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三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作文三书- 第3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归 纳(5)

  或者换个角度来归纳:为所当为、家庭和睦、知足、为善,都不是物质享受,都是精神上的快乐。连“健康”也可以从这个角度赋予意义。这时,你可以说,精神上的快乐才是真正的快乐。可惜世上许多人太注意物质享受,以为脑满肠肥是快乐,纸醉金迷是快乐,走入了迷途。这也可以成为一篇文章。

  有些作文题目可能早把论据给你准备好了,例如:多难兴邦

  志不立无可成之事你的工作是:一,证明多难可以兴邦;二,申明多难何以能够兴邦;三,多难兴邦的“原理”给我们的影响是什么。你不能向反面发展。

  第二题也是一样。你可以想想东汉的严光,他和皇帝是同窗好友,皇帝到处寻访他,他躲起来。后来找到了,皇帝给他官做,他坚决辞谢,宁愿到浙江的富春江旁去种田、钓鱼。他从没有立过做官的志向,纵然有那么好的机遇,也对他毫无用处。(换个角度看,他立志做隐逸之士,倒是成功了。)你可以想想南宋的高宗,那时金兵入侵,朝廷偏安,但是他从未立志光复河山,只想委屈求和,虽有岳飞那样的名将,虽然北部有风起云涌的义兵,也无济于事。“志不立,天下无可成之事”,这句话是可以成立的。

  但是这句话的意思并非教人不要有“野心”,不要有作为。真正的意思是“欲成大事,必立大志”。这句话故意用否定的语气表示警告和催促。所以文章应当落到“志不可不立”。

  作文题目也可能像个选择题:文事与武备孰为重要

  用人惟才与用人惟贤之利弊得失

  传统与创新

  安定与进步面对这样的题目就得自己建立论据,不过要在题目预设的范围之内建立。论据可能有几种方式:两者并重——“文武之道不可偏废。”

  两者选一——宁可选能。(或宁可选贤)

  两者合一——传统是由不断的创新形成。

  两者因果——安定始能进步,进步始能安定。文章同时要说两件大事,似乎很难。但只要有材料,知道方法,就容易落笔。有人要我们多读书,多眼到手到心到,正是为我们有材料。有了材料,剩下的是方法问题。作文要考这样的题目,正是要看我们知识如何,思想条理如何,由材料看识见,由方法看思路。

  你只有几十分钟时间作文。你只有几百字到一千字可写。在这种情形下,你得讲求方法。一个有效的方法是:把题目上的两件事看作一件事。同时写两件事,难;写一件事,易。明明两件事怎可说是一件事?因为事物和事物有共同的关联,读书明理,就是要找出这种关联来。东圣西圣都有人说,天下万事其实只是一件事!他们说是找到了万事万物的总开关!那实在不容易!我们无法找到所有事物的共同关联,但是我们可以找到文事和武备的共同关联,那是“国家的需要”。我们可以找到传统与创新的总关联,那是“文化的发展”。

  “国家的需要”是个大题目,试看每年的总预算要印成一本书,国会要花几个月的时间来讨论。我们从何说起?我们从小处说起,我们说人人既需要医生治病,又需要警察捉强盗,二者不可缺一。我们既需要军队,又需要科学家研制新的武器,二者不可缺一。这就是流传了几百年的“大题小做”。

  有时候,作文题目既不要你证题,又不要你选择答案,它不过是:我对电视节目的意见

  青年的出路谢天谢地,出题的人知道体谅考生的难处。这样的题目最容易写,只要提出三点两点意见,指出三条五条出路就行。不过,出题的人虽然宽大,阅卷的人却很严格,也就是说,题目越容易发挥,想得到高分也越难,阅卷的人要求文章有特色、有新意。能够娴熟地运用归纳法,比“漫谈”一番要占些优势。

  如果你已经学会了使用归纳,你得注意:我们归纳出来的论据并不一定完全正确。因为世上万事太复杂了,我们的“个案”不能完全代表,我们归纳出来的论据也就不能完全涵盖。“凡人皆有死”,这句话可以说是完全正确,至今世上还没有不死之人。“用水量越高的城市,它的文明程度也越高”,这句话本来也很可靠,但是有一次出了意外,某一个城市的自来水系统处处漏水,水是漏掉了,不是用掉了。“凡鸟皆能飞”吗?动物学家说世上确有不会飞的鸟。植物学家还说世上有吃肉的“草”!

