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后世之研究“红学”者,虽程度有深有浅,但角度个个不同。乃至有人穷尽一生,致力于此,也不能勘破个中奥妙。所以,此文亦不过是管中窥豹尔。
书中多次提到了“木石前盟”与“金玉良缘”之说,这是一条非常重要的线索。读过此书的人都会知道,林黛玉与贾宝玉是“木石前盟”;薛宝钗与贾宝玉是“金玉良缘”,由此即可推出,林黛玉为“木”;薛宝钗为“金”。从她们两个人的名字和各自的批语,也可以得出相同的结论,林黛玉的名字中,有一林字,批语为“玉带林中挂”,为“木”;薛宝钗的名字中,有一钗字,批语为“金簪雪里埋”,为“金”。而且,两个人的名字中一个带“宝”,一个带“玉”,合在一起恰恰是“宝玉”,这就注定两个人都和宝玉有着扯不断,理还乱的关系。五行之中,金克木,作者借用“木石”、“金玉”之说,正是为了暗示薛宝钗是林黛玉的命中克星。且“金”主肺,情志为悲,五声为哭,变动为咳。黛玉属“木”,然黛玉之病症皆系于“金”,而非“木”,可见,黛玉之病皆由宝钗而起,如书中所写:“宝玉和黛玉二人之亲密友爱处,亦自较别个不同,日则同行同坐,夜则同息同止,真是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不想如今忽然来了一个薛宝钗,年岁虽大不多,然品格端方,容貌丰美,人多谓黛玉所不及。而且宝钗行为豁达,随分从时,不比黛玉孤高自许,目无下尘,故比黛玉大得下人之心。便是那些小丫头们,亦多喜与宝钗去顽。因此黛玉心中便有些悒郁不忿之意……”此时的宝钗尚刚进贾府不久,就已经让黛玉有了悒郁不忿之意,试想长此以往,更加上有根有据的“金玉”之说,黛玉会嫉妒、气恼到什么程度,也就可想而知了。对黛玉的病症而言,嫉妒和气恼都是最最要不得的,然而,黛玉对宝玉的爱之深,已经让她无法从嫉妒、忧虑的旋涡中自拔,也就更不会顾及到自己的身体了。后来就连宝玉都说:你这病皆因不放心而起。不放心什么?不放心宝钗,不放心宝玉与宝钗之间的所谓“金玉”之说。因此,如果没有宝钗的出现,宝玉和黛玉两个人,就会继续“亲密友爱,与别个不同”,继续“言和意顺,略无参商”下去。况黛玉之病本就不算什么重症,无非是先天体弱而已,如果没有后天的刺激,根本就不会越来越重,更不会达到危及生命的地步。如此看来,宝钗之“金”注定是要克黛玉之“木”的,尤其是当两个人处于情敌的立场时。
从五行角度看宝、黛、钗之间的关系(2)
回过头来,再看宝玉,贾宝玉实为“假宝玉”,乃“真顽石”是也,既是顽石一块,就不在五行之列,非金、非木、非水、非火、非土,也就不会与薛之“金”、林之“木”,有相生、相克之关系。于是,宝玉的命运,就应了那句老话: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成了地地道道的方外之人。即便是与林、薛相遇在大观园里,也不过是一梦红楼,到头来万境归空罢了。然而,“木石”皆能生火,故宝黛之间,会擦出电光石火般的爱情,虽然这爱情之火,终究会归于寂灭;而“真金配上了假玉”,就多少有些滑稽,成就了一场流水有意,落花无情的悲剧。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雪中抱柴待时飞之薛宝钗(1)
偶然间在国学论坛,看到了网友志倍的帖子,他说薛宝钗的名字谐音应该是“雪抱柴”,即有雪中送炭之意。现行之《红楼梦》乃一残本,在后面缺失的部分中,也许会有薛宝钗尽力帮助贾宝玉之情节。我比较赞同他说的:薛宝钗谐音是“雪抱柴”,但我不同意他后面的观点,我认为“雪抱柴”非常形象的揭示了薛宝钗的结局。而且在《红楼梦》里面,也确实提到过“雪抱柴”,见于刘姥姥第二次进大观园时讲的那个故事。
在那个故事里,刘姥姥说“我们村庄上种地种菜,每年每日,春夏秋冬,风里雨里,那有个坐着的空儿,天天都是在那地头子上作歇马凉亭,什么奇奇怪怪的事不见呢。就象去年冬天,接连下了几天雪,地下压了三四尺深。我那日起的早,还没出房门,只听外头柴草响。我想着必定是有人偷柴草来了。我爬着窗户眼儿一瞧,却不是我们村庄上的人……也并不是客人,所以说来奇怪。老寿星当个什么人?原来是一个十七八岁的极标致的一个小姑娘,梳着溜油光的头,穿着大红袄儿,白绫裙子……”还没讲完,院子里却突然失火了,于是,这故事也就跟着没有了下文。故事虽然被打断了,但是整部《红楼梦》里,处处都是隐写,我们何尝不可以把刘姥姥讲的这个“雪抱柴”的故事,理解成是对薛宝钗结局的暗喻呢?那就是:薛宝钗嫁给贾宝玉之后,贾府没落,宝玉出家,她最终也就沦落成了“雪中抱柴”的村妇。
