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第1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社会的曙光之二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社会的曙光之二

  南庄头人

  距今12000年,第四纪冰期最后的日子,华北的土地仍然是沼泽和湖泊。在地壳下,聚集了七,八万年的地热开始涌动,延伸到长城一带的冰盖在悄悄后退。

  始族人栖息在燕山脚下,太行山坡下和湖沼的边缘。已经走出了山洞的始族人用篝火露营来抵抗寒冷,寻找避风处做住宿的地点,晚间就钻到草堆中去。冬季。冰雪是严寒的装饰,狂风是严寒的声响。在狂风肆虐的夜晚,篝火被吹散,草堆被吹跑,在风雪交加的夜晚,篝火被熄灭。年老的,体弱的,以及孩子往往耐受不过严寒的冬天。始族人在逐年的减少,弱群并入强群。在严酷的死亡威胁面前,群与群之间出现了和谐的关系,增强了同舟共济的意识。

  始族人向地下挖洞,然后在上面盖上厚厚的泥土,就跟今天北方的地窖差不多。他们在地洞里备下食物,钻到地下去。年复一年,他们习惯了半睡半眠。下一年春暖时,从地下爬出来,拖着瘦弱的身体,开始新一年的生活。

  春天来了,大地开始转绿,母亲放孩子到绿地里去蹦跳。这是一块生命稀疏的世界。孩子们迎着太阳走出去,直到天晚才回来。母亲也不必问孩子做些什么。田野里,山冈上,到处都有可吃的东西。他们品尝嫩草嫩叶的滋味。大孩子带着小孩子,他们能够在草丛间捉到稀奇古怪的小虫子。今天的孩子怕虫子,可是,始族时代的孩子们什么也不怕。离开了母亲,他们就在小虫子中间,他们将小虫子放到自己的细密的皮毛上感觉那爬的滋味。一年里有半年的时间,孩子们跑遍了住地的四面八方,到了晚上,他们个个都吃得肚儿滚园。每个人还带些回来,说是给母亲尝尝。

  男首领和他的族人带上狗去搜寻从冬眠中醒来的小动物。再稍晚,南来的涉禽到了,在沼泽和湖边产卵。他们便去拣鸟蛋。冰期里幸存下来的人口本不多,自然的食物不是很缺少,严重的威胁仍然是寒冷。

  冰期的夏季很短暂,夏季刚过,山坡的粟类就开始结籽。母亲将粟的种子采回来,用“磨盘”和“磨棒”将粟的外皮去掉。这是一件很费力的事情,采集粟能够补充食物的不足。

  从北京人的故乡向南一,二百公里,今天的徐水地区以及更南的地区长了成片成片的粟,采也采不尽。这里的人已经能够制作陶器,用陶罐煮食粟种子。母亲们在粟粥中加进嫩叶,用来调剂口味。

  河北武安出土了磁山遗址,发现磁山人将粟埋到地下,用来祭祀“祖先”。祭祀的粟有几万斤。可以推想太行文化是由小米喂养出来的。在后来的遗址中,普遍出土了用做掐谷穗的石器工具。磁山文化的时间是公元前六千年。

  在徐水地区,有一个叫南庄头的地方。在南庄头出土了遗物。从这些遗物能够知道他们的一些生活情况。本文就是参照南庄头遗址编写的。有了南庄头遗址的证实,本文就称这些始族人是南庄头人。南庄头人能够制作陶器,标志已经走进了社会。推想已经实现了始族的联合,组成了村落。始族间的婚姻可能在村落的内部。

  南庄头人轻轻松松地度过了春天,度过了夏天。到了树叶黄了的时候,他们开始做过冬的准备。这个时候,扑来的野兽大多不再吃,剥了皮凉挂起来,留到冬天吃。男人们停止了狩猎和扑鱼,由首领带领一起去采集各种果实。凡是能够保留到冬天的都采集回来,不管是树上的还是地下的。他们能够在一天里往住地送回两三次。女人们即使带了孩子也将孩子背在背上去采集。她们提着树枝和韧草茎编的筐篮。

  秋实的日子是短暂的,在紧张的收获中过去了。待到秋收结束,便是挖过冬的穴,挖出像士兵掩体那样半人深的坑穴,在上面堆起高高的泥土。那个时代没有挖土的工具,只有双手和石块,可知挖一个穴需多少时间。剩下的时间便是往穴里投进干草,用铺了草的穴抵御寒冷。这样的穴很不舒服,除非是极寒冷的天气,人们才入穴中。进入穴后,便不吃不动,呈半睡眠状态。到了早春时节,并不是全部的人从穴里爬出来,留在穴中的多是老人,也有失于照看的孩子。                           

