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谅大军丧鄱阳
鄱阳湖大战:
陈友谅是元朝末年大汉政权的建立者。年轻时陈友谅曾担任过县吏,后来投奔了徐寿辉领导的天完红巾军。后来陈友谅成为了天完红巾军的首领,又自立为帝,建立了大汉政权。陈友谅一心想吞并朱元璋的势力。公元1360年,陈友谅率领六十万军队,从采石沿江东下,进攻应天府。但由于陈友谅围攻洪都城数月不下,朱元璋趁机调动二十万军队回防。陈友谅想在鄱阳湖利用水军的优势消灭朱元璋,便将军队撤入鄱阳湖。朱元璋趁机命令士卒将封锁鄱阳湖。起初双方激战三日,皆是损失惨重,朱元璋在战斗中还险些被汉军俘虏。朱元璋的军队少于陈友谅,无法与其长期拼杀,便改用火攻。明军使用小舟满载火药芦苇偷袭汉军船队,结果将汉军数百艘战船点燃,致使汉军大败,陈友谅也在乱军中被弓箭射死。
胡蓝两案功臣尽
尽屠功臣:
朱元璋建立明朝之后,因为害怕开国功臣篡权,寻找借口先后处死了大量的开国功臣。公元1377年,丞相胡惟庸因专权营党,被朱元璋以谋反罪处死。公元1387年,太师李善长、吉安侯陆仲亨因与胡惟庸牵连被处死。此案先后株连了三万多人。朱元璋还命人写了一本名叫《昭示奸党录》的书记录胡惟庸等人的罪行,并将之颁布天下,借之以昭告他们的罪状。公元1393年,锦衣卫告发梁国公蓝玉谋反。朱元璋将蓝玉抓进监狱,严刑逼供,又根据蓝玉的供词株杀文武官员两万多人。此次朱元璋又命人写了一本名叫《逆臣录》书向天下人宣告蓝玉等人的罪行。其中尽管有一些人确有真凭实据,但更多的人是被无辜株连而死。经过胡惟庸和蓝玉两件大案,明朝的开国功臣几乎都被朱元璋杀尽。
靖难一役棣成皇
靖难之役:
建文帝名叫朱允炆,是明太祖朱元璋的嫡次孙,是明朝的第二个皇帝。因为太子、嫡长孙都早亡,朱元璋将皇位传给了他。明朝建立之初,朱元璋曾将他的儿子分封为藩王,给与了很大的权力。建文帝即位后采纳手下大臣齐泰、黄子澄的建议,开始进行削藩。藩王中势力最大的燕王朱棣趁机指责齐泰、黄子澄等为奸党,以“清君侧”为借口,于公元1399年起兵。朝廷虽然占有兵力的优势,但却缺少良将,燕王朱棣逐渐占了上风。公元1402年,朱棣率军进逼首都金陵,谷王朱橞开门献城。建文帝因宫中燃起大火,下落不明。朱棣在群臣的拥戴下继皇帝位,称为明成祖,年号“永乐”。因朱棣起兵时称自己的举动为“靖难”,即清除祸难得意思,故此这场明朝皇室内部的争夺战争史称“靖难之役”。 靖难之役前后四年,给明朝初年刚刚有所恢复的社会经济造成了较大的破坏。
相关知识
白莲教:
白莲教是北宋至近代流传的民间宗教,源于佛教的净土宗。相传净土宗始祖东晋释慧远(公元334年至公元416年)在庐山东林寺与刘遗民等结白莲社共同念佛,后世信徒以之为楷模。北宋时净土念佛结社盛行,多称“白莲社”或“莲社”,主持者既有僧侣,也有在家信徒。南宋绍兴年间(公元1131年至公元1162年),吴郡昆山(今江苏昆山)僧人茅子元(法名慈照)在流行的净土结社的基础上创建新教门,称“白莲宗”,即“白莲教”。白莲教于在元、明、清三朝在民间流行,农民起义军往往借白莲教的名义起义。白莲教的经卷繁多,主要有《金锁洪阳大策》、《玄娘圣母经》、《镇国定世三阳历》、《弥勒颂》和《应劫经》等。
锦衣卫:
锦衣卫是锦衣亲军都指挥使司的俗称,是明朝皇帝的侍卫机构。锦衣卫前身是明太祖朱元璋时所设立的御用拱卫司。为了监视、侦查、*官吏的不法行为,明太祖先后任用亲信文武官员充当“检校”,负责“专主察听在京大小衙门官吏不公不法及风闻之事”。公元1369年,改设大内亲军都督府。公元1382年,设立锦衣卫作为皇帝侍卫的军事机构。朱元璋为加强中央集权统治,特别命令锦衣卫掌管刑狱、巡察缉捕的权力。锦衣卫下设镇抚司,专门从事侦察、逮捕、审问活动,并且可以不经司法部门。锦衣卫官员设有正三品指挥使一人、从三品同知二人、四品佥事二人、五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下面还设有将军、力士、校尉等官职。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二十六
正 文
郑和宝船下西洋,英宗土木悲恨长;
于谦鞠躬守京城,继盛冒死劾严嵩;
刚正不阿数海瑞,抗倭名将戚继光。
释 义
郑和宝船下西洋
七下西洋:
