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皓说新闻》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伍皓说新闻-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我一条一条细细数来,不知不觉就讲了将近3个小时。限于思想水平的局限,还不能穷其所有。新闻报道中究竟还有哪些东西堪称“垃圾新闻”呢?烦请热心的读者们帮助我一一揪将出来吧!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澄清新闻要谨防受人摆布(1)
2007年7月30日  星期一
  上午一上班,我就看到业务通报,有领导同志提出“要认真研究澄清性新闻,对澄清新闻要一边研究一边做,逐步丰富认识,完善具体做法,以便正确及时发挥引导舆论的作用”。
  晚间,有作者传来一条稿件。我收到后一看,正好是一条澄清新闻:《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
  今年6月11日,香港海关发出警告称,从来自内地的“三七高级药物牙膏”、“田七特效中药牙膏”和“美加净牙膏(含氟)”中检测出含量为%至%不等的二甘醇,呼吁当地消费者不要使用,并要求经销商回收相关产品。随后,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纷纷告诫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
  这位作者参加了今天下午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召开的新闻发布会。该公司宣称,经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进行检测,结果是:三七牙膏二甘醇含量为零。
  发不发这条稿件我很是犯难。
  牙膏是每个人都要用到的生活日用品,香港对三七牙膏发出回收令,新加坡、新西兰等国家也发出警示,告诫消费者不要使用从中国进口的牙膏,兹事体大。这篇稿件对此进行了澄清,否认三七牙膏中含有二甘醇。从维护“国产”声誉和我国出口产品形象出发,这样的澄清新闻当然应该毫不犹豫地发。
  我之所以犹豫的原因,是这篇新闻尽管题材重大,但通篇看下来,文中出来澄清的是两个人,都是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自己的人,一个是市场营销部经理张际来,一个是技术总监李琼。尽管导语中提到经过了云南省产品质量检验检测中心检测,但甚至都没有采访检测机构的工作人员,除了一个“三七牙膏二甘醇含量为零”的结果,就再没有一个字提到检测机构。
  而且,香港和新加坡、新西兰的检测机构检出含量为%至%不等的二甘醇,现在云南的检测机构没有检出,是否云南的检测机构就比香港、新加坡、新西兰的权威呢?云南的检测机构为云南企业的产品作出的检验,难道就不会被怀疑为“地方保护”吗?
  我心里实在打鼓:澄清新闻虽然很有读者市场,但这样的澄清新闻能够让人信服吗?澄清新闻若不能让人信服,还不如不发。让人信服的澄清新闻是权威发布,反之,不能让人信服的澄清新闻,很难说不是越抹越黑。
  由此想到采写澄清新闻,有几条是一定得把握住的:
  第一,来源一定得权威。权威来自监管部门和中立机构,而不是当事的任何一方。只是当事一方的独白,就不是“澄清”而是“辩解”。而自我的辩解往往是苍白无力的。小偷说他没有偷别人的东西,他自己说不管用,除非有人能证明他的清白。
  第二,立场一定得中立。媒体是社会公器,不是什么人想发言就给他发言的地方。记者不能去充当任何一方的代言人。但是立场中立也不等于没有立场。甲说有媒体就报有,乙说没有媒体就报没有,甲和乙都不会有损伤甚至都有利可图,受损害的只能是记者和媒体的形象与声誉。被人当枪使还让自己受伤,不要去干这种傻事。

澄清新闻要谨防受人摆布(2)
第三,题材一定要重大。哪些事值得去澄清,哪些事不用理它,心里都要有数。涉及国计民生,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流传广泛,已经是众所周知,不澄清则可能误导公众、对公众利益产生损害的流言和传言,才值得去做澄清新闻;只涉及“小众”甚至一两个人之间的恩恩怨怨,管他谁是谁非呢。即使对方是名人,最好也不要去追逐。名人对骂,媒体何必争着抢着给他们提供对骂和辩解的舞台呢?纯属私人恩怨的那些糗事儿,即使“澄清”了又有何意义,大家还不是当成“八卦”一笑了之,记者和媒体的格调却丢了。不要把澄清新闻的着力点放在小部分人的互相攻击上。
  第四,证据一定要充分。光有结论没有证据,起不到澄清的作用。即使有确凿的证据,写新闻还要交代证据的获取、论证过程,还得把证据解释明白,让读者一看就觉得是这么回事儿。要澄清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光摆出“没有”的结论不能使人信服,怎么送检的,检测机构是用什么标准检测的,他们为什么得出“不含二甘醇”的结论,都要让检测机构自己来说,或许能让人相信。你写进新闻的证据推翻不了传言,澄清新闻就失去了意义。
  第五,疑问一定要解决。三七牙膏为什么香港检测就有二甘醇,云南检测就没有,肯定是每个读者都会质疑的问题。既然要写澄清新闻,就要对所有可能产生的疑问都给出合理的解释。那么,香港为什么就会检测出二甘醇呢?昆明牙膏有限责任公司市场营销部经理张际来表示,被香港海关检测的“有可能”是假冒产品。自己都还不能肯定和证实,又怎么能解决读者的疑问呢?
