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上台下张火丁》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台上台下张火丁- 第7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打金枝》、《杨八姐游春》、《审太后》等,张火丁陪同筱俊亭演过这些戏,从中还学到了她的表演和发音方法,受益匪浅。筱俊亭爱惜人才,对火丁尤为关心,在艺术上不断给予指点,对如何扮戏,如何打眼眉,怎样贴片等,多次给予言传身教;在表演上给火丁说节骨眼,教她如何做戏。筱俊亭对火丁很欣赏,认为她很有艺术素养和艺术天赋,将来会有大出息。
  《对花枪》这出戏的孙女就是筱俊亭亲自挑选张火丁扮演的。这个角色在剧中的戏并不多,尽管只有一句唱,但在当时张火丁能陪着这样一位艺术家演戏,已经很让人刮目相看了,别的女学员都非常羡慕她。
  《对花枪》排出后,出去演的第一个台口是永清县里兰城。张火丁过去只知道唱戏好,长大后的目标是唱戏。这次真正“闯江湖”才知道唱戏并非自己过去想象的那么简单。火丁至今清楚地记得,剧团于1984年12月29日到达里兰城。那时,夕阳西下,夜幕四合,大地被笼罩在黑暗之中。因正值隆冬时节,天气异常寒冷。剧团住在老乡家中,屋里没有炉子,冻得火丁直打哆嗦。好在母亲给她做的被子特别厚,否则还不知被冻成啥样呢!演出时后台也没有取暖设备,她穿得戏装又薄,感受到一种彻骨的寒冷。火丁有点后悔了,早知道唱戏这么遭罪,自己说啥也不干这一行。火丁的烦恼自然逃不过父亲的眼睛。张一开导女儿说:“眼前的苦和累都是暂时的,为啥把唱戏叫做‘闯江湖’呢?就是走南闯北去吃苦。有的地方也许条件比这里更恶劣,可是也有条件优越的地方呢!年轻人不要怕吃苦,只有吃得苦中苦,方能成为人上人。”父亲的一席话令火丁豁然开朗:既认识到从艺之不易,又看到了希望。这一天正好是1985年元旦,张火丁与父亲在一家饭店要了一只肥鸡,父女身在异乡,不觉有一种飘零的感觉。火丁与父亲边吃边聊,谈艺术,说人生,又使火丁获益匪浅。后来剧团演到了天津市郊名镇胜芳,条件就好了许多。张火丁也慢慢地适应了这种“江湖”生活。待到了天津黄河剧场演出时,她又感觉到这种江湖生活的另一种乐趣。 txt小说上传分享

四  唱评剧爱京剧(2)
1985年这一年,张火丁和筱俊亭老师一共演了350多场戏。有时一天演两场是常事,最多的一天居然演了三场。这一年,张火丁除了随团走遍京、津郊区县镇外,还曾到山东、河北的许多城乡演出。虽然十分辛苦,但感觉生活很充实。
  痴迷京剧的情结
  在廊坊市评剧团的这段艺术经历,对于张火丁以后的艺术发展不可谓不重要。尤其是跟随老艺术家筱俊亭演戏,耳濡目染,从中也学到了不少艺术表演技巧。随着时间的推移,张火丁的艺术水平有了显著的进步。张火丁在跟随筱俊亭演戏的过程中,她的艺术天赋受到这位评剧名家的青睐。筱俊亭经常对张一说:“火丁这孩子是块材料,很有艺术天赋,发展下去很有前途,有时间你得让她坚持吊嗓子呀!”张一打心眼里感谢筱俊亭对女儿的看重,但他只好直言相告:火丁受她哥哥火千的影响,一心想唱京剧,不想在评剧艺术上发展。筱俊亭顿时恍然大悟,怪不得这丫头不愿吊嗓呢!原来喜好的是京剧。不过这位品行高洁的老艺术家并未因此改变对张火丁的印象,并说道:“有机会我一定帮助火丁成就京剧梦,火丁这孩子是个角胚子,将来肯定错不了。”俗话说,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张火丁吊嗓学京剧的事还是被团里领导发现了,他们很有看法,并批评了她。有的人甚至还说:“这孩子简直是不务正业,一个评剧学员,整天唱京剧,成何体统!”张火丁一向有个倔脾气,自己认准了的事,十头牛也别想拉她回头。她依然故我,喊嗓学京剧毫不动摇。
  话已挑明了,张火丁也就没有什么顾虑了,就大胆地学唱京剧,可是总用评剧大弦吊京剧终究不是个办法,张火丁便找来一把京胡,让琴师给自己吊嗓。团里领导知道张火丁将来肯定要改行,索性也就听之任之了。当时张一对女儿说:“火丁,你虽然喜欢京剧艺术,但艺术都是相融的,你先借助剧团这个平台,加紧练功和吊嗓,积累舞台经验。以后有机会考戏校学京戏,艺术底蕴也就厚实了。”听父亲这么一说,火丁心情舒畅了,练功的劲头更足了。这一年多的舞台实践,使张火丁积累了不少舞台经验,为以后从事京剧艺术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虽然一年多闯荡江湖的生活十分艰辛,但收获也颇丰厚,张火丁反而觉得苦中有甜,且甜更多于苦!
