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然,心灵会暂时因此感到苦楚与疼痛。我们必须要忍受祖先所遗留下来的天性,来背负属于自己的负担。对身体而言,饮食、锻炼及生活的规律性要比任何有效的药物都更为实用。那么,在精神生活这一层面上,通过自我克制、刻意节制和坚忍等候,我们会走在更为宽广与快速的大道上。就好比河水沿着沟渠向前流淌,其中会穿过星罗棋布的池塘与忧郁成性的沼泽,但是仍然时而翻滚,时而激扬。
第三章 友情(1)
第三章友情
法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若想被爱,先充满爱。对于这句饱含深意的谚语,许多小孩的脑海中一片空白,不解其味;年轻男女则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中年人听了之后,先会感到惊讶,接着疑惑这是否真的具有某种价值;老年人则会颔首点头,深悟其中奥妙,并为自己当年让机会溜掉而感到后悔,或是遗憾自己虚度光阴于毫无用处的地方。
法国有一句著名的谚语:若想被爱,先充满爱。对于这句饱含深意的谚语,许多小孩的脑海中一片空白,不解其味;年轻男女则不以为然、嗤之以鼻;中年人听了之后,先会感到惊讶,接着疑惑这是否真的具有某种价值;老年人则会颔首点头,深悟其中奥妙,并为自己当年让机会溜掉而感到后悔,或是遗憾自己虚度光阴于毫无用处的地方。实际上,许多有理想的人,在人生起步阶段也并不一定想过自己是否具有价值的问题,而是觉得这个问题更多只是一种装饰门面的东西。我们总是觉得,这种考虑正如约瑟夫儿时的梦想一样,太阳、月亮还有十一颗星星仿佛都在向我们致意,更别提那些云层了。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给别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别人感受到自己的美好,感受到自己散发出来的影响力,从而受到别人的尊敬与爱戴。然而,当我们的人生之路不断向前延伸时,这种美好的前景却逐渐黯淡下来。最后,在某个安静的角落,只要还有一个人向我们点头致敬,我们也会感到满足。而至于那十一颗星星,它们压根就不知道我们的存在,他们也并没有对我们点头哈腰!这之后,当我们进一步深思,就会明白自身仿佛极有影响力时,只不过是我们自身过于狂妄罢了,而且财富也只不过是让我们免于贫穷的护身符,只是让苦痛与悲伤稍微短暂一些而已。美好的外衣,逐渐蜕变为枯燥与单调。
但是,真正的影响力源于那些无心追求的人;最美好的影响力,则是属于一些甚至不知道自己拥有如此影响力的人。赞美本身不过只是看上去更加夺目的谷壳而已,然而,谷壳里面可能包含一颗完整的核,也可能空空如也。但是,妒忌却恰似一杯毒酒,伤得人体无完肤。我们也真切地意识到,最华丽的皇冠往往落在那些根本无心也并未刻意追求的人头上。心智清明与无私之人,常常能获得雄心勃勃的野心家所得不到的奖赏。
第三章 友情(2)
这个美好理想消逝的过程,时常被称之为幻灭。对于那些永远只能看到人生这枚银币一面的人而言,美好的消失的确让他们黯然神伤。当美好幻灭时,他们会因失落与失望而郁郁寡欢。在此基础上,他们的余生就会逐渐在愤世嫉俗与单调无聊之中慢慢湮没。但是,这种幻灭,甚至可以夸张地言为羞辱,对于胸襟广阔的人,对于一些虚荣心不强的人而言,却是世上最具价值与美好的事情。因为这种幻灭让他们从此意识到,伟大的礼物是真实与实在的东西,他们必须让自己努力去达到某种层次,才懂得真正拥有,而不是要一味地陷入追求本身,进入泥潭而不能自拔。也许,这些人会怀着谦卑与希望的虔诚,重新开始人生的工作与生活。倘若他们无法挽回过往的种种,无法弥补逝去的错误,他们也不会继续在无谓的遗憾中蹉跎岁月,反而会为仅存的爱意与温柔而感激上苍赐予了自己幸福的本源。毕竟,他们真切地活过,经历了人世的风雨,尽管这一切都未能变成自己想要的模样,但是,他们依然会抱有一颗感恩之心。也许,理想就在前方不远吧,但谁又知道它在何处呢,谁又知道它在哪儿朝自己招手呢?因此,我们应该有一个美好的开始,但是这个开始却在任何时候。无时无刻,我们都在出发;时时刻刻,我们都在准备着出发。
