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如一个典型的例子,前一段时间的中日关系局势比较紧张,一个人很难一直保持“中立”立场的。一直保持客观、公正评价中日关系的这些人很容易被排斥,变成属于少数的那种。媒体的报道趋同于反华,对华很严厉。比如一个人写了一本书,他是很批判中国的,这样的书卖得会很好,因为整个儿舆论潮流是对华强硬。人家也得通过卖书生活啊。反正,在日本一种潮流下,一个人很难采取与潮流不同的言行,否则的话很有可能被社会舆论排斥、歧视。我担心有一天这种情况会产生某种“极端”。
从上述的角度看,在日本社会里确实有“非人性”的一面,原因在于歧视与众不同的事物,也可以说排斥个性,总之个性和共性这两者并存得很不良好。
山奇:日本有一个演员在中国拍电影,叫矢野浩二。我觉得他演得挺好的,演了很多抗日战争的戏,比如《铁道游击队》、《敌后武工队》,也演鬼子的司令,中国很多人都喜欢他。我对他说,下次你回到日本以后怎么办?
加藤:我知道他是很好的演员。不过,他在日本也有可能被歧视。
山奇:我不知道,但是那个电视剧在日本没放。
加藤:我估计在中国演抗日战争时期的将军、军队的那些日本人,国内的人知道这事有可能会不喜欢的。
山奇:那很多老兵到中国来忏悔,研究中国抗日时期当年日本对中国所做的伤害的事情,他回去肯定要被歧视?
加藤:很可能。不过,围绕这个问题,我们也得看那时候的社会思潮,假设目前的中日关系整体上比较良好,日本的社会舆论也比较稳定的情况下,他回去也可能不会被排斥,但在相反情况下,一个人对中国做了很大的让步或者妥协,就有可能判定为太软弱或者称为卖国贼。
山奇:像高仓健到中国来跟中国人拍电影呢?
加藤:那不会吧,他演的内容不一样。而且他的名气太大了。
山奇:可能你不太知道,因为你18岁就离开日本了。
加藤:很多人说,你18岁就离开日本,所以你不了解日本。其实我觉得这种想法已经不合时宜了,比如说上网也好,北京的日本人群体也好,通过很多丰富的渠道可以了解日本,有时候能更客观地看待日本。
一个人在日本观察日本或者在中国观察日本,角度不一样、感受也不一样,不过至少能够对一件事采取更加平衡的看法。实际上,我来到中国之后更爱祖国了,更爱日本了,我感受到日本是很好的地方,也找到了日本很不足的地方、可以改善的地方,这是一种收获。
日本是个岛国,从某个侧面看是很封闭的国家。一个人走出去,从外面观察祖国,有时候就更透彻地看到日本的很多方面。但同时我在国外呆长了,作为一个日本人也恐怕有一些看不到的东西,不能跟上日本的时代潮流。反正,对目前的我来说,一边在中国好好观察日本、通过各种渠道收集有关日本的信息,一边随时找个机会回日本并感受一下当前日本的社会思潮,我想这是比较现实地了解祖国的方法。
山奇:其实有时候离开自己的国家反而对自己的国家感受更深了,也更爱它了。我觉得很多人真正出国以后就更爱国了,反而在国内的时候没有想到爱不爱。所以不是说你出国就是不爱国,可能从感情上来说更能体会国家的重要。
加藤:谈到爱国,其实中国人也经常强调爱国意识和国际意识之间是要平衡的,爱国意识和国际意识是相辅相成的,现在中国正在朝着国际化的方向走,又有一些过于极端的爱国表现。
Day 觉悟 善(3)
我觉得爱国意识和国际意识之间有时候是冲突的,有时候是可以协商的,你怎么看这两者之间的关系?
