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粮安天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粮安天下- 第2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面对世界正在发生的粮食危机,考量一些国家还未摆脱的饥饿和困扰,许多国家和目光在关注:拥有13亿人口的粮食消费大国的中国怎样?中国政府怎样?中国人民怎样?
  我们可以理直气壮地回答:中国手中有粮,供给充裕;中国政府手中有粮,应对从容;中国人民手中有粮,心里不慌。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心里不慌,粮食是安天下、稳民心的战略产业等观念,以及立足粮食自给、强化粮食扶持、严格保护粮食生产资源、健全粮食储备体系的方针和政策,构成了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及格局。解决好13亿人口的吃饭问题;始终是治国安邦的头等大事;始终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保持社会稳定的基础。如果吃饭没有保障,一切发展都无从谈起。粮食是国家经济发展、社会稳定的重要物质保证。
  71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内涵丰富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蕴含着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发展和斗争中形成的粮食安危意识,生动地概括了粮食生产和国家粮食安全的极端重要性。我国作为农业大国,既有发展粮食生产的悠久历史,又有重视粮食生产的安危理念。我国农业不仅为中华民族的发展壮大作出巨大贡献,而且创造了无与伦比的农耕文化和现代文明。粮安天下,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就是对国家粮食安全观念通俗易懂的诠释。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解决吃饭问题当作头等大事,保持国家粮食安全警钟长鸣。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政府一直把粮食安全摆在国家安全的重要位置,形成了全党全社会重视国家粮食安全和粮食生产的理念,成为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坚实思想基础。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蕴含着党和政府强农重粮的战略思想。稳定发展粮食生产,确保粮食和主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事关国计民生,事关经济又好又快发展,事关社会和谐稳定。我国粮食需求量大,自然资源紧缺,自然灾害频发,在过去相当长时间里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给短缺。“但愿苍生俱饱暖”,早就是中华民族梦寐以求的。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带领亿万农民不懈努力,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毫不放松地发展粮食生产,取得重大成就。从20世纪90年代后期开始,随着我国粮食产量突破50000万吨大关,实现了农产品供求关系的根本转变,真正做到了粮食供求基本平衡。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2)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蕴含着具有中国特色的粮食安全储备格局。我国人口众多,城市人口规模大,乡村人口多而分散,粮食需求具有放大效应,粮食供给保障具有特殊性和艰巨性。正是基于这种国情和粮情,党和政府长期坚持粮食自给为主的方针,高度重视手中有粮,始终把手中有粮作为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条件,坚持做到以产供需、以储保缺、以丰补歉。从防范特大灾害和重大突发事件出发,建立健全中国特色粮食生产体系、储备体系、供给体系,形成并保持自有的、有效的粮食供给和保障能力。目前,我国基本形成了“国有库、库有备;市有集、集有粮;户有仓、仓有米”的粮食储备流通格局。
  中国特色粮食安全理念,蕴含着以粮食安全为基础的食物安全的含义。我国一直坚持以粮食为基础,开辟广阔的食物来源渠道,从广义上理解和把握粮食安全的要求和内涵。首先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增加粮食产量,做到有充裕的“米袋子”;同时加快发展养殖业、蔬菜业等“菜篮子”产品生产,做到有丰富的“菜篮子”;积极发展水果业,增加水果产量,做到有充足的“果盘子”。在装满“米袋子”的前提下,调整农业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蔬菜业和水果业,装满“菜篮子”、“果盘子”,做到城乡居民消费“袋中有粮、篮中有菜、盘中有果”。
  72坚持长远粮食安全的目标和措施
  长远做到粮食安全,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目标和要求。要始终做到手中有粮、心里不慌,就必须坚持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基础地位,把粮食生产放在现代农业建设的首要位置。大力发展粮食生产,不断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努力增加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产量,保证手中粮食充裕,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做到应对世界粮食危机心里不慌,应对粮食超常性波动心里不慌,应对重大自然灾害心里不慌,应对重大突发事件心里不慌。