  归 纳(6)

  论到“人”,和人所生出来的“事”,就更复杂、更变化无穷。有一次在课堂上练习归纳法,出现如下的对话:“女生怕蛇。”一个男生说。

  “女生怕老鼠。”另一个接着说。

  “女生怕黑。”

  于是顺理成章地有人说出:

  “女生胆子小。”

  这时有人忽然站起来质问:

  “花木兰、梁红玉的胆子小吗?”四座默然。世上有一半人口是女性,性格、文化背景、健康状况有种种差异,你怎么归纳得完!怎么能没有例外!用中国的一句老话来形容,真是“一言难尽”!有人活了九十岁,阅人多矣,到最后他对人的看法还免不了“偏见”,有人花十年功夫做研究,到后来他的论文里还有“种族歧视”。

  所以,用归纳法作议论文,不要把话说死了,说绝了。比较妥当的说法是,今天青年的出路,似乎比百年前更广更多。我认为,电视节目的功能以教育为主。由此可见,古人行得通,今人未必行得通。古往今来,有成就的人大概都很专心。

  这不是成了“差不多先生”了吗?也许是吧,也许在求学的时候,在我们未能掌握准确的真理以前,总要做几年几十年“差不多先生”吧。

  演 绎(1)

  归纳法和演绎法像一对孪生姊抹,经常被人们相提并论,它们的功用也好比前锋后卫,相辅相成。

  归纳法是化繁为简,多中求一,演绎法则恰恰相反。例如“一个三角形各内角的总和是一百八十度”,这句话没有错,凭着这一条定理,我们可以断定沈之阳画的那个三角形是一百八十度,甘若素画的那个三角形也是一百八十度,推而广之,任你在什么地方画一个什么样的三角形,其各内角的度数之和是一百八十度,不用再计算、测量,这就是演绎。

  我每逢看见“天有不测风云”这句话,就想到现在的气象预报相当准确,古人认为没有办法的事,今人已经很有把握。气象台时时注意气压、气温、风向、风速、湿度、附近地区的气象变化。气象专家手里也有一条一条“定理”,在什么情形之下会下雨,什么情形之下会有台风,他用的方法也是演绎。

  演绎要先有“普遍原理”,用在写议论文上,就是先有论据。例如:学然后知不足。大家都相信这句话站得住。拿它作论据,加以演绎,我们想到,那位说“我只知道一件事,就是我无知”的人,说“在宇宙面前,我是个幼儿园的学童”的人,都是伟大的学者,说“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的人,到了老年还在发愤忘食,他也是伟大的学者。倘若有人自以为他的学问够大了,满足了,(开玩笑的话例外)我们敢说他“不学”或是“停学”。这就是凭演绎。这样就可以写成一篇文章。

  有人问过,既然如此,演绎法岂不就是把归纳法倒转过来?先确定“能专始能精,能专始能成”,再把董仲舒、孟浩然一个一个请出来,岂不就是演绎?应该指出,演绎法有一个用处,就是帮助我们探求“未知”,而归纳法所归纳的,限于“已知”。我们已经知道董仲舒、孟浩然都很专心,知道他们的成就,于是对于眼前那正在全神贯注、锲而不舍地做学问或创事业的人,可以“预测”他将来必定有些成就,至于成就的大小,当然还要看机会、才能、健康状况等条件,但是,“假如其他条件相等”,专心致志总比“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要多一些成就。

  同理,“三角形各内角之和为一百八十度”由归纳产生,那是测量、计算了许多三角形之后的“已知”,用于演绎,我们对任何一个三角形,不必测量,不必计算,可以“预料”它的各内角之和也是一百八十度,这就是帮助我们探求未知。可以说:用归纳法“温故”

  用演绎法“知新”王戎的故事曾经写在课本里,他还是一个孩子的时候,跟许多同伴一起到野外玩耍,走着走着,远远看见大路旁边有一棵李树,上面结满了累累的果实。孩子们欢呼一声,飞奔到树下去采李,独有王戎坐在原处休息。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树上的李子是苦的,不能吃。”怎么知道是苦的呢?“李树生在大路旁边,如果不是一棵苦李,早该给人家采光了,怎会有许多果实留在树上?”不久,那些爬上树去的孩子,都兴致索然地走回来,李子果然是苦的。

  王戎用的就是演绎法,他的论据,用庄子的话来表示,就是甘井先竭从前没有自来水,大家“凿井而饮”,一个村子上可能有两三口井,如果某一口井的水特别好喝,居民(甚至邻近村子里的居民)必定先到这口井来打水,直到这口井里暂时没有水了为止。果树也是一样,“桃李无言,下自成蹊”,因为来欣赏果子的人、来摘果子的人会把树下踩出一条小路来。如果树下是荒芜的,没有人迹的,那就不是“甘井”,——不是甜李。远离烟酒为强身之本。现在的医生都相信这句话,他们从许多研究论文、许多临床经验知道,高血压、心脏病、癌症都和烟酒有密切关系。美国的香烟盒上,都依照政府的规定,用文字标明“吸烟有害健康”。这是“温故”。你有了病去找医生诊疗,医生照例问你:“吸烟不吸烟?喝酒不喝酒?”如果答案是“不”,医生就认为你得某些病的机会要少一些。如果你投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