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阎锡山大传》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阎锡山大传- 第3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君主的窠臼,以故袁氏称帝卒遭到全国人民的唾弃。”
   txt小说上传分享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参与府院之争(1)
袁世凯帝制自为败亡后,由他一手把持的北洋军阀集团群龙无首,迅速分裂成为直、皖两大派系。直系以冯国璋为首(因冯是直隶河间人,故称直系),皖系以段祺瑞为首(因段是安徽合肥人,故称皖系)。直皖两系各自依恃不同的列强,直系以英美帝国主义为靠山,皖系以日本帝国主义做后台。此外,张作霖的奉系及其他地方军事头目,也拥兵自重,扩大地盘成为有权有势的地方军阀。从此中国出现了军阀纷争、内战频仍的混乱局面,北洋政府内部的政争也愈演愈烈。这种风云突起变幻无序的政治形势为善于左右逢源的阎锡山提供了崭露头角的舞台。
  袁世凯死后,北洋政府的实权逐步落到皖系首领段祺瑞手中。段祺瑞(1865——1936),字芝泉。其祖父曾是淮军首领,参与剿捻。段幼年随祖父读书,后考入天津武备学堂炮兵科。毕业后到德国学军事,系北洋首领中唯一留学外洋者。学成归国后遂入北洋新军。民国以来,北洋政府的历届陆军总长多由段担任,一度还兼任过国务总理。1916年袁世凯被迫取消帝制时,任段祺瑞为参谋总长,接着段又受命组织责任内阁。袁死后段以国务总理兼任陆军总长,俨然北洋政府的实权人物。
  段祺瑞在北洋政府中地位的加强,对阎锡山来说是非常有利的。早在民国初年,段祺瑞在陆军总长任上之时,阎锡山就向好为人师的段祺瑞具了门生帖子,拜段为师,段对阎也多有关照。据参与其事的周玳后来回忆,袁世凯掌握北洋政权后,“对于与同盟会有瓜葛的各省都督,都一律看成是眼中钉,肉中刺,要拔除而后快,对阎锡山自然也不例外。但是阎锡山居然能够保持他山西都督(后来改称督军)的位置,一方面固然是因为他对袁世凯极力逢迎,博得了袁的欢心。而更主要的是段祺瑞对阎曲予维护,尽量在袁世凯面前帮他讲话的缘故。”“段祺瑞从小站练兵时起,给袁世凯办了各种各样的军事学堂。袁世凯当了总统,便委段祺瑞为陆军总长。段祺瑞最感到得意的是:全国督军,师、旅长,半数以上都是他的门生故吏。人之患在好为人师,段祺瑞既然如此,阎锡山便投其所好,在他进京谒见袁世凯的时候,首先具了门生的帖子,拜见段祺瑞,三跪九叩行了拜师大礼。在谈话中间一口一个老师,极尽恭维之能事。”“这样一来,段祺瑞便在袁世凯面前力保阎锡山,说阎虽参加过同盟会,但是绝对靠得住。”“1917年(民国六年)8月间,黎元洪听信孔庚、黄国梁对阎锡山的控诉(即排斥孔黄之事——作者),加以他左右四大金刚(金永炎、哈汉章、黎澍、丁佛言)的怂恿,为了稳固他的总统地位,就决心用调虎离山的手段,撤换阎锡山而代以孔、黄。”“徐树铮在国务院听到了这项消息,私下报告了段祺瑞。段念在师生之谊,忙把阎锡山找去,先把这段消息透露给他,并替他指出一条明路,叫阎锡山即日化装悄悄离开北京,间道回太原。” 阎遵计而行,一面稳住黎,一面秘密潜回太原,遂使黎的计划落了空。如此,段祺瑞之于阎锡山,除“师长”之谊外,又有了“保位”之恩。所以,在此后一段时间里,阎锡山一直惟段祺瑞马首是瞻。
  1917年,直皖两系因政争逐步产生了对立。段祺瑞以国务总理的身份掌握着*;冯国璋虽在1916年10月由国会选为副总统,但为了保持自己的实力地位,仍留任江苏督军,而不到北京。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名为国家元首,但并无实力,一心想利用直皖之间的裂痕,以冯国璋排斥段祺瑞。于是就有了总统府和国务院明争暗斗的“府院之争”。“府院之争”在“参战”问题上达到白热化。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参与府院之争(2)
1914年爆发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几乎将所有的欧洲国家都卷入战争的漩涡,自顾不暇。在远东可以互相抗衡的只有美国和日本。1917年2月,美国参加世界战争,遂促中国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始以美元作诱饵,极力怂恿其所支持的黎元洪政治集团和直系冯国璋参战。随之日本帝国主义为了扩大其在华权益,也以日元作诱饵,极力怂恿他所支持的皖系军阀段祺瑞参战。美国见自己怂恿黎元洪参战为日本所利用,就转而唆使黎元洪出面反对段祺瑞提出的“参战案”。于是“府院之争”在“参战”问题上愈演愈烈。先是,4月25日,段祺瑞以国务总理身份召集各省督军及都统在北京开会,“商讨加入协约国对德宣战问题”,决定参战。并强令黎元洪在“参战案”上副署。接着,5月10日,段又在国会审议“参战案”时,以军警包围国会,强迫议员通过。在议员拒绝通过“参战案”后,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国务总理。段在暂处劣势的情况下,以天津为基地,另起炉灶,唆使各省督军提出解散国会、脱离中央。