  在廊坊市评剧团的两年中,张火丁先后随团到北京、天津、山东以及河北等地区演出。那时剧团的伙食都是自理。张一便自带一个小煤油炉,每到一地,自己点上小煤油炉炒上一个菜,然后再买点主食,就是一顿饭。剧团出发时,张一便给女儿打点好行李,把行李扛上车。张火丁那年才14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张一便在当时的条件下,想方设法为女儿调剂伙食,尽量让女儿吃得好一点。这给人家的感觉是,张一在团里就是来伺候他女儿的。
  张火丁身在评剧团,心却在京剧上。她在剧团人缘不错,每到一地,张火丁总是请琴师给自己吊嗓,“张叔给我吊一段,李叔给我吊一段……”她让琴师用大弦给自己吊嗓,自己唱的是京戏。别人吊嗓用大嗓,她的吊嗓是用小嗓“咿咿呀呀……”完全是京剧韵。用评戏大弦伴唱京剧,这个“玩笑”开得有点大,恐怕在梨园也算是第一人了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五  坎坷的考戏校之路(1)
为了圆京剧梦,张火丁先后数次报考戏校,却好梦难圆,一次次的挫折和打击,没有摧垮张火丁的意志,她走过了常人难以想象的坎坷之路。
  三考戏校难如愿
  张火丁年龄越来越大,父亲张一的心情也越来越焦急。女儿无心学评剧,得赶快上戏校学京剧。说起张火丁上戏校,那真是坎坷多多,磨难多多。
  1980年5月,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招生,白城市是复试的中心考场,张火丁和哥哥张火千同时参加了考试。已经经过戏剧舞台历练的张火丁,虽然年纪小,但她并不怯场,她声情并茂地演唱了《茶瓶汁》中的一段唱腔。考试结束后,考官问火丁:“小姑娘,你今年多大了?”“10岁”。“是哪一年出生的?”火丁实话实说:“1971年。”主考老师不得不遗憾地说:“你还不满9周岁,差得太远了!不符合入学条件。你年龄太小,入学后不能自理,所以不能录取你。”张火丁因年龄太小被戏校拒之门外,小姑娘当时虽然有点不太情愿,但由于年龄小,并没有什么难过的表示,正如父亲所说,今后还有的是机会。而张火丁的哥哥张火千却如愿以偿地考上了吉林省戏校。
  1982年寒假,张火千放假回家带回了一个信息:吉林省戏校京剧科要招几名插班生,其中有两名旦角。张火丁一听,感到这是个极好的机会,就给父亲说要去考戏校。父亲为了有把握,商定在开学后带她去戏校,找老师先学几段京剧唱腔,以迎接这个考试。
  1983年春节过后,张火千带着妹妹火丁提前返校。到了长春,张火丁住在哥哥的老师家中,就餐在戏校的食堂。在学校就餐时,张火丁心中有一种别样的感觉,就好像自己是戏校中的学生一样。
  张一为女儿火丁找的教唱京剧的老师叫杨福祥,时年40多岁。他是吉林省戏校京剧科的京胡老师,因车祸失去双脚,装上了假肢。他行走十分困难,却是一个十分热心的人。张火丁每天都去他家学唱。
  1983年5月10日,吉林省戏曲学校京剧科来白城市招收插班生,张火丁报了名。参加初考的是两位男老师,张火丁一切皆合格,就等待5月20日进行统一考试了。在统考这天,戏校来了几位老师,有考查唱腔的,有看身段表演的,有考查基本功的。张火丁依然全部合格。五天之后,张火丁决定去吉林省戏校复试。这时的火丁心情难以平静,如果复试成功,自己就可以与哥哥一同学京剧了,一想起这事,张火丁就打心眼里高兴。
  1983年5月24日,张一带着女儿火丁一起去吉林省戏校参加复试。父女俩早晨六点半上火车,下午才到长春。小火丁坐在火车上又高兴又着急,总感到时间过得太慢,火车开得太慢。父女俩到了戏校后,第二天,张火丁在父亲和哥哥的陪同下,来到了戏校考试大厅。当时参加复试的有不少家长,熙熙攘攘,很是热闹。在考试中,张火丁发挥得很出色,但终因年龄及种种原因,再次名落孙山,未能跨入戏校大门。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五  坎坷的考戏校之路(2)
1985年7月,张火丁与父亲随筱俊亭剧团巡回演出,由河北沧州南下山东乐陵、宁津、德州等地。到德州时是一个清晨,这天是个阴天,天空灰蒙蒙的。张火丁正在剧团驻地练功,这时父亲过来叫她,当她随父亲回到居住的房间一看,令她意想不到的是,母亲和半年多未见的哥哥来了,不觉又惊又喜。一家人居然能在这里相会。张火千放暑假后回到廊坊,这次陪母亲来德州,顺便来看看父亲和妹妹,更重要的是给火丁带来一个信息:辽宁省锦州市戏校京剧科招生。在母亲未来之前,张火丁已经大略知道了一点信息。当时筱俊亭承包小组中有一位唱老生的演员常云鹏给她透露了这个信息。
  机会来了,张一自然不会错过,他同意女儿去报考。虽然锦州戏校并非理想之选,但考虑到火丁已经14岁了,以后年龄再大就更不好考了。于是,张火丁便请了假,与母亲一同踏上了锦州之旅。
  锦州戏校地处郊区的一个山坡上,校舍和设备一般,其基本条件无法和吉林省戏校相比。但张火丁急于跨进京剧之门,能考进这样一所戏校也可以聊以自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