  第六,涉媒一定要慎重。现在,越来越多的新闻发布会上所谓要“澄清”的,多是其他兄弟媒体的报道被指“失实”。现在舆论监督环境确实不好,只要有媒体刊发批评报道,被批评方就没有不千方百计要挑媒体“失实”毛病的,只有指责媒体“失实”,他自己也才好有台阶下。这一类涉及媒体报道的“澄清”,还是慎重些好。有些媒体因为被批评方恰恰是自己的广告客户,或者对方媒体恰恰是自己的竞争对手,就正好趁机打击一下其他媒体,殊不知你在损害其他媒体的公信力的同时,自己的公信力也在无形中受到损害。多数人不会去记住哪个具体的媒体名称,只会说:“瞧瞧,又是假新闻,媒体信不得。”当然,我们不能庸俗到因为同是媒体就互相庇护,但至少应该去了解一下兄弟媒体采写这条所谓的“失实”新闻的背景、过程,直接找到采写者,听听他的看法是必需的。
  第七,意见一定要兼听。谁发布新闻就报道谁的意见,是记者最容易养成的习惯动作。但既是澄清新闻,就一定涉及当事的另一方,没有起因何来澄清?澄清新闻摆明了至少是涉及双边的新闻,兼听则明。从乙方得到澄清,最好反过来再采访一下甲方对此的反应,这样写出来的澄清新闻就会显得公允。
  第八,自己一定要查证。光听别人出来表态澄清,总是让人手心里捏一把汗。听到传言,记者去亲自查证,才能做出最有价值的澄清新闻。有一条最经典的澄清新闻:前些年,西方通讯社报道金日成“遇刺身亡”,我驻平壤记者并未从朝鲜官方去探询消息,而是眼见为实,在参加朝鲜一次国务活动时亲眼见到金日成了,才火速传回一条仅49个字的简讯:“金日成看上去身体很好,时而同周围的人交谈。”谣言不攻自破。记者主动针对传闻、流言去亲自调查核实,采写出来的才是澄清新闻的上乘佳作。比如对三七牙膏,记者如果不是仅听牙膏厂说,而是自己买盒牙膏送去检验,自然就能得到澄清。这两天网上有个热帖,批评关于武广铁路客运专线粉煤灰质量没有问题的澄清新闻是“2007年最任劳任怨为他人揩屎奖”“2007年最忠于一方当事人材料的报道”,批评者的理由就是“稿子里没有显示一个记者的独立调查工作,通篇都是材料”!且不去评判对整个报道的批评有无道理,记者的独立调查工作还是值得在采写澄清新闻时去身体力行的。
  最后,广告一定要去掉。很多澄清新闻无形中变成了对发布一方的“软广告”,这是很令读者反感的。还是说这条“三七牙膏不含二甘醇”吧,澄清牙膏里到底含不含有二甘醇就行了,作者还用了整整两大段来介绍三七牙膏的悠久历史、优良品质和获过的各种奖项,还通过昆明牙膏有限公司技术总监李琼之口,信誓旦旦表示“以前不用二甘醇,以后也绝不用二甘醇”。广告味儿太浓了。
  我提醒作者,香港的曝光和昆明牙膏有限公司的澄清,事实上已经构成了一场引人注目的“牙膏二甘醇风波”,与其采写厂家单方面的澄清新闻,不如从这一角度进行调查采访,采写深度追踪报道。
   电子书 分享网站

有点同情那个叫訾北佳的新闻造假者——兼谈新闻不要“硬做”要“巧做”(1)
2007年7月29日  星期日
  那个叫訾北佳的原北京电视台记者,用几笼自己做来自己吃的“纸馅包子”把全国人民都忽悠了;
  那个叫訾北佳的著名的新闻造假者,这些天来真是把全国新闻界的心都提到了嗓子眼上,神经搞得紧张兮兮。
  周五下午我也主持开了一个会,通知所有采编人员一律不得缺席,原来已经安排有采访的也一律改期,因为要传达对訾北佳“纸馅包子”造假事件的通报和###、广电总局、新闻出版总署加强新闻管理的最新精神。
  “纸馅包子”自然是不好吃的,现在訾北佳自己酿的这个苦果自己咽下去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因为新闻造假而被刑拘,以我孤陋寡闻似乎并无第二人。
  訾北佳带给全国新闻界的震动无异于一场地震。但是说心里话,对这个新闻造假者,我有点同情。
  訾北佳事件的“标签”意义,在于从今往后,“新闻造假”不仅仅是新闻职业道德的问题,跟其他形形色色假冒伪劣的制造者一样,同列为违法甚至犯罪的行为。说得通俗点儿,訾北佳这回“祸”闯大了。
  之所以有点同情訾北佳,是因为我在想,这个倒霉蛋儿一定是看到身边许许多多的同行都或多或少使过一些“造假”的“障眼法”,也都没有出什么事儿。事情闹大了,当事人找上门来,顶多发个“更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