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商品补贴。商品补贴也叫农业补贴,是美国最重要和最基本的农业补贴。依据《2002年农业法》,此后10年的年均补贴将主要通过直接补贴、销售贷款差额补贴、反周期波动补贴3种形式进行。直接补贴是一种与农产品生产、价格不挂钩的固定补贴。农民可以自愿参加,政府以农民预先确定的作物面积和产量为基础对具体商品提供一个固定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花生和其他油料作物纳入了补贴范围,扩大了对农民收入的支持规模。
销售贷款差额补贴是政府保证农民顺利出售农产品的最低保护价,即政府预定一个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并以此价格贷款给农民,农民收获后如能在市场卖到这个价格,政府就不给予补贴。如农民卖的价格低于此预定价格,二者之差就是政府给予农民的补贴。《2002年农业法》将花生、羊毛、蜂蜜、杂豆等品种纳入了销售贷款差额补贴范围。
反周期波动补贴是《2002年农业法》新设计的一种补贴制度,即农民在收获后的10月份可得到上限为35%的计划支付,待翌年2月份可再得35%的支付,到12个月的市场运销结束后结账。当农产品的实际价格低于政府确定的目标价格时,政府向农民提供反周期补贴。该补贴与市场价格成反向运动,当农产品价格下跌时补贴增加,反之则减少。反周期波动补贴保证了农民的收入水平,也意味着政府为农民分担了生产风险,刺激农产品出口。《2002年农业法》将大豆、小品种油料作物、花生纳入了反周期波动补贴的范围。
(二)资源保育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在2002~2007年投资220亿美元用于农业资源保育计划项目,主要包括土地休耕计划、农田水土保持、湿地保护、草地保育、农田与牧场环境激励项目等。除此以外,美国联邦政府还提供自然灾害救济补贴,用于自然灾害发生后的非保护农作物灾害援助计划、农作物灾害支付计划、紧急饲料计划、青饲料援助计划、牲畜赔偿计划及树木援助计划;提供用于生产结构调整的投资补贴,以优惠利息给农民提供短期或长期贷款,并帮助偿还贷款有困难的农民。
(三)农产品贸易补贴。根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在2002~2007年投资875亿美元用于提高美国农产品出口的市场机会和拓宽国际市场;每年投资4.78亿美元用于援助那些因国外有关农产品实施出口补贴而受到损失的美国出口商;每年对新增生物技术项目投资600万美元,用于商签双边动植物和转基因议定书及快速对付非关税措施对出口造成的影响。此外,美国农业部还向美国出口商免费提供国际农产品综合信息服务。除直接的出口补贴外,美国还实施了规避出口补贴的间接出口补贴,即出口信贷,每年提供的额度约为30亿美元。依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在2002~2007年继续提供出口信贷,以促进加工品和高价值的农产品出口,同时将还款期由180天延长为360天。
依据《2002年农业法》,美国每年对农业的补贴高达数百亿美元。而在过去的10年中,美国的农业直接补贴年平均为168亿美元,其中有7年超过了150亿美元, 2005年农业补贴就达到了189亿美元。目前美国每年农业补贴上限是480亿美元,这说明美国农业补贴增加的空间仍然很大。在巨额农业补贴支持下,美国农民在国际粮食市场竞争中占据了其他国家无法比拟的优势。一方面保持了较高农业生产力水平;另一方面可以在补贴支持下以较低的、甚至低于粮食本身价值的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倾销粮食。在这种不对称的竞争中,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受到冲击是发达国家实行巨额农业补贴的必然结果。 。。
巨额农业补贴政策冲击一些国家农业(3)
514“共同农业政策”对别国农业的冲击力
欧盟的“共同农业政策”是世界对本国农业最具保护力的政策。欧盟国家通过该项政策,每年给农民补贴达500亿美元,远远超过欧盟投入其他发展项目的资金。由于“共同农业政策”确立时间较早,乌拉圭协议所规定的关于限制和减少农业补贴的条款对其根本没有约束。
“共同农业政策”对农民的支持形式有直接支付、价格干预、过剩产品的存储设施以及出口补贴。这些措施稳定了欧盟内部的食物价格,但它却将欧盟市场内可能的价格波动转嫁给国际市场。一旦出现价格波动,将给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和粮食安全带来影响,并使发展中国家农业市场环境恶化。各种预测显示,共同农业政策将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波动幅度提高了25%~30%。