山奇:爱国和国际,其实我觉得还是一个微观和宏观的关系,就看站在什么角度来看待。最近有一部戏在中国播出,是一部有关白求恩故事的电视剧。白求恩是加拿大人,他来帮助中国,其实他展示的是一种国际关系,他不是说纯粹单纯的爱国只为我的国家,国际是站在宏观的立场上,是正义和非正义的,因为这个战争有很多非正义的成分,所以他要站在正义的一方来帮助,这是国际的意识。
我觉得爱国可能相对来说是局限化一点,我爱我的国家,但是国际关系可能是站在全球的角度来看国际意识,或者是从奥运会,奥运会可能很多是爱国的成分,但是首先是一个全球的体育项目,所以有很多的国际意识在里面。奥运会在中国举办,在北京举办,除了爱国的这一层关系以外,有更大的方面是国际的关系在里面,是为世界的体育作贡献,所以这里面就有一个相辅相成的关系,爱国本身包含在国际的意识里面。因为每个人都爱他的国家,这是一个基本点,然后通过爱这个国家再去从宏观上来看待处理国际的关系,所以我觉得国际的关系可能更多的是一种社交关系。
我们每个国家的领导人也经常会出国访问、去沟通、去了解、去建交,我觉得这就是一种国际关系,但是都有一个互惠互利的成分在里面,可能也更多地涉及一些政治的因素在里面。(笑)
加藤:刚才也谈到奥运会,其实我也想以某种方式参与奥运会议程。或者想亲身感受中国为了应对奥运会而不断变化的过程本身。我是2008年大学毕业,毕业就赶上奥运会了,我一定会参与北京奥运会的。
距离北京奥运会只剩一年多的时间了,北京会成为什么样的情况呢?围绕承办奥运会就可以从很多方面分析,从国内的情况来分析,比如基础设施、建筑、交通情况、人的文化素养都要有一定提升,这是必须的。我听说到时候万人以上的海外记者到北京来采访奥运会的有关事情。作为一个目前在北京生活的人,我不得不觉得,到时候许多不确定因素会暴露出来,尤其是作为召开奥运会的城市,北京市能不能良好地应对城市的正常运作等问题。虽然到时候政府一定会好好控制整个运作,但不管硬件方面还是软件的方面,都是需要提前被提升。你觉得奥运会对中国来说会成为什么样的平台呢?或者通过奥运会中国会得到什么或者有什么样的变化?不管是进化还是退化。
山奇:其实我觉得奥运会本身是属于一项体育比赛,体育是最容易让一个和平年代的人感到战争的氛围,比赛就是一种争斗嘛,所以奥运会的赛场是一个有民族凝聚力的场所。每个国家都在这个地方来展示它的体育,然后大家一方面享受力量的美,另一方面就是享受极限的美,就是有很多极限的项目在里面。还有一个方面就是精神的美,就是凝聚力。我觉得通过这场体育盛会,全球的人都会去关注它,从中去吸取他所需要的美。
作为东道主来说,我觉得当一个国际赛事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的时候,它推动了这个地方的发展,文化上有很多提升,经济上有很多促进,建设上有很多推动。北京2008年以前,我觉得像生活在一个大工地,一个建筑的场所,拆房、盖房、修马路,我一直在看着周边的环境一点点变得美丽。这是为了迎接奥运所做的一些事情,本身自身要发展、城市建设要发展,然后面对奥运就要更快地发展,所以它是促进了这个发展。
我相信在2008年到来之前,我们会在奥运会来到以后生活在一个美丽的环境里,现在还生活在一个建设中的环境里,都是灰、土,每天晚上在听着各种各样嘈杂的声音,特别吵(笑),但是我觉得这些都是暂时的。
奥运会给我们带来的就是一种变化,目前来说可能有很多方面还不够,包括市民文化现象,包括文明的素质,包括有些环境设施都还不够,但是中国人是一个制造奇迹的民族,所以在2008年到来的时候首先建筑上会产生奇迹,包括大的建筑场馆都会立起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Day 觉悟 善(4)
另外国民素质会提升,首先那么多外国人来中国、来北京,作为东道主会体现出我们的文明礼仪。因为中国人面对友好的外来者都会很热情、很好客,中国有一句话叫做“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就是好客的这种行为,是从古到今都有的。所以当一个民族面对那么多外来者的时候会展现出良好的风范,它会在这之前做很多准备。
而且在这样一个盛大项目来临的时候,它会忽视掉很多的不足,包括自身的一些物质上、环境上的不足,会去减少它的关注度,它会以更大的热情迎接这样一个项目。
一个人有了热情就会有新面貌,他的精神面貌会得到改观。所以他的精神会得到一个很高的提升,这种精神又会促进他身边的很多地方也促使它得到完善,包括在工作上、对环境上、文化上都会去提升自我。我觉得随着奥运会的日即来临,北京的整个环境会越来越完善、越来越美好。这就是奥运会给我们带来的一个现实的冲击。
经济上就更不用说了,带来了旅游、广告,带来了全球人的关注,那就是很大影响了。当北京成为全世界人们的焦点的时候,它自身的潜能就会得到一个充分发挥,而且这种发挥会波及以后的影响。所以那时候北京会通过奥运会成为越来越被全球关注的一个目标,它的商业价值、文化价值、旅游价值等等,就会得到越来越充分的体现,我是这样理解的,这就是奥运给我们带来的影响。
加藤:当时东京奥运会时我还没有出生,所以我没有直接地感受过。对中国来说,奥运会首先是一个机遇,因为改革开放的中国正在不断变化,包括经济、贸易越来越开放,中国特别“活热”。当时北京被确定成为2008奥运会的东道主时,我正好读高中,在北京举办奥运会这个决定本身对我来中国留学这个决定起到了很大推动作用,影响很大。
我已经在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