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中旬,韩复榘被诱捕。
韩复榘一死,山东大乱。
其实在韩没死之前,也不是所有的将士都依韩的命令不战而退。
当时驻守聊城的城防司令兼县长范筑先就断然拒绝韩要他退守黄河地区的撤退命令,并于1937年11月9日通电全国:“守土有责,决不南退,誓与聊城相存亡。”通电一经发表,震惊中外。
1938年11月14日,日军一一四师团千叶联队在潜伏在范筑先部队内部的日本特务和国民党亲日分子的配合下,集中包括坦克飞机在内的精锐部队从东阿渡过黄河进攻聊城,范筑先率全城将士与敌通过一夜激战,至15日拂晓,日军在飞机配合下集中炮火猛攻聊城四关城门,红头飞机超低空围绕着城墙盘旋用机枪扫射碉堡上的散兵线,同时用机关枪大炮密集排射,掩护步兵登城,守城将士以大刀长矛手榴弹与敌人做殊死拼杀,打退了日军一次次的疯狂进攻,城门外血流成河,护城河里尸体堆积如山,河水几乎变成了血水。
战斗持续到上午九时,聊城全部失守,范筑先和七百多名将士全部壮烈殉国。
消息传出,举国悲恸。
随着范筑先和全城七百将士的殉国,及国民党和韩复榘不战而逃退出山东,国民党地方政权伴之土崩瓦解,国民党败退时留下的一些散兵游勇同乘乱蜂起的土匪相勾结,到处作乱抢掠,还有日军,伪军及会道门,一时间反动组织名目林立,鱼目混杂,山东局势随混乱不堪,一发不可收拾。
早在山东沦陷之前,以黎玉为首的*山东省委,曾在济南秘密制定了在山东各地发动武装起义的计划。从1937年11月起,在各地秘密活动和刚刚从监狱中出来的共产党员,响应*中央北方局发出的“脱下长衫到游击队去”的号召,与从延安来的一批红军干部结合在一起,先后在冀鲁边、鲁西北、天福山、黑铁山、鲁东、徂徕山、泰(山)西、鲁东南、鲁南、(微山)湖西等地,发动了武装起义,建立了抗日武装力量。由于侵占山东的日军兵力单薄,只占领了一些主要城市和交通干线,广大农村成为真空地带,各地抗日武装在这一有利形势下迅速得到发展,到1938年6、7月间,*抗日武装总人数已达四万人。
第十六章 夺车截粮(3)
在共产党发动人民抗日武装起义的同时,山东各地国民党势力、地主豪绅、土匪兵痞也趁机拉起队伍,抢占地盘,出现了司令多如牛毛的局面。
1938年1月出任国民党山东省主席的沈鸿烈,成为这些游击司令之首,影响或控制了大股小股武装达十五万人,在数量和装备上都超过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武装。
共产党要在山东独立自主地担负起抗战的责任,建立巩固的根据地,显然需要有一支主力部队作为骨干。
1938年4月,黎玉赴延安向毛泽东汇报工作时,向毛泽东提出,要求派一个主力团去山东。毛泽东当即表示同意,并认为,一个团是不够的,说:“看来还要多去一些。”既然决心已定,八路军就把决心付诸实施。
1938年10月,日军占领广州、武汉,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日军加紧对国民党实行政治诱降,而把主要兵力用来对付共产党的抗日武装。与此相呼应,国民党顽固派也转为消极抗日、积极*,加紧给共产党和八路军制造麻烦。而山东起义后组织起来的武装既缺经验,又缺干部,派主力部队去山东已是刻不容缓。
1938年10月毛泽东跟他的战友们在陕北召开了*六届六中全会,重申把党的主要工作方面放在战区和敌后,随后八路军一一五师主力部队先后挺进鲁西南地区,开辟了湖西、鲁西南、运西三大抗日根据地。
所谓湖西是指微山湖以西的广大地区,这里东起津蒲铁路,西到巨野、商丘公路一线,南达陇海铁路,北抵济宁、嘉祥,处在苏鲁豫皖四省接合部,人称鸡鸣听四省。京杭运河从东部纵贯南北,黄河古道从南部横穿东西,东滨微山湖,港汊纵横,水泊荡漾,芦荡万顷,荷莲遍布,历为“绿林”、“响马”栖息之所,地形复杂,荒漠漫漫,荆棘丛生,地广人稀,历为藏龙卧虎之地,据此,进可攻城下镇,退有游击回旋余地,直接钳制着徐州、济宁、商丘三个军事重镇,为历代兵家必争之地。
所谓运西,东靠京杭运河,东北濒临梁山和东平湖,跨黄河两岸,包括郓城、寿张、巨野、菏泽、鄄城、濮县、范县、观城等县,这里是联系鲁西北、运东、泰西、鲁西南和直南地区的枢纽地带,这个地区的民情特点是,民性强悍,豪爽,崇尚侠义,爱打抱不平,保留着当年的“梁山好汉”的遗风,施耐庵的《水浒传》里的人物,故事,基本上都是取材于该地区。
