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火丁在进入研究生班学习一年后,由文化部艺术局、中国戏曲学院、北京市文化局主办的中国京剧优秀青年演员研究生汇报演出,于1998年11月13日拉开帷幕,历时一个月共计12场。在这次研究生班演出活动中,张火丁收获颇多,在演出中与同学们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切磋艺术,自己在艺术上又有了新的感悟和提高。这两届研究生班学员分别来自北京、上海、天津、山西、山东、江苏、黑龙江、辽宁等地,大都是各院团的台柱子,毕业后将各奔前程。如今大家聚在一起是缘分。珍惜这种缘分,虚心地向同学们学习,博采众长,充实自己,是张火丁的心愿。
1995年,张火丁由北京战友京剧团借调到中国京剧院工作。事隔两年之后,中国京剧院正式向战友京剧团提出,要调张火丁到院里工作。战友京剧团考虑到张火丁人才难得,培养这样一个出色的人才不容易,希望能留住张火丁。
1997年7月,在时任###部长丁关根的关照下,张火丁与哥哥张火千正式调入中国京剧院。张火丁步入了中国京剧的最高殿堂,拓展出更加广阔的艺术空间,自己的艺术事业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天地。
。 想看书来
十九 专场演出轰动京城(1)
张火丁为了回报戏迷对自己的关爱,1999年6月10日至12日,在北京举行了第二次专场演出。这次专场演出连演三天,轰动京城。与五年前的首次专场演出相比,这次专场演出显示了张火丁更加深厚的艺术底蕴,并赢得观众、媒体和专家的一致好评。
精湛技艺火爆市场
张火丁的这次专场演出共安排三个晚上,第一天的首出戏是程派名剧《锁麟囊》。张火丁第二天的演出是《春闺梦》大轴,开场是吕惠敏的《卖水》,中轴是张火千的《挑滑车》。第三天是张火丁的双出。开场戏是张火千的《白水滩》,中轴是张火丁与张春华的新版《秋江》,这次演出前夕张火丁又与张春华进行了重新加工排练。大轴是由张火丁演出的观代戏《绝路问苍天》,这是张火丁的首演剧目,且是张火丁自己命名的京剧现代戏,移植于粤剧大师红线女的《祥林嫂》中的一折。当年张火丁在参加红线女从艺60周年庆祝活动时,看过这出戏。当时红线女建议张火丁把《祥林嫂》的一折戏改成京剧,并用程派来演唱,同时期待张火丁在人物表演上有新突破。
《绝路问苍天》要用程腔来唱,这的确对张火丁是个挑战。时年27岁的张火丁知难而进,大胆地用程派表现手法来“改造”这出戏。不要小看只有30分钟的一折戏,要把剧种变换了,就是一次再创作。因为粤剧的艺术表演程式与京剧迥然不同,必须进行一次“脱胎换骨”的再创作。这是张火丁对程派艺术的一次探索和发展,也是她戏路上的一次突破。张火丁过去曾在现代戏《北国红菇娘》一剧中唱过程派选段。但那不是程派戏,只是剧中角色杨贵珍的一段唱腔采用了程腔。而这次出演的《绝路问苍天》是张火丁亲自整理剧本自导的一出程派现代小戏,过去程派没有现代戏,京剧大师程砚秋一直有创作现代戏的念头。由于他去世太早,未能如愿。如今他的再传弟子张火丁完成了师祖的夙愿。全剧虽然不长,只有短短的30多分钟,但毕竟是一出程派现代戏,不仅体现了程派的艺术特色,而且融入了张火丁的艺术理念。
张火丁将《秋江》和《绝路问苍天》一前一后去演,是有其用意的。《秋江》中的陈妙常青春靓丽,活泼开朗,幽默风趣。而《绝路问苍天》中的祥林嫂未老先衰,形象丑陋,满脸的悲苦相。从艺术的角度上来说,形成了强烈的艺术反差,自然会产生强烈的艺术效果。从这点上不难看出,张火丁很有艺术头脑。
当演出方案确定下来之后,张火丁便着手准备演出事宜和剧目的排练工作。这次专场演出非同以往,规模大,影响面广。张火丁决定请戏剧大师吴祖光在节目单的封面上题字。那时吴祖光患病刚刚出院。当张火丁将自己要办专场演出的消息告诉他时,吴祖光很为火丁高兴。当张火丁请他在节目单上题字时,他满口应允,立马挥毫泼墨。吴祖光患的是中风,使用毛笔时手发颤,总是写得不够理想。无奈之下,他只好拿碳素笔来试写,未曾想效果还比较好。吴祖光写下了“张火丁专场演出”七个大字。看到他艰难的写字过程,张火丁真是打心眼里感动,自己真是太荣幸了。这七个大字凝聚了吴祖光对自己艺术的关爱和希冀,自己一定要把这次专场演成功,来报答这位戏剧名家对自己的关爱。 电子书 分享网站
十九 专场演出轰动京城(2)