  确保国家粮食安全,必须坚持长远做到手中有粮。手中之粮,来自何方?一是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农业的力度。完善和强化强农惠农政策,加大对农业特别是粮食生产的扶持力度,保护和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以政策促进粮食生产的稳定发展。二是不断增强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实行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节约用地制度,保证粮食生产发展的资源供给,建设粮食后备生产能力,以耕地资源和后发潜力保证日益增长的消费需求。三是不断提高科技对粮食生产的支撑能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推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与应用,提高粮食生产的科技含量,大力提高粮食单产,以科技为增产粮食提供支撑。四是不断建立健全粮食储备体系。加强粮食储备体系建设,健全粮食储备政策机制,加强国有粮食储备管理,以储备保证粮食消费需求。五是不断开展农村广大农户储粮。实行粮食国家储备和农户储备相结合,增强民众特别是农民粮食安全意识,利用社会储备能力,增加社会粮食储备,以社会粮食储备补充粮食需求。
   txt小说上传分享

手中有粮,供求基本平衡(1)
我国有着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传统:“吃着当年,想着明年;得到丰年,谋着歉年。”手中有粮,是心里不慌的保证。只有做到手中有粮,才能做到供求基本平衡,保证吃饭问题。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些年来,随着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不断提高,我国的粮食储备和供给比较充裕。
  73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
  农产品供求关系的转变,反映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粮食产量持续稳定增长,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连续登上几个新台阶,粮食产量不断增加。若以每增加5000万吨粮食为一个台阶,1979年前粮食生产登上四个台阶,达到30000万吨水平。1982年、1984年粮食生产登上35000万吨、40000万吨两个台阶。1993年、1996年粮食生产登上45000万吨、50000万吨两个台阶。1996~1999年,粮食产量连续4年稳定在50000万吨左右。2000~2003年,虽然粮食生产发生较大波动,粮食产量下滑,但仍保持在43000万吨以上。2004年以来,粮食生产稳步恢复发展,连续5年获得大丰收,粮食供给能力进一步增强,2007年粮食产量重登50000万吨阶段性水平,2008年粮食产量超过历史最高水平。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主要原因是单位面积粮食产量大幅提高。1978年粮食单产为1685千克/亩,2007年达到了3167千克/亩,增长88%。
  从消费水平变化情况看,我国当年粮食产量加上动用少量库存,基本保障粮食供求平衡。近些年来,虽然我国人口逐年增加,粮食消费需求不断增长,但由于粮食生产稳定发展,粮食连续几年丰收,人均粮食占有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自1980年至今,我国人均粮食占有量在300~400千克之间浮动,已经超过国际公认的人均248千克的最低安全标准。
  表7…12001~2007年我国粮食、油料人均占有量情况单位:千克/人
  2001年2002年2003年2004年2005年2006年2007年
  粮食356357334362371380381
  油料225226218237236201193
  74粮食自给率连续10年保持95%以上
  近些年来,虽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粮食消费逐年增长,粮食消费结构性矛盾突出,但粮食和主要农产品供求仍保持基本平衡,大多数主要农产品市场供给充裕。全国粮食自给率20世纪80年代为981%,90年代达到996%,近10年来一直保持在95%以上。
  目前,我国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特别是重点粮食品种供给充裕,有力保障了国家粮食安全。
  (一)稻谷生产发展加快,大米供给基本平衡。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稻谷生产和消费国。稻谷居我国三大主粮之首,是我国粮食生产的重中之重。稻谷是我国主粮品种中种植范围最广的品种,也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首要品种。目前,我国水稻产区遍及全国各地,水稻播种面积约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1/4,稻谷产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2/5,稻谷占商品粮的1/2左右。1997年以后,我国水稻一度连年减产,2003年稻谷产量为16066万吨,比1997年下降20%。2004年以来,我国加大水稻发展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水稻连续5年实现恢复性增长。特别是“中国超级稻研究计划”实施以来,一批高产、优质超级稻新品种相继培育成功,创制出优异育种材料30余份,育成28个产量高、米质优、抗性强、株型优的新品种,并得到大面积推广种植。目前超级稻累计推广1300多万公顷,2007年推广面积达533万公顷,覆盖我国长江流域稻区、华南稻区和东北稻区。超级稻增产稻谷1250万吨左右,为提高我国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作出巨大贡献。2007年稻谷产量达到18549万吨,比2003年增长15%。无公害、绿色、有机大米生产面积分别达到333万公顷、200万公顷和33万公顷。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手中有粮,供求基本平衡(2)
水稻是我国第一大口粮作物。全国65%以上人口以食用大米为主,大米年消费量11000万吨左右。大米需求弹性较小,南方居民以消费大米为主,北方居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