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谈》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七日谈-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所以,沟通很重要。《七日谈》让大家增加了了解和沟通的机会,我认为很好。
  ——音乐人  王晓京
  我曾经在一家媒体上发表文章,号召全国的娱乐记者向山奇学习。为什么这样兴师动众去煽风,恰恰是山奇的“安静”打动了我。我是他来北京接触最早的音乐人,那时的他还是来自无锡的一个记者,但他的安静之中蕴含的大气和底气给我留下深刻印象。和山奇面对面是很舒服的感觉,走到今天的山奇依旧是值得我去“吹捧”的朋友。
  ——乐评人  黄燎原
  认识山奇好多年了,他是那种特别会去了解和理解别人的人。看了《七日谈》,我觉得换位思考很重要。通过对话和沟通,我们可以了解对方的国家,了解很多背后的东西,从而达成更多共识。
  ——主持人  李静
  山奇在我心中,始终是个文化人,是一个有为青年的杰出代表。我最初认识他是在十几年前,他刚刚来北京,最初是写歌的,我感觉他是满怀梦想的年轻人。10年之后到今天,山奇虽然羽翼丰满,但他始终坚持过去的梦想和原则。在当下鱼龙混杂、热闹非凡的娱乐圈,山奇最让我欣赏的是他的不事张扬和谦和儒雅。10年时间,他和当初基本没有大的变化,他的笑容依旧是那样纯净,对人依然真实,这令我对他刮目相看。
  

朋友们的赠言(3)
——歌手  常宽
  我欣赏山奇,是因为他的自知之明和进退自如。在这样一个盛产噪音的时代,山奇代表了一种音乐所应该呈现的理想状态。我和山奇身上共有的是对音乐品味的尊重和价值的守护,与其让我制造“噪声”,不如让我的耳朵闭合。我崇拜贝多芬,是因为他创作了真正的人类天籁之音,我希望自己能远离噪声,与真正的音乐拥抱。我和山奇是好朋友,就是基于我们对音乐的崇拜和对自由的珍惜。
  ——歌手  程琳
  我认识山奇约有10年,他的不张扬而做事却“不同凡手”,给我以深刻印象。他的外表如其人,心中很有底,很知道自己要的是什么,不为他人的价值所摆布,也就难怪他能在这翻云覆雨的娱乐、媒体行业中一路行来,“逆流而上”。我想那是因为他看得清楚,还有他思路明确,并具有善于思考的能力以及他个人乐于体验人生和专业经验所赋予他的直觉,这些让他拥有别人拿不走的优势。
  ——歌手  韦唯
  作为一个日本演员,我希望中日交流越来越多,中日关系越来越好。作为亚洲国家的邻居,中日贸易在世界上属于第一,但沟通和交流不够。我在中国拍戏,心甘情愿做事,我也会在日本的媒体上去介绍中国。山奇和加藤的《七日谈》,非常有意义,我要推荐给更多的朋友看。
  ——演员  矢野浩二
  大道如山,大道如水。
  ——著名电视策划人  喜宠
  作为一次自由的民间对话,《七日谈》贵在真诚的交流。山奇和加藤都没有对对方设置戒备心理,开诚布公,用比较常态的眼光看待对方,同时又不失对对方的好奇心,不偏激但也不回避问题。我很佩服他们的基本姿态。
  ——中国国际广播电台日语节目主持人  王小燕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一个星期有七日,上帝创世亦七日。
  第一日:帝造天与地,昼与夜。
  第二日:帝分海洋与土地,设植物花果。
  第三日:帝以光定季节,司昼夜,以星辰传递光线。
  第四日:帝布海洋万物,陆地禽鸟。
  第五日:帝设地上走兽,终于,造人,分男女,以御众生。
  第六日:从无至有,帝完成创世纪。
  第七日:帝休憩,定第七日为圣日。
  ——《旧约圣书》
  七代表一个轮回,一个轮回获得新的生命。
  在这循环的七日里,我们对这七日里感悟的东西有所感动。
  