共同农业政策的出口补贴,提高了欧盟农产品的竞争力,发展中国家农产品面临严峻挑战。同时,欧盟不断强化农产品进口壁垒,又剥夺了发展中国家向欧盟各国出口农产品的可能性。在实行共同农业政策下,欧盟农业得到有力扶持,农产品生产出现过剩,便以低价向发展中国家倾销。欧盟这种共同农业政策的农产品出口,在短期内对食物净进口国有利,对城市人口以及没有土地的人口有利,但这是以牺牲别国农业和农民利益为代价的。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和农民而言,农产品倾销将给他们带来长期或短期的灾难性影响。这些倾销的农产品将压低他们的农产品价格,并迫使他们的农业受到冲击甚至萎缩。发展中国家的消费者可能在短期内获利,但当倾销国农业和粮食生产发生变化时,发展中国家低廉的食物来源就会枯竭,而本国农业也已丧失了满足自身需求的能力,就可能发生粮食短缺,甚至粮食危机。有学者认为,欧盟的农产品倾销至少应该对发展中国家在粮食上越来越依赖进口承担部分责任。20世纪60年代的农业绿色革命,使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可以实现粮食基本自给。但是近40年来,该地区粮食产量却大幅减少,小麦进口翻了两番。
近些年来,美国和欧盟对农业的补贴又出现新的形式,即对生物质能源开发的巨额补贴与大力扶持。出于种种动机,美国和欧盟都加大了对生物质能源产业的扶持力度。石油资源的日益匮乏及价格大幅上涨,促使一些有能力使用生物质能源的国家将生物质能源作为替代能源。如以玉米、油菜籽等为生产原料的乙醇燃料和生物柴油,与从石油中提炼出来的汽油相比已具有一定竞争力。但问题在于,不是任何形式的生物质能源相对石化能源都具备“充分的”竞争力。因此,对生物质能源的补贴就显得尤为重要。考虑了可再生能源强制使用量、税收抵免和关税壁垒,美国对用于乙醇燃料生产的玉米每蒲式耳补贴160美元。这意味着美国政府在变相对玉米种植给予直接补贴,实质仍是对农业补贴的增加。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相关专家测算,当石油价格达到每桶100美元时,在没有乙醇燃料补贴的情况下,美国以玉米为原料的乙醇燃料生产,在玉米费用低于每蒲式耳414美元时才能有利可图;而在有乙醇燃料补贴的情况下,玉米费用只要低于每蒲式耳574美元时,就具备了竞争力。总体来看,美国生物质能源补贴,可使乙醇燃料成本降低30%~40%。
515农产品倾销是巨额农业补贴的实质
一些发达国家对本国农业的巨额补贴,对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产生的强烈冲击,一直受到世界有关专家和人士的关注。非洲联盟委员会主席科纳雷曾指出,“富国对农业的补贴是我们发展的障碍,它削弱我们的经济,让我们的农民变得越来越穷。”他还说,农业是带领非洲走出贫困的唯一途径,现在却遭受富国农产品的入侵而濒临毁灭。世贸组织总干事拉米在谈及目前的粮食危机时也承认,富国的农业补贴扭曲了农产品贸易,伤害了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2008年5月9日,拉丁美洲15个国家在尼加拉瓜首都马那瓜召开“粮食安全与主权首脑会议”,商讨制定粮食安全战略,以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对拉丁美洲和加勒比海地区的冲击。会议通过的联合声明说,世界粮食供应和价格危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现行的国际经济秩序造成的,直接将问题的要害对准了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政策。
切实削减发达国家的巨额农业补贴,有利于从根本上消除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对于加快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提高粮食等农产品自给能力,增加发展中国家农民收入,缓解粮食供求紧张关系具有积极意义。
。 想看书来
金融类因素推动粮食价格上涨
在世界农产品贸易自由化进程中,粮食等主要农产品贸易总是同一些金融类因素相伴而行。在农产品贸易和金融类因素交织互动情况下,一些金融机构为了获取高额利润或自身发生某种变化,都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农产品价格和供给。
516农产品期货投机推动粮食价格狂涨
根据美国农业部公布的数据,2007年美国玉米、大豆和小麦三种产品的产值达到926亿美元。美国是玉米、大豆和小麦三种粮食品种最大的出口国,其产值的一半被农产品期货买家持有。据芝加哥农业资源公司统计,2007年11月份以来,对农产品期货市场的投资已从250亿美元猛增至650亿美元。由于农产品投机资金的疯狂炒作,农产品期货价格出现飙涨和剧烈波动。2008年以来,涵盖26种农产品的大宗商品指数上涨了20%,可以看出农产品市场具有明显的高收益率。可以说,华尔街的投机家正是世界上最大的粮食囤积居奇者。在投机资金将大豆等农产品价格连续炒作至历史高位之后,发展中国家的进口成本成倍增加,消费者最终花钱埋单,收入微薄的贫困人口则可能陷入忍饥挨饿的境地。
农产品期货市场愈演愈烈的投机行为,招致世界舆论发表尖锐的批评。2008年4月底,联合国27家重要机构齐聚瑞士首都伯尔尼召开联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