拍照留念。这样的机会,我当然不会错过。在站台上遥望被称为“昆仑姐妹峰”的玉珠峰和玉虚峰,相传她们是玉帝最心爱的两个女儿的化身。姐妹峰一东一西,傲视群峰,与周围的大小山脉绵延相连,山顶上是终年不化的冰川和雪,在高原特有的阳光下,闪烁着圣洁的光芒,远远望去犹如腾飞的玉龙,因此形成了一道“昆仑六月雪”的奇美景观。我突然有了一种腾云驾雾、飘飘欲仙的感觉。昆仑山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只有神仙才能居住的仙山,今天我们却能穿越其中,虽然没有见到神仙,却也算体验了一把当神仙的感觉。
列车继续前行。这一段的铁路修建的颇具气势,一会儿是气势恢宏的高架桥,一会儿又是绵长的穿山隧道。穿过了海拔4767米的昆仑山口,传说中的可可西里终于映入眼帘,在这片美丽的土地上,既有藏羚羊,野牦牛的足迹,也有盗猎者贪婪邪恶的目光。高原精灵滴落的眼泪和骇人的白骨,让热爱生命的人们无法沉默,英雄血洒可可西里,藏族人们用最崇高的葬礼——天葬,把他们的骨血都融入了这片土地,期待他们的灵魂升入天堂。此时,车厢里一片寂静,所有的人都默默地望向窗外,向英雄致敬成为了我们不约而同的选择。 
这一段铁路几乎没有曲折,从视觉上是一条大路,笔直地通向远方的天际,真是名副其实的“天路”啊!幽蓝的天空笼罩着空旷的原野,在深沉的高寒草原,在这如此接近天际之处,生命仍在顽强地蔓延着。
当我正在为铁路沿线上那一个接着一个的大柱子感到奇怪时,列车播音员已经在介绍了:青藏铁路建设的最大困难就是冻土问题。所谓冻土,就是在气温比较低的时候,地下土会冰冻。而在气温升高时,冰冻就会融化,导致土层下陷,铁轨随即就会脱落。在环境如此恶劣的土地上铺铁轨,保证轨道安全是首要问题。科技人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最上铺铁轨,保证轨道安全是首要问题。科技人员经过几十年的研究,最终将路基两旁插上一排排碗口粗细、高约2米的铁棒,称为“热棒”,这样就保证了冻土的热稳定性,维持地下温度平衡。 
走过茫茫戈壁、巍巍昆仑,越过了绵绵雪域、蜿蜒的雪山,领略着草原牧场与蔚蓝的天空在远处相接的一派苍茫与壮美,感受着越发浓烈的雪域高原的凛冽气息,接受着一轮又一轮的视觉冲击,震撼而陶醉!   
列车驶入唐古拉山口车站,这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火车站,也是青藏铁路最不容错过的风景。车站站台立有标记“世界铁路海拔最高点5072米” (铁路过唐古拉山垭口的最高点)的石碑,这里被称作是离 “天堂”最近的地方,似乎一伸手,便可碰触到神灵的指尖。 
站在站台上,远远望去,孕育了中华民族两条母亲河的海拔6621米的格拉丹东雪峰是那样雄浑壮美。列车在这个“雄鹰都难以飞过”的地方行驶仍然如履平地,更让人从心底对建设者肃然起敬。我想,世界上恐怕再也没有哪一条铁路能给人如此的震撼和激动,在有“除了月亮之外最神秘的地方”之称的青藏高原上,这条举世瞩目的钢铁巨龙正蜿蜒前行。它突破生命禁区,穿越戈壁昆仑,飞架裂谷天堑……以无可争议的事实告诉世人:它是目前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列车继续在高原上疾驰,视野尽处是怒江源头、海拔4650米的高原淡水湖——错那湖。这是藏族人心中的“神湖”,蓝天白云下,湖水蓝得透彻,净得纯粹。 
以唐古拉山为界,青藏高原形成了两个截然不同的生态系统:唐古拉山以北,寒冷、干旱、气候变化频繁,主要是戈壁荒漠和高寒草原,植被少而脆弱;唐古拉山以南则是一派“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象。我们乘坐的列车所停靠的那曲车站,就坐落在风景优美、水草丰美的万里羌塘草原之中。这里留下了许多藏民族的文化瑰宝,也是英雄格萨尔王的故乡。在站台上向四周望去,蓝天、白云、湖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