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羌笛剑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羌笛剑锋- 第1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铮傥锒福姑裰瘛⒓椤9拭袢氪ㄔ笊搅郑环瓴蝗簦西洒枉耍芊曛媚苄谏舷乱猿刑煨荨h钣谢璧拢ηㄓ谏蹋仂肓佟I替┡埃ηㄓ谥堋5轮菝鳎湫。匾病F浼榛鼗杪遥浯螅嵋病L祆衩鞯拢兴U止。成王定鼎于郏鄏,卜世三十,卜年七百,天所命也。周德虽衰,天命未改,鼎之轻重,未可问也。”后来就用“问鼎、讯鼎、观鼎”等表示窥视王位;用“窃鼎”表示窃取王位;用“沦鼎”表示政治###,王权沦没;用“移鼎”表示改朝换代;用“迁鼎”表示迁都’用“定鼎”表示建立政权,确定国都;用“鼎祚、祚鼎”等表示国运;用“周鼎”借指政权、王室。

  在“王天下”理念的指引下,富裕起来的秦国兴兵东扩就成为必然,然而矗立在秦国最前面的是自己的宿敌——魏国,自公元前340年,商鞅率领秦国军队打败魏国公子昂率领的魏国最强大的军事力量后,秦国好像对这位邻居不怎么感兴趣,尤其是公元前338年秦惠王即位,商鞅被扯裂以后,战事一直没有提到秦国扩张的议程。可是与强邻相处,魏国的头顶上还是悬着一把锋利的巨斧,随时向它挥来。战争终于在商鞅死后第六年头来了:公元前332年,“秦惠王使犀首欺齐、魏,与共伐赵(打得还是晋),以败从约。赵肃侯让苏秦,苏秦恐,请使燕,必报齐。苏秦去赵而从约皆解。赵人决水以灌齐魏之师,齐魏之师乃去。”(《资治通鉴——周纪二》)后世的人把这场战争的发生归结于苏秦张仪的纵横联盟的破解。其实,我认为主要是秦惠王赢驷正在为加强自己的集权统治而努力,等统治地位稳固,挥师东进势在必然。不信?下面我将《资治通鉴》中记录的秦国对其它诸侯国的战事摘录下来:

  公元前330年,“秦伐魏,围焦、曲沃。魏人少梁、河西地于秦。”(连新建的都城——少梁都丢了)

  公元前329年,“秦伐魏,渡河,取汾阴、皮氐、拔焦。”

  公元前328年,“秦公子华、张仪帅师围魏蒲阳,取之”。……“魏因尽入上郡十五县以谢焉。”(割地求和,清廷的做法,我们很熟悉)

  公元前325年,“夏,四月,戊午,秦初称王。”而魏已经变成了连卫国的叛徒都不敢收留的地步,相较之下,魏国在秦国的阴影下只能苟且偷生了。

  公元前324年,“秦张仪率师伐魏,取陕。”

  公元前322年,由于张仪不再担当秦国宰相,“秦王伐魏,取曲沃、平周。”

  公元前319年,“秦伐魏,取郦。”

  公元前318年,“楚、赵、魏、韩、燕同伐秦,攻函谷关。秦人出兵迎之,五国之师皆败走。”(五国联手居然打不过一个秦国,恶梦来了)

  公元前317年,“秦败韩师于惰鱼,斩首八万,虏其将……诸侯振恐。”

  公元前316年,秦师入川,平定巴蜀战乱,稳固后院。

  公元前314年,“魏人叛秦。秦人伐魏,取曲沃而归其人。又败韩于岸门。韩太子仓入质于秦以和。”

  公元前313年;“秦右更疾伐赵。拔蔺,虏其将庄豹。”楚王“伐秦,秦亦发兵使庶长章击之。”

  公元前312年春,“秦师及楚战于丹阳,楚师大败,斩甲士八万,”“楚王悉发国内兵以复秦,战于蓝田,楚师大败。”割城求和。

  公元前307年,秦约魏攻韩,“甘茂攻宜阳,五月不拔。”后,秦武王率领全国兵力相助,“斩首八万,遂拔宜阳。”八月,秦武王问鼎周,“绝脉而薨。”赵武灵王胡服摄骑。

  公元前306年,秦昭王命令甘茂、樗里子伐魏。

  公元前303年,“秦取魏蒲阪、晋阳、封陵;又取韩武遂。”

  公元前301年,“秦人取韩穰。”“蜀守焊叛秦,秦司马错诛之。”秦会同韩、魏、齐三国伐楚,“败其师于重丘,杀其将唐末昧,遂取重丘。”

  公元前300年,“秦华阳君伐楚,大破楚师,斩首三万,杀其将景缺,取楚襄城。”

  公元前299年,“秦人伐楚,取八城。”

  公元前298年,“秦王怒,发兵出武关击楚,斩首五万,取十六城。”

  公元前297年,“楚怀王亡归,秦人觉之,”逃到赵国,赵国不敢接纳,又逃到魏国,“秦人追及之,以归。”(其实,春秋战国时期最强大的诸侯王国——楚国已经灭亡)

  公元前296年,楚怀王客死秦国,齐、韩、魏、宋联合攻打秦国,秦给韩国和魏国分别作了让步,征讨罢兵。

  公元前295年,“秦尉错伐魏襄城。”

  公元前294年,“秦败魏师于解。”

