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最好的家长》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做最好的家长- 第3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而在这之前,我们都还把她当作啥都不懂的小孩儿。 
  从那一刻起,我意识到,晴雁开始长大了,渐渐进入青春期了。 
  但是,不担心女儿“早恋”,我依然要对她“谈情说爱”,就是进行爱情的教育。我把爱情教育作为人格教育的一部分,因为爱情是一个人美好精神的组成部分,是美好人格的要素。而且,今天的孩子就是明天的妻子或丈夫、母亲或父亲,他们应该懂得爱,并知道怎样去爱。对今天的孩子来说,爱情教育是充满人性的教育所不可缺少的内容。   
 
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教育 
   
  关于这一点,苏联伟大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爱情的教育》中有这许多精彩论述—— 
  “我坚信不移的是,高尚的爱情种子需要在年轻人产生性欲之前好久的时候,即在他们的童年、少年时期播在他们的心田里。……我们所说的爱情种子,当然不是指关于爱情的说教,而是指培养道德尊严和人格的过程,指在每一行动中树立起真正的人道主义观点;指培养对人道美的理解能力和创造(这一点尤其重要)人道美的能力。爱情的念头一旦在年轻人的思想和感情上撩拨和引起不安,教育者就应当给他们讲爱情是什么。这种讲解将会在年轻人的心灵中培养出高尚的思想和情感,首先是培养出能够给人以巨大幸福的对美的责任感。但是这种美对善于爱美的人才是幸福的。” 
  “在培养高尚的爱的情感中所取得的成绩,是衡量一位教师的教育艺术的尺度。理解爱情,就意味着理解一个人的心。相反,对待青年男女的爱情抱轻蔑乃至嘲讽的态度,恰恰说明教师的教养水平低。……对学生的精神生活和他们的隐秘角落采取粗暴态度,最容易从男女青年的相互关系中驱逐出一切高尚的、有道德的、明快的审美情感,并把爱情的生物本能的一面推到了首位,激起不健康的好奇心,使男女同学更加疏远,对交往产生一种难忍的恐惧症。” 
  “爱的情感是衡量道德的最灵敏、最精确的天平,这绝非言过其实。” 
  “我们应当把爱的情感即人的最美、最高尚的情感作为推动道德进步的武器。” 
  “爱情,是对人道主义的最严峻考试。我们应当从一个人的童年和少年时期起就培养他去迎接这场考试。” 
  …… 
  苏霍姆林斯基说的虽然是学校教育,但这些论述同样适用于家庭教育。与我们传统教育中视爱情教育为禁区截然不同,苏霍姆林斯基把爱情问题同人的道德进步,同整个社会进步问题联系在一起,认为人的全部道德观念集中地表现在爱的情感里,表现在爱的内容和形式里;他进而提出,正如从一开始就要教导学生怎样劳动一样,也需要在他们刚刚懂得爱情的时候就教育他们怎样去爱。 
  这位教育家在他女儿满14岁那天,给女儿写了一封信—— 
  亲爱的女儿: 
  你提出的问题使我忐忑不安。 
  今天你已经14岁了,已经迈进开始成为一个女人的年龄时期。你问我说:“父亲,什么叫爱情?” 
  我的心经常为这种思想而跳动,就是今天我不再是和一个小孩子交谈了。进入这样一个年龄时期,你将是幸福的。然而只有你是一个明智的人,你才是幸福的。 
  是的,几百万年轻的14岁的少女怀着一颗跳动的心思考着这样一个问题:什么叫爱情?每一个人对它的理解都各不相同。希望成长为男子汉的年轻小伙子也在思考这一问题。亲爱的小女儿,现在我给你写的信不再是过去那样的信了。我内心的愿望是:告诉你要学会明智的生活,也就是要善于生活。我希望做父亲的每一句话都能像一颗小小的种子,促使你自己的观点和信念的幼芽萌发出来。 
  …… 
  接下来,苏霍姆林斯基以诗一般美好的语言,给女儿讲述了一个关于爱情的童话故事,告诉女儿:“爱情是人类永恒的美与力量!”在这封信的结尾,这位杰出的父亲写道—— 
  我的小女儿,这就是爱情!世上各种有生命的东西生活、繁殖,成千上万地延续自己的、生命的后代。但是,只有人懂得爱。而且说实在的,只有在他善于像人那样去爱的时候,他才是一个真正的人。如果他不懂得爱,不能提到人性美的高度,那就是说他只是一个能够成为人的人,但是还没有成为真正的人。 
  我是从苏霍姆林斯基的《爱情的教育》一书中读到以上这封信的。当时,我非常羡慕苏霍姆林斯基的女儿拥有如此优秀的父亲;在我女儿十四岁的时候,我也给她读这封信,同时让她读这本《爱情的教育》。   
 