然而七七事变后,尤其是韩复榘和国民党军队不战而南逃后,一时间这一带老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地主豪绅,富民,奸商,利用灾荒年景和青黄不接之际,放钱放粮,高利盘剥,不少农民被逼得倾家荡产。尤其是日本鬼子的铁蹄踏上这片土地之后,鬼子兵、伪军再加上所谓的小军阀、团防、乡丁、红枪会等各种名目的民团、土匪、会道门在这一带是风起云涌,绑票勒索,牵牛架户,独霸一方,兴风作浪,无恶不作,这些人祸,再加上黄河改道,大堤年久失修,淤泥成灾,自然灾害严重,东平湖区长年积水,大片良田被洪水淹没,群众生活无着,流离失所,啼饥号寒,很多人迫于生计,不得不背井离乡,闯关东,结果客死他乡。
天灾人祸堆叠一起可以想象当时人民生活的困苦与艰难,所以在这一带流传着“东平洲,十年九不收,遍地水茫茫,鸟兽也发愁。”这样一段民谣。
第十六章 夺车截粮(4)
正月,对每一个中国的老百姓来说都是一年当中最快乐悠闲的时日,都说大年初一头一天,过了初二是初三,这话听起来虽然有点搞笑,可细细品味,就会发现这种大白话中不正反映出庄稼人那种欢愉的心情吗?春节、元宵节的放花灯,舞龙弄狮,二月二龙抬头家家户户用木锨铲了灶灰画出大大的粮囤,载歌载舞以祈来年有个好的收成。春种夏锄,秋收冬藏,忙碌了一年的庄稼人到了正月这一农闲时季,最常做的事就是串门卧坑扯闲。
在鲁西南大地上,还有一个不成文的民俗,那就是像青年人结婚这种大喜的事情,一般都安排在春节前夕,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百姓难得有这么一个心静享受的时刻,图的就是个吉利喜气欢庆,这就叫双喜临门。
虽然时下外敌入侵,炮火连天,兵荒马乱,内忧外患,可这些信奉勤俭可以持家的庄稼汉们即使在这天灾人祸相逼的光景里还是努力地想把自家的日子过得像模像样。
这是鲁西大地上入冬以来的第几场大雪,已没人能够记得清楚,这一年的雪仿佛下得比以往的年月要多了许多,往往是上一场的积雪还没融化,下一场鹅毛大雪又铺天盖地接踵而至,整个冬天,街头巷尾,到处是积雪,冻雪,化雪,化了又冻,冻了又化,天一放晴,街面上就是积水汪汪,泥泞不堪。
正月的一天,下了整整一夜的大雪终于停了。
山东郓城,这座千年古城也终于迎来了这个冬天难得一见的大晴天。虽是晴天,北风依然呼啸,已经落光了树叶的大树像是被褪光了毛的公鸡,光秃秃的树枝,像一条条没了肉的鸡爪,在寒风中瑟瑟发抖,低沉呜咽。
郓城地处鲁西南,黄河南岸,施耐庵著的《水浒传》中的一百单八将,据说其中七十二位在郓城,于是千百年来,郓城这座古城和它孕育的一代代子民们素以“侠肝义胆,义薄云天”为人所知,为人所颂。
郓城城东,离城五里有一村庄,名叫五里铺,五里铺东西长约有二里地,一条直通郓城县城的东西官道穿村而过。这个村上住户多,人姓却杂,其中以姓吴的人家居多,临街处有一店铺,店名为吴氏杂货铺,专售烟酒糖茶,代卖一些布匹鞋袜。掌柜的姓吴,名学礼,吴学礼六十多岁,为人正直厚道,其父吴知仁是晚清的秀才,故吴家乃书香门第,吴学礼自小熟读经书,又得其父细心调教,后考取功名,在县里做了个小官,只因其性淳厚本,不善官场之道,后辞官归田,在村里教书。日本人进来后,教书不成,就开了这间杂货铺。吴学礼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擅长书画,所以村里谁家有了红白喜事,都会请他去给舞文弄墨一番,吴学礼也是有请必应,所以在村里受到乡人的尊重,颇有名望。
吴氏杂货铺平时里是村民们聚会闲聊的场所,虽是战乱年月,可不甘寂寞的五里铺的村民们还是愿意在茶余饭后的时光里汇集到杂货铺门前的草棚底下东拉西扯一番,以此来打发那穷困潦倒难挨的时光。
一大早,醒来的吴学礼伸手拽了黑色丝绸挂面的棉衣棉裤,又摸了白色的棉袜,窸窸窣窣地穿了衣服,用绑带扎了裤管,就从热乎乎的被窝里坐了起来。这是他多年的习惯,只要醒来从不睡懒觉。
吴学礼坐在床上拿过桌子上的水烟袋咕咕噜噜地抽了一阵,顿觉得心神气爽,这才下了火炕,拉了门闩,开了门,咳咳地吐了两口浓痰,拿了蓖麻扎成的扫帚,躬着腰,把院里的积雪扫了,用铁锨把积雪堆城一堆,又开了院门,扫了一条通道,这才开杂货店的店门。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第十六章 夺车截粮(5)
街道上已人影绰绰,习惯早起的村民们都在忙着清理自家门前的积雪,忙里偷闲地一抬头,看见了,就相互吆喝着打声招呼,问候这新一天当中的吉祥。
吃了早饭,吴氏杂货铺的店门前一如往常,正月里农闲的穿着笨重厚拙的粗麻布棉衣棉裤的庄稼汉们已三三两两地聚拢而来,一个个映着明亮而遥远的阳光,袖着手,或蹲或坐,有人举着旱烟袋边对火边哀叹这兵荒马乱岁月的艰难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