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北看》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南北看- 第2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谓“六朝二其文”有朱文白文两种,“唐宋杂其体”各朝各代制度不同。
    “章”累文成章,章就是印,印也就是章,汉代的列侯,丞相太尉的
官印,印文开始用章字。
    沈筱庄先生对于历代印记看法是:有人说三代时期,没有印信,其
实《通典》上,明明记载“三代之制,人臣皆以金玉为印,龙虎为钮”,不
过年代悠久,印文不传而已。秦印一切体制,都还顺沿周朝的典范,因
为由始皇传二世,时间太短促,所以流传不广。汉印是沿习秦印的,篆
法虽然稍微有点儿增减,可是还没悖乎六义,仍然具有古朴典雅的风
格,后世治印,还是以汉印为宗本。
    魏晋六朝的印章,有了朱文白文,从此印章变化就越来越大了。
唐代印章讹谬日增,笔法曲屈盘旋,毫无古法,完全悖乎六义。宋代承
唐代邪谬,徒尚纤巧,去古更远。斋堂馆阁,诗词闲章,风行一时,若干
字体,史籀都找不出来,于是治印的人,率意信笔而为,完全跟秦汉相
悖而行。到了元代专事武功,不讲文治。幸亏后来出了几位饱学之
士,如赵子昂等等,极力提倡文冶,讲求复古,力挽狂澜,使得中国几千
年文化,得以续而不坠。治印虽然还是趋向纤巧,可是有元代后期的
复古,笔意渐渐有恢复朴拙之妙。
    清朝官印最初都是满汉合文,而且讲究九叠朱文印,曲曲弯弯,把
印填满为主。而且官阶的高低,明订印信的尺寸来区别。至于个人私
印,先本宋元余绪,后来博古之士,趋向赏鉴秦汉印章,渐次又得秦汉


之妙。以上说的,都是他集几十年治印所得的观感,见仁见智,每人看
法也许各有不同。
    三代到秦汉,天子都是玉印,私印间或有玉的取其君子佩玉的意
思而已,但不多见。汉代王侯都用金印。官至二千石,就改用银印了。
可见古代用金银治印,是判别品级的。古往今来,不论官私印记,用铜
印最为广泛,不过铜印也分紫铜黄铜两种,有铸的、有凿的、有刻的,还
有镀金涂银的,宝石、玛瑙、水晶,都可以治印,不过质地不是刚燥不
温,就是滑而不涵,难以奏刀,而且近俗,聊备一格,做做玩饰则可,实
在来说不能登品。秦汉时代根本没有拿石头治印的,到了唐宋才有用
石头来刻私印,想不到现在反而以石头刻印章变成主体了,什么青石、
寿山、田黄、鸡血、灯光、冻石、鱼脑冻、艾叶熏、桃花冻、芙蓉胆,真是千
奇百怪,要是专谈刻印用的石头,那非写本专书不可。
    象牙也是用来刻印的一种材料,因为不容易磨损,所以现代金融
界,都喜欢用象牙章。象牙质软,并且容易奏刀,所以刻朱文,要深而
且细的,用象牙最为适宜。不过刻白文印章,不管多么坚刀健腕,总是
神韵稍差,涉于呆滞,要刻白文,宁可采用石章,不用象牙,这也是筱庄
先生多年刻印的经验之谈。后来枯树竹根烧瓷犀角,都拿来治,有的
利其坚,宥的用其怪,那都不足为训的。
    谈到治印之法,筱庄先生说,分为“铸”、“刻”、“凿”、“辗”四种。
“铸”印有两种法子,一种是翻沙,一种是拨蜡。翻沙是拿木头做印,埋
在细沙里头,像铸造铜币一样;拨蜡是把蜡做成印模后,刻文制钮,用
焦泥涂匀,外加热泥,上头留一出热洞,等蜡干了,把熔好的铜汁,从洞

口倒进去。如果印钮要用精细的辟邪狮兽形态,那就非用拨蜡方法不
可啦。“刻”印是用刀刻的,古时时常在行军戎马倥偬之中封官授爵,
所以都用刻印。现在刻印的种种不同刀法,全是历代刻印所遗留下来
的。“凿”印是拿锤凿出来的,又叫镌。凿比刻快,而且简易有神,不加
修饰。有时意到笔不到,所以又叫急就章。白石老人刻印不重刀,不
回刀,就是师法急就章的。“辗”玛瑙、宝石、水晶,都是滑而且硬,不容
易着刀,所以只好用辗的方法。但是玉工虽然精巧,可是篆文落墨,有
一定章法笔意,辗出来的字,转折结构,既不能混然一气,而且有欠流
畅,自然不如刀子刻的传神。
    白文印古印都是白文,篆法也古雅大方。刻白文印下笔要壮
健,转折要气脉贯通。太肥则失之臃肿,太瘦则又失之枯槁。得心应
手,妙在自然。如果牵强穿凿,或用玉箸篆,则既非正体,更有失庄重。
    朱文印上古没有朱文印,六朝唐宋之间,才有朱文,刻朱文要绚
练清雅,笔意深远。不可太粗,粗则庸俗。也不可多曲叠,多了则板滞
无神,赵子昂朱文最擅长,爱用玉箸篆。复绝淡雅,,流动有神,学刻印
者,应当多多体味。
    篆法印之所贵在印文,如果文体讹谬,就是镌龙刻凤,也不为
奇。有堂人只在刀法上刻意求工,可是对于篆体漫不经心,简直是大
错特错。各朝的印都有各朝的体制,不容混杂其文,随意把篆法乱改。
现在刻印的大半都犯这个毛病,应当特别注意,免蹈其弊。
    章法刻印章要求其章法好,平常应当多多观摩古印和好的印
谱。刻印之前,需知文之朱白,字之多少,印之大小,画之稀密,怎样依