在社会上,有很多哲学家煞费苦心地想要追溯人类所有情感最原始的状态。诚然,就生活中最为亲密关系的男女之爱、母子之爱而言,也都夹杂着生理、本能与原始的情愫。但是,有一点却不容忽视,在这些形形色色的人群当中,尚有许多未加分析与厘清的关系。有些关系存在的基础,并非是生理的欲望或者出于保护的本能,也并非建立在与任何利益或是收益的希望之上。各种各样的情感都可能有助于加强、巩固这些关系,乃至成为维系这些关系的纽带。但是,在所有关系中,有一种关系最为基础,却又最为简单与重要,那就是友情。朋友之间的友情,存于那些可以患难与共、同甘共苦的人。生命因为有了朋友,无论远近,而变得更加甜美、圆满、宏大。人活一辈子,若身边有几个朋友相伴,是一件极为幸福的事情。即便不能与朋友长相厮守,但是这些朋友都会在远方守候彼此的情谊。这些朋友会通过书信的往来,分享各自的生活与经验,通过相互交流,倾吐彼此的仰慕之情,增进双方的情意。因为利用别人而得不到朋友的人,便失去了活着的基础,幸福也没有栖身之处。若想得到几个朋友,在交往中万万不可掺杂私利、嫉妒、利用等卑鄙行为,因为交友这种行为本身与朋友所具有的利用价值并无关系。如果朋友具有高尚的品质,我们为此而敬重他;若朋友身上有明显的缺点或毛病,我们要学着去包容,甚至忽视这些缺点。我们要常想,我结交的是朋友这个人,而不是他的言行,或是他还没有说出来的秘密。掌握了这些,再去交友,这就已经足够了。当然,在这里,我并非主张人们不分是非黑白,胡乱地结交一些狐朋狗友。
第三章 友情(3)
当然,有时候我们会发现,开始结交的朋友与自己的性格迥然不同。但是即便如此,若我们心中对彼此的敬意犹存的话,这段友情依然能持续保持下去。即使是友情极为深厚的两个朋友,他们的人生观也可能大相径庭。我们可曾想过,当我们为朋友辩护,为其辟谣时,这是多大的一种满足感!印度有一句古老的谚语:雷声轰轰之时,坏蛋聚在一起。这句话的意思是,当面临着共同的危险时,两个邪恶之人可能会沆瀣一气。但对大多数人而言,友情最本质的一点,就是双方的互相信任。当朋友可能为人不义的谣言满天飞时,我们要坚信,这一切都动摇不了朋友之间的信任。往往在这个时候,我们心中会有一种莫名的本能在告诉自己,朋友绝不是那样的人,朋友绝不会去做那样的事。即使确凿的证据摆在眼前,我们也觉得他只是一时犯错,绝不会再犯第二次了。对待朋友,每一个人都应该有一颗宽宥之心。
也许,在与朋友进行某次会面之后,我们应该向彼此解释一下,自己的内心充满本能的神奇。也就是说,为什么某人会以一种神秘的方式影响着我们?我们所审视的人,可能没有任何明显吸引他人的天赋,也没有优雅的举止或是风度,但彼此之间却存在着某种莫名的纽带。我们似乎在某时或某地已经一起分享过一些经历,无论说话还是沉默,同意还是反对,在我们的眼中,都会显得很有趣。我们也总是会感觉到在某个神秘的境域,朋友充满了真诚。一位拉丁诗人说过:“有某种东西,我说不上来,但却牢牢地将你我的命运拴在了一起。”有时,我们与朋友之间也会产生误会,一时的亲密感也很快就消失掉,但是这种情况并不多见。那些莫名的心跳,双手无故的颤抖,都是源于某种更为深刻与重要的情感,这些都是建立在朋友之间的友情上,这其中充满了精神上的缘由。
Ⅰ米Ⅰ花Ⅰ在Ⅰ线Ⅰ书Ⅰ库Ⅰ ;http://boOk。MiHuA。nEt
第三章 友情(4)
当然,人与人之间有许多差异之处,每个人在感觉这种相互吸引能力时,会有很大的差别。就我个人而言,当我与陌生人会面时,我总是怀着希望能与之结交成为朋友的心愿。也许,某个未来的朋友正坐在我的对面,挂着一副我所期望的笑容。在数千次失望之后,这个希望仍然在心底存在。但是,许多人都会随着年岁的增长而逐渐少了朋友。一方面是因为我们再也没有那么多情感可以消耗了,另一方面是我们变得更加小心谨慎了。但是,这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我们越发意识到,友情背后所蕴涵的责任感。因为我们不愿意再去承担更多的责任,许多人缺乏了之前的浪漫气息,却活得更为自由自在。加之,有些本来能成为朋友的人,却在与我们的交往上表现得冷漠相待。还有一些人开始觉得,自己再也难以接受新的观点和新鲜事物,而将自己缩成“刺猬”,使得自己与陌生人之间隔了一层难以拆卸的心墙。也许,上述理由都难以称得上比较好的托辞,但是不管出于何种理由,我们还是越来越少地尝试着结交新朋友。其中的主要原因,也许是我们已经获得了属于自己的某种观点,就死死地坚守那个观点,然后再将别人套进自己的这种观点之中,而不是根据不同人的性格而改变。但是即便这样,一些胸襟广阔与心灵善良的人仍会继续扩大自己的交友圈子,不因年龄的增长而停滞,也不因对事物的认识意见相左而舍弃本能成为朋友的人。
正如我所说的,友谊的类别也是难以尽数的。友情的发端,可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