序一
沟通:和合之桥
  两位分别来自中国和日本的青年山奇和加藤以对话的方式完成了这样一本名为《七日谈》的著作,起初听说此事时就有一睹为快的冲动。在纷繁复杂的中日话题中这两个年轻人会带来什么样的观念新意?读过书稿,既为他们的真诚所感动,也为他们广阔的视野和丰富而敏感的生命体验所吸引。他们的努力鼓舞了我们对于两国未来新一代的信心,也让比他们年长的我们惭愧,这样的事情其实他们的上一代人就应该做、也可以做,但显然做得不够。《七日谈》也引发了我关于“沟通”必要性和重要性问题的一点随想。
  就中日互相间的研究和认知而言,长期以来似乎日本要远多于中国。大半个世纪以前就有学者指出:“‘中国’这个题目,日本人也不晓得放在解剖台上解剖了几千百次,装在试管里化验了几千百次。我们中国人却只是一味地排斥反对,再不肯做研究工夫,几乎连日本字都不愿意看,日本话都不愿意听,日本人都不愿意见,这真叫做‘思想上闭关自守’,‘智识上的义和团’了。”今天中国的日本研究肯定已不是半个世纪前可比,今天的中日交往也并非半个世纪前可以想象,但大多数中国人对于日本的认知又有多少实质性的长进?由此类推,我们对于俄国、对于印度的了解又有多深?在所谓的“地球村”里,国与国、民族与民族之间的空间感,已经因信息技术和航空技术而大大缩小,但人与人之间、心与心之间的距离似乎并没有成比例地缩短。而与技术能力包括军事技术能力的成长相对应的精神文化沟通能力能否同步跟进成长?这是人类面临的大课题。我一直盼望中国的电视台能够制作播出类似《告诉你一个真日本》、《告诉你一个真俄国》、《告诉你一个真印度》这样的系列节目,我认为这些选题恰恰是国家传媒的一份核心任务,而且同时应该有真诚而国际化的《告诉你一个真中国》在世界各地传播,当然精神文化的交流远不是某种作品形态的任务,而应该是持久丰富的系统工程。只有与对方的了解和理解深入了,心与心的距离接近了,和平与和谐才具备理性的精神基础,所谓的“威胁论”或者“崩溃论”也才会更多地失去市场。
  两位青年朋友的对话体著作《七日谈》就是这种令人期盼的开端。真希望他们将这个开端延续成为周期性的规划,比如5年、10年对话一次,话题更集中,随年龄的增加、阅历的丰富、学识的累积,每一次对话会更精炼深刻。我们也有理由期盼中国与俄国、中国与印度等各国青年和学者之间能有这种开诚布公而又自然挥洒的系统交流,内容可以自由,形式可以多样,构成中国与世界交流百花齐放大格局中的一道风景。
  日本驻中国大使馆前经济参赞津上俊哉曾深有感触地说:“像日中这种以互补形式达到双赢的两国关系在世界上比较少见。同时,像日中这样停滞不前,没有发挥出潜在能量的两国关系也比较少见。这实在让人惋惜,不仅为日中双方,还为整个东亚地区。”中日两国的有识之士都在期望双方沟通与合作的深化。
  愿《七日谈》成为注入沟通之海的一股清流。
  资深传媒专家 华人文化集团董事局执行主席 中华遗产杂志社主编    夏骏
  2007年6月2日
   。 想看书来

序二
两位“勇士”
  《七日谈》是中日民间人山奇与加藤经过一周时间的“交流”编成的一篇美好的故事。在我看来,两位“勇士”的行为的确符合我所担任所长的日本国际交流基金北京事务所“在中日两国,尤其是青年之间促进对话与交流”的方针。因此,我很高兴能够看到这次“对话”的实现。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是下属于日本外务省的独立行政法人机构,旨在通过国际文化交流,加深各国对日本的理解,从而增进国际社会的相互理解,维护并发展良好而和谐的国际环境,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在这一方针下,我们北京事务所积极开展着诸如文化艺术交流、日语在中国的推广以及日本学研究和知识交流等各项工作。
  没有中日之间的良好关系就没有亚洲的和平,而良好的中日关系也一定会为亚洲乃至世界的和平作出贡献。为此,增进中日两国人民相互了解的机会尤为重要,特别是年轻人的交流。交流才能加深相互的理解,现在的中日之间还是缺乏一些理解。值得庆幸的是,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于今年启动了中国高中生赴日本留学的制度,我衷心希望中国的年轻人能够通过这一机会多一些了解日本。 
  我认为,我们人类能否在这美好的地球上长久地生活下去取决于每一个人发挥自己所拥有的才智,并努力去与各种各样的人们进行“交流”。为此,接触并学习异国语言是促进国与国之间交流的出发点。在这意义上,我期待更多的两国青年能够像加藤那样积极挑战类似“七日谈”的沟通平台。最后,我由衷希望“七日谈”能够成为推动两国民间交流、相互理解,最终使得两国社会更加美好的一座桥梁。
  日本国际交流基金会北京事务所所长
  藤田安彦
  2007年5月8日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序幕
2006年8月19日午后,一个充满了热度的下午。
  阳光透过落地的玻璃窗。
  一株高大的盆栽植物,张着肥大的树叶,把无数的绿色倾泻在室内。
  山奇和加藤在东二环路边的一个高楼上,喝着冒热气的红茶,俯看二环主路上熙熙攘攘的车流。
  因为是礼拜六,周边都特别安静,我们的聊天就从今天开始。
  聊天的主体是山奇和加藤——两个来自不同文化而又一衣带水国家的北大学子。
  聊天的主题是关于中国与日本两国的历史、文化、音乐、电影、爱情、性、人生、娱乐、明星、艺术、审美、哲学、思想、建筑、旅游等方面的开放式的对话。
  

Day1 觉悟  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