把握爱情和友情的界限 
   
  当然,我们也不能不看到,确有少数孩子与异性的交往具有一定程度的“爱情”倾向,对此,家长也不能以“下流”之类的语言去责骂孩子,而仍然应该在尊重的前提下进行正确引导。需要特别指出的是,不管子女的异性交往是否具有爱情色彩,家长都应以朋友般的态度对孩子进行严肃而科学的爱情教育,以此培养子女形成包括爱情在内的高尚道德情感和道德信念。 
  有的孩子并没有明确地早恋,但他可能把握不住爱情和友情的界限,因此引出许多误会和烦恼。是的,爱情与友谊有时的确不太好区别。有时,明明已经陷入情网,当事者却矢口否认自己在谈恋爱;有时,是同学之间的正常接触,却被指责为谈情说爱。不仅孩子,我们做家长或老师的也往往为这条模糊的界限所困扰。 
  我这样对我的学生说,也这样对女儿说—— 
  友谊不等于是爱情,但友谊可以成为爱情的桥梁。爱情是一种特殊的友情,其特殊性表现在: 
  1。友情无须顾及性别,而爱情的对象却只能是异性。男同学或女同学都会有自己所编织的友情之网,都能从同学身上获得友情。但是,如果某两位异性同学交往过分亲密,其友谊可能成为萌发爱情的种子。 
  2。友情以理解为前提,以互相帮助为特征;而爱情却以性爱为基础,以互相结合为目的。这就是说,爱情是与性欲联系在一起的。从生理上说,爱情追求的目标之一正是性欲的满足。而纯粹的友情则没有一丝性欲的因素。 
  3。友人之间彼此尊重,互相切磋,长短优劣,一目了然;恋人之间却彼此掩饰,互相美化,“美好”形象未必真实。友谊的最高境界是真诚,因此,它不需要任何装饰与隐瞒。而热恋中的青年往往情不自禁地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示给对方,同时不由自主地把对方理想化。 
  4。友人之间保持相对独立,恋人之间却追求彼此依附。只要真诚相待,哪怕是性格不同,年龄不同,也可以结下深厚情谊,而不必各方面都强求一致。但是,两人一旦建立恋爱关系,便有可能培养共同的志趣、爱好,而且必然如胶似漆,形影不离。 
  5。友谊是开放的系统,具有广泛的包容性;而爱情却是封闭的系统,具有强烈的排他性。友谊是广泛的交往,可以在集体中,公开场合进行;而爱情具有专一性,排他性,游离于集体,往往是单独在一起进行。因此,友谊贵在博爱,而爱情贵在钟爱。 
  6。友情立足于现实,以信赖为基础,总是具有充实感;而爱情却着眼于未来,以期待作支撑,始终呈现梦幻感。一个人在不同时期会有不同的朋友,但真正理想的爱情却是“白头到老”,因此,恋人们往往怕失去对方,并喜欢憧憬未来。 
  以上六点特殊性也可以说是友谊与爱情的区别之所在。我把这六点教给孩子们,让他们自己去判断:若是友谊,就大胆保持;若像爱情,则应谨慎相处了。   
 
让孩子成为自己心灵的监护人 
   
  如果孩子出现了早恋,家长不必恐慌,首先应该理解孩子。但理解不等于可以迁就和放纵。我们应该以高远的志向激励孩子。我强调,作为正在走向成熟的中学生,应该反复思考,“我”现在当务之急最应该选择的是什么?爱情是美好的,但不是我们现在的首选。一个人的一生有许多阶段,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突出的主题,而中学时代的主题就是求学。每一个同学都要立大志,要随时提醒自己,我是要干一番大事业的,可千万不能因为现在一点点感情,就妨碍了我宏伟目标的实现。 
  我爱给我历届学生讲大学时我读过的一篇小说中的一段话,自然我给女儿也讲过。这篇小说叫《晚霞消失的时候》,写文革中一对青年男女,后来两人参加了不同的派别。小伙子的父亲是共产党高级将领,姑娘的父亲是国民党高级将领,两个人经历了很多感情波折,多年后他们偶然遇到了。女主人公叫南珊,她说了一段话:“人在自己一生的各个阶段中,是有各种各样的内容的。它们能形成完全不同的幸福,价值都是同样的珍贵和巨大。幼年时父母的慈爱,童年时好奇心的满足,少年时荣誉心的树立,青年时爱情的热恋,壮年时奋斗的激情,中年时成功的喜悦,老年时受到晚辈敬重的尊严,以及暮年时回顾全部人生毫无悔恨与羞愧的那种安详而满意的心情,这一切,构成了人生全部可能的幸福。它们都能给我们带来巨大的欢乐,都能在我们的生活中留下珍贵的回忆。”我告诉学生,也告诉我的女儿,人生不同阶段有不同的主题,因而有不同的幸福。这些阶段应有的主题或者缺失或者错位,我们的人生都将是悲剧,至少会造成遗憾! 
  因此,我们要让孩子成为自己情感的主人。我们不可能守着孩子,即使随时守着孩子也不可能左右他的内心,关键是要让每一个孩子成为自己心灵的监护人,成为自己意志的主人。 
  这里还有一个很让许多家长棘手的问题,就是如何看待孩子与异性同学交往。我的观点是,充分地尊重孩子!正确看待孩子与异性的交往。成长中的中学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