  公元前293年,“韩公孙喜、魏人伐秦,”秦白起为将,“败魏韩师于伊阕,斩首二十四万,虏公孙喜,拔五城。”(新一代的秦国领兵打仗人物出来了,而且嗜血成性,一口气就斩首二十四万人)

  公元前291年,“秦伐韩,拔宛。”

  公元前290年,“魏人河东地四百里,韩人武遂地二百里于秦。”(新一轮的割地求和开始,而且是魏韩最肥沃的土地,看样子距离国家灭亡不远了)

  公元前289年,“秦大良造白起、客卿错伐魏,至帜,取城大小六十一。”(这就是割地求和的最终结果,和清朝政府一样,到死还在乐呵呵的帮别人数钱)

  公元前288年冬,秦昭王称“西帝”,“遣使立齐王为东帝,欲约与共伐赵。”(又一个帮忙的人来了,不过齐王也看到了对自己的不利,称帝两日后就自己给自己降职了。当然,秦昭王也不是傻子,在十二月也去掉帝号,复归王位,不过对赵国的战争还是继续,将赵国的杜阳纳入秦国版图)

  公元前287年,“秦攻魏,拔新垣、曲阳。”

  公元前286年,“秦司马错击魏河内。魏献安邑以和,秦出其人归之魏。”“秦败韩师于夏山。”同年,宋国在齐国的打击下灭亡。

  公元前285年,“秦蒙武击齐,拔九城。”齐国突然灭宋,给各个诸侯国家带来的惊慌要比秦国带来的大得多,因为秦国出征必须跨越魏、赵等大国,而山东的齐国周边却是弱小国家,一旦成势,必然尾大不掉,并且这时候齐王已经有了取代周王室的愿望,这是任何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诸侯王国)最不愿看到的,随后就我们看到其他诸侯大国联合进攻齐国的战争。所以,在取代周王室的道路上,齐国是急了点。

  公元前284年,燕国大将乐毅率领魏、韩、赵及秦国军队攻打齐国,“乐毅入淄博,取宝物、祭器,输之于燕。”齐王也失去了最后扳本机会,在逃到卫国后,向北称臣,不过很快就被卫王杀掉了。在这一点上,明朝的开国鼻祖——朱元璋就深的体会,巧妙地将战略定位“缓称王”。

  公元前283年,“秦拔魏安城,兵至大梁而还。”蔺相如演绎“完璧归赵”故事。

  公元前282年,“秦伐赵,拔两城。”

  公元前281年,“秦伐赵,拔石城。”楚、齐、韩共谋,###秦国,但由于战前分赃不均,最后不了了之。

  公元前280年,“秦白起败赵军,斩首两万,取代光狼城。又使司马错发陇西兵,因蜀攻楚黔中,拔之。楚献汉北及上庸地。”

  公元前279年,“秦白起伐楚,取鄢、邓、西陵。”楚国这个偏安政权已经是面临着屋漏偏逢连淫雨,摇摇欲坠。同年,赵国的蔺相如和廉颇表演了一幕闹剧——将相和。乐毅在赵国与燕国间流连忘返,如此名将居然没有安身立命之所。

  公元前278年,“秦大良造白起伐楚,拔郢,烧夷陵。楚襄王兵散,遂不复战,东北迁都于陈。”楚国的王陵被烧了,都城也丢了,被秦国封为南郡。(可以说,这个时候才算是秦国真正的占地战争开始,将其他诸侯王国的都城封为自己国中的一个比县高一级的行政区划——郡,中国历史上真正的郡县制地理区划统治时期拉开了帷幕)

  公元前277年,“秦武安君定巫、黔中,初置黔中郡。”

  公元前276年,“秦武安君伐魏,拔两城。”同年,楚国收复江南十五城。(也是给秦国准备好的礼物)

  公元前275年,秦伐魏在失利的情况下,被秦反败为胜,最后以魏国割地求和而结束这次征程。

  公元前274年,由于魏与齐新结联盟,秦起兵伐魏,“拔四城,斩首四万。”

  公元前273年,赵、魏联合攻打韩国,作为盟主的秦国,起兵救韩,“败魏军于华阳之下,走芒卯,虏三将,斩首十三万”,“与赵将贾偃战,沉其足二万人于河”。

  公元前272年,“秦、魏、韩共伐燕。燕惠王薨。”

  公元前270年,“秦伐赵,围阙与。”最后在赵将赵奢的设计的计谋中失利。公元前269年,秦国对赵国的战争也在失败中宣告结束。

  公元前268年,秦对自己的属国——魏发起战争,“拔怀”。公元前266年,“拔邢丘”。

  公元前265年,“秦伐赵,取三城。”同年,赵对燕、韩的战争也取得胜利,攻占中阳、注人。

  公元前264年,“秦武安君伐韩,拔九城,斩首九万。”

  公元前263年,“秦武安君伐韩,取南阳;攻太行道,绝之。”

  公元前262年,“武安君伐韩,拔野王。”

  公元前261年,“秦左庶长王蛇攻上党,拔之,上党民走赵。赵廉颇军于长平,以按据上党民。王龁(he)因伐赵。”由于廉颇采取坚壁不战战略,被赵王罢职,赵括任统帅,被历史上称为“纸上谈兵”之主来了,最后以受降赵军四十万人的巨大胜利而结束。从此赵国开始走下坡路,战国七雄之一的赵国沦落到无兵可用的地步。

  公元前260年10月,秦“武安君分军为三,王蛇攻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上党之地。”公元前259年正月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