顾而有情,怎样贯串才臻其妙。
    笔法篆书虽然有体,但是一方印刻出来,如何才能凝重典雅,迥
异凡构,那就在于笔法了。笔法与轻重、屈伸、仰俯、去住、粗细、疏密、
强弱,要在各中其宜,方得其妙。否则流于粗俗,难得佳构。
    刀法运刀必须心手相应,方得其妙。可是文有朱白,印有大小,
字有疏密,画有曲直,不可一概率意而为。去住浮沉,宛转高下,都应
当在施刀之前,打好腹稿。用腕力处要重,用指力要轻,粗宜沉,细宜
浮,曲要宛转而有筋脉,直要刚健而有精神。刀法的准则,不外以上几
点,至于细微末节,那要凭自己的经验,多加揣摩,心与神会,意心相
合,自然能刻出好印章来。
    印体古代印章,各有其体,千万不可自作聪明,偶一弄巧眩奇,
就会出乎规矩,流于庸俗。如同诗要宗唐,字要宗晋,都是各宗其正。
刻印如以汉印为宗,则大致不差,不失其正了。
    名印  印是用昭信守的,所以姓名之下只能加一印字,或印信、印
章,私印字样,不能掺有别的闲杂字,否则就是失体不敬。
    表字印汉印都是用名,唐宋才有表字别号印章,表字印只能闲
用,不能用于官文书契约文件之上,所以表字印、别号印顶多加上氏字
或姓字。近代有些人莫明究竟,表字印也加上印或章字样,那就不合
古制,刻印的人应当切记;
    臣印汉印有刻臣某某者,古代臣是男子的谦称,不独用于对君
上,就是朋友往还,也常常用来盖在函件上。刘石庵有一封给同僚的
信札盖上一方“臣刘墉”的印记,胡适之先生偶然说刘石庵有奴才相。

黄季刚林损两位国学大师,在北大民主墙上,引经据典把胡适之痛驳
了一番,这也是用臣印的一段小掌故。
    别号印有些文人墨客,喜欢刻某道人、某居士、某逸士、某山长、
某主人印章,这种印章是唐宋才有的,诗画闲用尚可,用之于简札,总
觉有点玩世不恭,稍欠庄敬。
    书柬印书柬用名印后,有某言事、某启事、某白事、某白笺、某言
疏,都很正当。可是有人花样翻新,信封上再加盖某谨封、某护封,就
未免蛇足了。
    收藏印收藏书画,加盖印记,也是唐宋时代才有的。有某人家
藏、某人珍赏,有某郡,某斋、堂、馆、阁,图书记盖在所藏书画上。如果
印章款识不合体,篆字恶劣讹谬,印泥色败走油,再加上印记盖的地方
不合适,那简直是把一幅好字画给糟蹋啦。还有盖上宜子孙、子孙世
昌、子孙永宝等等图记,结果子孙不能世守,摆在地摊,或者挂在荒货
铺里三文不值两文卖,让人一看,祖泽已尽,子孙不肖,这些图记盖上,
徒然惹人讥笑,是不是不盖还好点呢。
    斋堂馆阁居轩印  这类杂印,也是唐宋时代才时兴的,字面上有
了这类杂印,可以了解这幅字画的嬗递的历史,若干前朝没有款识的
字画,都是凭这类杂章,考证出年代作者的,虽有其弊,倒也尚有其利。
    印品  沈筱庄先生说,印最注重品,印分三品。印铸局有一部《玉
泉方要》上谈到印品:“神妙能然,轻重有法中之法,屈伸得神外之神,
笔未到而意到,形未存而神存,印之神品也。宛转得情趣,稀密无拘
束,增减合六文,挪让有依顾,不加雕琢,印之妙品也。长短大小,中规



矩方圆之制,繁简去存,无懒散局促之失,清雅平正,印之能品也。”以
上三品,刻印的人,如果能够时时揣摩,融合精意,那刻出印章,自然意
境深远,直追秦汉了。
    印钮印章除了讲究质地之外,还讲究印钮。秦汉印钮,有龟、有
螭、有辟邪、有虎、有狮、有兽、有骆驼、有鱼、有凫、有兔、有直、有钱、有
坛、有瓦、有鼻,都是用来分别品级的,不过怎样分级,清朝以前没有专
书可考,其说不一。到了清朝才制定了“宝印规制”。以印的尺寸来
说,以四寸四分见方,厚一寸二分为最贵。递减到一寸九分见方,厚四
分为最低级。关防以长三寸二分,阔二寸者为最贵。递减到长二寸四
分,阔一寸四分为最低级。
    宝印关防所镌的文字,以玉箸篆为最贵,芝英篆其次,尚方大篆、
柳叶篆、殳篆、钟鼎篆、悬针篆、垂霞篆又次之。最特别是喇嘛印,用转
宿篆。
    宝印规制订定,清朝皇太后宝用金质盘龙钮,皇后宝用交龙钮,皇
贵妃、皇妃宝用蹲龙钮,妃宝就改用龟钮。以上的各宝,都是金质,一
边刻满文,一边刻汉文,篆用玉箸篆。和硕亲王、亲王世子宝,朝鲜国
王印都是金质龟钮芝英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