  这一年,悲剧发生了。时值早春,在穴中的首领清醒过来。他摸了摸(没有亮光),身边的食物还有,但又不想吃,只是觉得气闷。他习惯的推了推睡在身旁的孩子们。孩子们没有反应。首领觉得无力,比每一次醒来都更加无力。他挣扎着坐起来。穴里一丝的光亮也没有。是夜间吗?他一边地自问,一边地摸到了出口。出口上面是两块并排的木头,推了推,没有推动,再用力一些,还是不动。他觉出了两样。第三次将出口顶开,出口随即被陷下的积雪堵塞。首领一时的昏了过去,过了一会儿醒过来,从雪里爬出去。他看到外面一片的白色。他一下子想到了全族人被埋在雪里。他大声地喊,“醒一醒,快醒来,快醒来。”大地回荡着他的孤独的声音。他又返回自己的穴中去,推,摇,还是没有反应。他满脸的泪水,一遍又一遍:“全死了……”他开始扒那些封在冰雪中的穴口。他忘记了寒冷,忘记了一切,直到把穴口全部扒开。首领无力地坐到地上,好半天起不来。首领在这里等了三天,只有三个人爬出来。劫后余生的四个人迂到了另外的两支族人,合起来不到二十人。这些幸存下来的人游荡着,没有目的,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以后,又有零散的人汇集进来。最后的一场冰雪过后,天气开始温暖,南庄头人用死亡耐过了冰雪的袭击。

  这新的群来到一块新的地方,站在高处,向下望去,一片极广的土地,一道宽宽的河,河水像一条闪着银光的带子伸向远方。看样子,这一条河谷还没有人住过,凡是有人住过的地方都留下居住的痕迹。这里真是好地方,可以住上几百年不必迁移。

  这首领将象征权力的木棒传给了下一代首领,他带领一些精壮的男子留在谷地。他要在这里建穴。那次遭到全族毁灭的灾难他没有忘记。他要造出安全的适宜居住的穴来。他交出了权力棒,又没有名字,本文就称他老首领。老首领大约三十五岁。这已经是老年的岁数。三十五岁相当今天五十多岁。 老首领造穴不过是为了保护族人,保护孩子。他不能想到他是中华史上第一个造屋人。他也想不到他开创的人造屋推动了始族群向社会的进程。在古记载中将第一个造屋的人(始族)叫做有巢氏。有巢氏被尊为“皇”。

  关于三皇,是春秋(战国)时的认识,可知古人也思考社会的起源。从无屋到有屋,从无火到有火,等等,一定有一个开头的时刻。我们如果将历史事物的开头都弄明白了,也就弄明白了全部历史。

  老首领将第一个穴的地址选在了河谷的上源,也就是他们现在站的这块高地的坡下,这个地址的后背是高山大坡。前面是望不到头的平坦河谷,老首领的意思是沿着河谷一直地造起屋来,给后代留下一块享受不尽的土地。这第一个屋造了整整一年,拆毁重建了三次,但是,终于造起来了。不管老首领造的第一个屋怎样的简陋,也达到了遮雨避寒的要求。到了第二年,老首领沿河向下造出了一串的穴屋。这一年的冬天到来之前,这一群族人迁到了这个河谷,到了晚上孩子和母亲被安置进了屋。屋中央的火坑点燃了起来。到了冰冻之前,全都住进了穴屋。

  老首领四十岁上死了,这位日月星辰般的人物没有留下名字,因为这样的原因,他的形象不久也就在族人中消失。在始族时代,做过贡献的人也都是这个样子。

  据考古,公元前六千年,村落的房屋建筑已经定型,也很完善,在这之前,一定有一个摸索,创造的长过程。因为没有遗址的证实,不能知道老首领造的屋什么样,古文字的房屋有宫字和室字,房屋的更早的文字就是穴字。宫,室,穴都是有屋顶的房屋。

  实现了定居,火种的保存有了保证,有了穴屋这个条件,陶器的制作成为可能。穴前穴后的种植可以看做是土地生产的尝试,有了穴,贮藏食物才有条件,穴屋又使(社会)关系丰富。丰富的关系又促进了语言的发育,语言的发育促进了思维,思维的实现,也就彻底地告别了动物界。                            

  穴屋建成了,百人的村落实现了。穴屋的主人整天都在忙忙碌碌,孩子们忙忙碌碌的玩耍,忙忙碌碌地模仿成年人。母亲们忙忙碌碌地收拾环境,将屋子里的干草抱到太阳下,将穴前穴后的杂草拔掉,将吃不完的食物翻晒翻晒。男人们忙忙碌碌的去采集,不管吃得完还是吃不完,都采集回来。南庄头人的寿命比今天人短得多,大约在三,四十岁。在始族时代,刚过了生命的旺盛期很快就死亡,衰老期极短。生命的活力(能力)一旦下降就无法适应粗劣的食物,不能抵御风雨的侵袭,流行的疾病等等。生命的旺盛期内,决不懒惰,懒惰,那是衰亡的开始。

  因为造穴对生存条件的改善,提高了生命的质量,延长了寿命。这个伟大的意义老首领看不到,因为这样的变化不是几十年能够显示出来的。从北京人时代以后,到始族时代,几十万年过去了,人口增长的速度极慢。对于增长人口的渴望,那个时代甚至比今天人防止战争的愿望都强烈。有了穴居,明显提高孩子的成活,母亲即使减少生育,人口也在增加。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社会的曙光3
始族时代(远古中华第二集)

  社会的曙光之三

  火儿

  本文继续讲南庄头人的故事。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