为了这次专场演出,张火丁可谓是全身心地投入,对每出戏都进行了精心的排练。她要用精品去回报观众,用精美的艺术馈赠观众。经过三个多月的积极运作,张火丁的第二次专场演出在北京人民剧场隆重推出。张火丁的人气实在太旺了。三天的演出,场场爆满,张火丁用自己特有的艺术魅力征服了观众,观众也用自己的掌声和喝彩声回报火丁。剧场场面之热烈,之轰动,令人荡气回肠。张火丁多次谢幕,观众还是不愿离去。献花者接二连三,一簇簇鲜花寄托着观众对张火丁的厚爱。正如媒体报道的那样:“张火丁在人民剧场搞了三天专场,可以说空前热烈,几次谢幕观众都不散。”
张火丁的艺术魅力激活了市场,三天的专场演出观众的涵盖面很广泛。中国文联主席周巍峙携夫人、著名歌唱家王昆观看了三天的演出。粤剧大师红线女专程由广州赶来,观看了后两场演出。首都百余位戏剧专家、评论家和表演艺术家也前来捧场,那些青睐张火丁艺术的观众就更多了。
这三天的演出,最为火爆的是第三天,把专场演出推向了新的高潮。这晚演出的三出戏,每出都精彩纷呈,吊起了观众的胃口。开场戏是张火千的《白水滩》,他出神入化的武功,令人眼花缭乱,观众反响强烈,叫好声不绝于耳。新版《秋江》使观众耳目一新。这出戏有三大看点,一是看皮黄《秋江》;二是看张火丁的轻喜剧表演功夫;三是看已是75岁高龄的武丑泰斗张春华是否雄风犹在。三大看点引起观众极大的兴趣。张火丁与张春华精彩纷呈的表演,看得观众如醉如痴。尤其是一向以大青衣亮相的张火丁,扮演一位活泼可爱、风趣幽默的年轻道姑,风格迥异,别有洞天,令观众从中领略了张火丁另一种艺术风韵。
《秋江》演完后,剧场休息十分钟,接下来是现代戏《绝路问苍天》。张火丁迅速改妆,脱下古装换上现代妆。如同变戏法一般由一名青春靓丽的年轻道姑,扮成了穷困潦倒、未老先衰的祥林嫂。当弯腰驼背、步履蹒跚的祥林嫂出场后,观众顿时惊愕了,这是张火丁吗?祥林嫂与陈妙常之间的反差实在是太大了!当确认祥林嫂就是张火丁时,剧场内顿时爆出雷鸣般的掌声。祥林嫂的68句唱腔,或激越,或悲愤,或控诉,真可谓字字血,声声泪。张火丁用程腔将这段唱腔唱得酣畅淋漓,几乎每个甩腔都会引来观众雷鸣般的掌声。无论从唱腔还是从表演上,张火丁演活了祥林嫂。在前后十分钟的时间里,张火丁饰演了两个风格截然不同的角色,而且均十分叫座,其深厚的艺术功力可见一斑。尤其是演到祥林嫂悲切之处,观众也随着剧情和人物的表演情不自禁地流下了热泪。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十九 专场演出轰动京城(3)
两场演出下来,张火丁已感到有点疲惫。《秋江》中的跑圆场是很吃功的,尤其是要跟上武丑泰斗张春华的快节奏,是很费劲的。加上祥林嫂这68句唱腔,要融着真情去唱,确实要费些气力。此时张火丁真想谢幕到后台去休息一下。然而,剧场内沸腾了,观众激情四溢,他们忘情地为张火丁精彩的演出欢呼叫好,幕谢了一次又一次,观众就是舍不得离开。最后干脆大幕也不合了。当人们上台向火丁祝贺时,红线女已是难抑胸中的激情,她飞快地走向台去,与张火丁紧紧地拥抱在一起。她们脸贴着脸,心贴着心,前辈艺术家与年轻的艺术家在进行着一场无声的交流。红线女眼含热泪,激情难抑,两次拥抱火丁,说明她对张火丁改编的《绝路问苍天》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在演出后的一次座谈会上,红线女又对张火丁给予了高度的评价。她说:“火丁的祥林嫂比我演得好,这是京剧的祥林嫂!”
张火丁的专场演出获得圆满成功,令她感到最大的欣慰就是进一步赢得了观众。一个演员能赢得观众的厚爱,那是最幸福的事情了。火热的剧场,热情似火的观众,是对张火丁的艺术最大的褒奖。对于张火丁来说,观众越是热爱自己,自己的压力也就越大,这种压力就是要拿出更加精美的艺术去回报观众。
“丛芳艺苑簇欣荣”
张火丁的专场演出结束之后,媒体纷纷发表评述,对火丁的专场演出给予高度评价。《梨园周刊》上发表了署名夏沐的文章,题目是《勇敢的火丁》。文中说:“张火丁的价值就在于她能吸引戏迷买票进剧场,这证明她在继承传统艺术方面得到了程迷的认可。前两天的《锁麟囊》、《春闺梦》如此,最后一场的创新戏也是一样。”《中国演员报》发表了著名戏曲评论家胡金兆的文章,题目是《荣琛不死火丁传薪》,文中写道:“火丁在老师逝世后三载,奉行转益多师是吾师,广约博采多方艺术。她在艺术上成熟了,焕发出大家的光彩。”《中国京剧》杂志发表专题专辑文章,总标题是《程门秋声动人情 传薪续火有火丁》。文章中采访了红线女、欧阳中石、朱文相、涂沛以及程砚秋之子程永江。采访红线女的标题是《她外表沉默,内心却有一团火》,文中说道:
我先讲一讲我看到的火丁。第一次看她的戏是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