郑和是明朝的航海家、外交家。郑和是回族人,本姓马,小名三保,后来因战功被朱棣赐姓朱,改名为和。明朝时将今天文莱以西的东南亚和印度洋沿岸地区称为西洋。当时东南亚两个最大的国家爪哇、暹罗蓄意扩张,不但欺压邻国,还杀害明朝使臣,拦截向中国朝贡的使团。两国妄为加上海盗猖獗,极大的威胁着明朝南部边境的安全。面对这种情况,明成祖派遣内侍郑和率领船队下西洋宣示国力,消除隐患。公元1405年,郑和率领由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万七千四百名船员组成的船队开始远航。郑和此次远航不仅与西洋各国建立了联系,带回了各国使者,还在回程途中消灭了横行西洋的大海盗陈祖义。郑和一生共远航七次,不仅时间上比西方航海家要早,而且规模上更是他们无法比拟的,至今东南亚各国还留有很多郑和的遗迹。
英宗土木悲恨长
土木之变:
明英宗名叫朱祁镇,是明朝的第六个皇帝。公元1449年,明英宗在大太监王振的鼓惑下,不顾群臣的反对,亲率五十万大军征讨瓦刺。明朝的主力部队当时都在外地作战,明英宗的这五十万军队都是临时拼凑出来的。明英宗的军队在路上连遇大雨、粮草供给也发生困难,被迫撤军。王振因想衣锦还乡,竟让明军绕道蔚州撤退,后又因担心自家青苗被毁而折回,后来王振还让大军等待运载他财物的马车,结果极大的延迟了撤军的时间,造成明军在土木堡被瓦刺军包围。土木堡无水,明军士兵饥渴难耐,终被瓦刺骑兵击溃。混战中,王振被明将樊忠以棰击死。土木堡一战中,明英宗被瓦刺军俘虏,五十多万明军死伤过半,史称“土木之变”,也称“土木堡之变”。“土木之变”使明朝国力受到严重削弱,是明朝由前期进入中期的转折点。
于谦鞠躬守京城
于谦守京城
于谦字廷益,是明朝的名臣。公元1449年,瓦刺军在土木堡击溃五十万明军、俘虏了明英宗朱祁镇后,挥师直逼北京。群臣慌乱之时,于谦却临危受命组织北京军民抵抗。于谦先和群臣先拥立朱祁钰为明代宗,借之防止瓦此军以明英宗相要挟。于谦随后清除了朝廷中王振的余党,还从南京一带调来了十多万军队守卫北京。有人建议撤入北京死守,但于谦认为与被动困守,不如在城外与之交战更有利于守城。于谦亲帅士卒在北京九门外扎下营盘,又命将士关闭九门,以示决战之意。在于谦的指挥下,明军将士与瓦刺军激战五日,使得瓦刺军止步于北京城下。瓦刺军首领也先见不能取胜,更因害怕被应招前来各地勤王军队围歼,只得撤军。于谦虽然保住了京城,但因为拥立明代宗即位,在夺门之变后,被复位的明英宗罗织罪名处死了。
继盛冒死劾严嵩
死劾严嵩:
杨继盛是明朝的名臣。明世宗朱厚熜喜好道术,严嵩由于善于撰写祭天所用的青文得到了他的信任。当时西部蒙古族瓦剌俺答部南侵,大将军仇鸾率军迎战,却一败涂地。仇鸾便向瓦剌俺答屈辱求和使退军,后又谎称战胜敌军以欺世盗名。杨继盛上疏揭发,结果仇鸾及把持朝政的严嵩诬陷而下狱遭贬。后来仇鸾事发,杨继盛才回到京城。当时,严嵩结党营私,把持朝政,权倾一时。严嵩见到杨续盛回京,知道他是条硬汉,便用高官厚禄拉拢他。面对严嵩的拉拢,杨继盛为了国家,却毅然上书弹劾严嵩,列举出严嵩十大罪五奸,指责严嵩为内贼。严嵩借口杨继盛私自与诸王联系,将杨继盛廷杖抓入监狱。杨继盛在狱受尽折磨,却依旧不肯屈服,最后被严嵩设计杀害。杨继盛死后,人们为了纪念这位铁骨铮铮的谏臣,在其家乡保定修建了一座旌忠祠。
刚正不阿数海瑞
清官海瑞:
海瑞字汝贤,自号刚峰,是明朝的名臣。海瑞最早在浙江淳安做任知县。由于断案公正,百姓都称海瑞为“青天”。后来严嵩的干儿子鄢懋卿被派到浙江视察。但他虽然向官员大肆勒索,却还装出廉洁的样子,发出公文要求各地招待从简。海瑞听说他要来淳安,便给他写了封信,信上说:“大人您通知我们招待从简,但你每到一个地方都是非常铺张。请问我们应如何招待您?” 鄢懋卿见早就听说过海瑞的事情,看见这封信后便绕道躲开了淳安。海瑞因为这件事得罪了鄢懋卿,后来因他陷害被撤了官职。后来严嵩倒台后,海瑞才复官。海瑞复官后又因写奏章向明世宗直谏其不理朝政造成的恶果,被抓进监狱,直到明世宗去世才被释放。海瑞刚正不阿,深受人们推崇,关于他的戏剧迭出不穷,被称做“海瑞戏”。
抗倭名将戚继光
戚继光抗倭
戚继光字符敬,号南塘,又号孟渚,是明朝的抗倭名将。公元13世纪至于公元16世纪,在中国沿海曾经活跃着很多海盗,他们不仅抢劫船只,甚至上岸抢劫城市。由于这些海盗最初都来自日本,当时称日本为倭国,故人们统称其为“倭寇”。倭寇危害沿海,人们苦不堪言。戚继光从小立志消灭倭寇。公元1559年,戚继光在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