  在以黎段为代表的“府院之争”中,阎锡山一改袁世凯时期唯唯诺诺的态度,始终表示出支持段祺瑞的立场。
  3月5日,阎锡山致电段祺瑞:“辛亥以还,我公以硕望元勋,担荷天下。逮乎共和再造,手挽狂澜,身系安危,苍生托命。此次处理外交,内审国情,外观大势,早为当世有识者所共谅。邦基未固,诸待护扶,环顾国人,畴克当此重任。务望我公以国家为重,勉抑渊衷,早循众请,返驾视事,徐图挽拯。”
  3月6日,阎锡山又以“总理赴京,意欲辞职,现正设法挽留”等因致电黎元洪,指出,“共和再造,邦本未宁,内政外交,诸待处理。总理以硕望元勋,遽尔去职 ,关系之重,无待赘陈。敢恳钧座本饥溺犹己之心,循宫府一体之义,速挽行旌,徐图大计。”
  4月25日,段祺瑞召集“督军会议”。已于当月12日应召由并到京的阎锡山,以山西督军身份参加了会议。会上他与河南督军赵倜、山东督军张怀芝、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吉林督军孟恩远、直隶督军曹锟、安徽省长倪嗣冲、察哈尔都统田中玉等及其他各省代表,表示赞成段祺瑞的政策,一致主张对德宣战。
  “督军会议”之后,阎锡山借口内蒙不稳,太原连电催返而返回太原,以避免黎元洪方面的纠缠。而在5月18日由北京发出的各省督军响应段祺瑞号召,要求解散国会的电文之上,仍有他的署名。
  5月23日,段祺瑞被黎元洪免除职务后,“安徽省长倪嗣冲,首先宣告与中央脱离关系,奉、黑、直、鲁、陕、豫、浙、闽等省,随即相继响应。皖、豫、鲁各军北上,奉军入关。” 在各省督军纷纷宣布独立的声浪中,阎锡山于6月初奉段的旨意,宣布山西独立,脱离北京中央政府。与此同时,为对黎元洪进行武力威胁,遂命第一旅旅长商震率晋中兵队进驻石家庄,并借故下令逼迫黎元洪集团委任之山西省长孙发绪离职。
  阎锡山在此期间的热衷表现不能不引起世人的关注。是故,当北洋*王士珍出面斡旋,调停纷争时,特意致电阎氏,明告“昨奉明令,委张绍轩(张勋)以磋议调停之责,元首犹恐未周,复托钱君干臣转请徐东海合力匡救,将解决办法明告钱君:(一)公府办事人员,业经退出。修改宪法必可完全办到。(二)解散国会即筹适当手续。(三)总统地位决不留恋。能及早调停就绪,即当洁身引去;万一调停无效,即依法由副总统继任,使南北不致纷争,统一不致破裂。”“诸公志在匡时,心同爱国,谋虑之远,岂让士珍。特心所谓危,不敢不掬诚奉告,务希转饬已动之队,暂驻现至之地,未动之队仍行驻扎原处。情急陈言,万盼采纳,并盼示复。” 在上述情况下,阎锡山为与段祺瑞进一步联络,先后派参谋台寿民、参事李庆芳赴京接洽。并于6月7日,再次致电段祺瑞,说明,“昨委托李参事庆芳呈上芜函,计蒙览,大局纠纷,国事方急,保持统一,全仗我公。前派参谋台寿民驰赴总参谋处接洽一切,并饬晋谒钧座,伏乞俯赐接纳,时加训诲,俾有遵循。” 明确表示愿为“驰驱”。
  在段祺瑞一手导演威逼下,黎元洪招架不迭,迫于情势,遂于6月13日下解散国会之令,各省始相继取消独立。至于国务总理一席,各督仍意在拥段,作为过渡,以温和派王士珍暂先组阁。有鉴于此,阎锡山于6月17日致电冯国璋,“请劝王士珍组阁”。电曰:“得悉西南各省已有动机,赖我公调停劝阻,不致戈操同室,老成匡国,言重邱山。尊电(指冯国璋6月16日致各省督军“西南动态及取消独立”之铣电)釜底抽薪,必先取消独立,持平立论,敬佩莫名。窃以欲保共和,必当先谋统一,又必当先组内阁。今揆席尚悬,各省争推王聘老出长斯席,即系为早日得人,维持统一起见。锡山曾电各省略谓:国会宪法未竟事宜,尽可公诸全国,从长计议。但俟阁揆定日,应即行恢复原状。” 这一电文再次表明了阎对于“府院之争”的基本立场。
  

一、独特的政治统御 反对张勋复辟(1)
府院之争的一个直接恶果是引发了“张勋复辟”的丑剧。对于“张勋复辟”,阎锡山则始终是持反对态度的。
  张勋(1854-1923年),字绍轩,江西奉新人。曾先后在袁世凯帐下任管带、副将、总兵。1902年,张到北京宿卫端门,多次充当慈禧太后和光绪皇帝的扈从;1910年,接统江防营;1911年8月,他被清廷任命为江南提督,坚决反对武昌起义,更反对各省独立响应,认为“独立即造反,反则皆贼也”;南京光复时,他负隅顽抗,后战败北逃;清廷退位后,张部被改编为武卫前军,驻扎在山东兖州;张勋所部在民国时仍保留发辫,故而被称为“辫子军”,张本人则被称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