接下来,宝玉且忙着问刘姥姥:“那女孩儿大雪地作什么抽柴草?倘或冻出病来呢?”可见,宝玉的内心还是很关心薛宝钗的,但也仅仅限于关心罢了。贾母道:“都是才说抽柴草惹出火来了,你还问呢。别说这个了,再说别的罢。”宝玉听说,心内虽不乐,也只得罢了。惹火即为惹祸,但顺序是颠倒的,是贾府惹祸在先,才使得尊贵的“宝二奶奶”落得个“雪中抱柴”的境地。
失了火之后,刘姥姥又讲了一个故事,“原来这老奶奶只有一个儿子,这儿子也只一个儿子,好容易养到十七八岁上死了,哭的什么似的。后果然又养了一个,今年才十三四岁,生的雪团儿一般,聪明伶俐非常。”我们再回头看看宝玉,宝玉上面有个哥哥“头胎生的公子,名唤贾珠,十四岁进学,不到二十岁就娶了妻生了子,一病死了……”。而此时的宝玉也刚好十三、四岁,长的雪团似的,聪明伶俐。所以,后面这个故事,倒像是说的宝玉,应该放在前面才对。
背地里宝玉拉了刘姥姥,细问那女孩儿是谁。刘姥姥只得说道:“我们那里一个什么老爷家,有一位小姐,名叫茗玉。小姐知书识字,老爷太太爱如珍宝。”这个小姐的名字,起得蛮有意思的,茗玉当指“名誉”而言,暗指薛宝钗仅仅得到了一个“宝二奶奶”的名分而已。
雪中抱柴待时飞之薛宝钗(2)
从这个“雪抱柴”的故事出发,我们再联系到《红楼梦》最开始的时候,贾雨村随口吟诵出的一副对联:“玉在椟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不难看出,对联中的“玉”应该是指林黛玉,求善价实为“求善嫁”,结果却不得“善嫁”;“钗”肯定是薛宝钗,可待时飞又做何解呢?贾雨村表字时飞,难道待时飞是指薛宝钗在“等待贾雨村”不成?正常的情况下,这一点绝无可能,但是,如果薛宝钗真的落到了“雪抱柴”的境地,那么“等待贾雨村”的结局也就完全可以成立了,或者说娇杏丫头的命运就是用来暗指薛宝钗的,因为此时的薛宝钗已今非昔比,“雪中抱柴”肯定比“院里撷花”还要落魄的多,而娇杏又实为“侥幸”,落魄至此的宝钗侥幸跟了东山再起的雨村,也就成了合情合理之事。
在《红楼梦》这本书中,作者埋伏了太多的线索和隐喻,每一个名字,每一句诗词,都包含着无限的可能性,我想,也正是这些无限的可能,体现了此书长盛不衰的魅力。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解读“金玉良缘”
《红楼梦》一书里所写的“金玉良缘”,大家普遍认为指的是宝钗和宝玉,其实更准确的说法是指宝钗的那个金锁,配上宝玉的那块玉,而在宝钗的金锁上錾着的一句话是:“不离不弃,芳龄永继。”我认为,这句话才是揭破谜底的钥匙。
大家都知道,被贾府买回来学戏的十二个女孩子里,最主要的有两个,一个叫芳官,一个叫龄官。合在一起恰好便是“芳龄”。但从二人的结局来看,却并未做到“永继”,“芳龄永继”的前提是“不离不弃”,而芳官的结局是出家为尼,此为“离”;龄官的结局书中未明确写出,但根据字里行间的意思,想来是早逝无疑了,此为“弃”。作者为何要用两个戏子来分别对应宝钗金项圈上的那句话呢?我的观点是,作者笔下的芳官和龄官,应该只是两个影子而已,作者描写她们的真正目的是用来暗示和影射。那么,她们二人影射的究竟是谁呢?且看书中“寿怡红群芳开夜宴”那回里说芳官和宝玉:倒象是双生的弟兄两个。而在大观园里众多的女孩子当中,和宝玉长得相象的还有一位就是湘云,书上说湘云:娇憨可爱,偏又爱打扮成个小子的模样,穿上了宝玉的衣服,猛一瞧倒象是宝玉本人。除了相貌之外,芳官和湘云的性格也都非常得接近,都活泼开朗,像个小子模样。原来芳官用来指代的是湘云。那么龄官呢?龄官毫无疑问,自然就是黛玉的影子了,二人的性格都缠绵悱恻,幽幽怨怨,又都爱哭,又都多病,又都为情所困,书上说龄官:眉蹙春山,眼颦秋水,面薄腰纤,袅袅婷婷,大有林黛玉之态。因此,毫无疑问芳官指代的是湘云,龄官影射的是黛玉。那么,宝钗金锁上的那句话:“不离不弃,芳龄永继。”中的“芳”和“龄”,就是用来暗指湘云和黛玉的。
故此,书中所写的“金玉良缘”,“金”指的是湘云(湘云的金麒麟),“玉”指的是黛玉,良缘指的是湘云、黛玉与宝玉之间的情缘。而且,龄官早逝在前,芳官出家在后,所以,黛玉与宝玉的情缘在前,结果是黛玉早逝;湘云与宝玉的情缘在后,结果是出家,不过这回出家的是宝玉。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寒塘湘云影,花魂逐水流
关于“十二金钗”中史湘云的结局,大致看法有以下两类,一类根据书中第五回史湘云的判词,认为湘云新婚不久即守寡(或守活寡),直到终老;另一类根据书中第三十一回的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