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抱着女儿,拍着她的肩膀说:“别哭,别哭,妈的伤已经好了,见了妈该笑哩,还哭个什么嘛!”
母亲越是这样劝,她越是抽泣得厉害,感到心里钻心的疼。
当她把准备休学和准备带着母亲一起出去打工的事告诉她老人家时,母亲说什么也不同意。后来,她反复说明休学并不是退学,只是迟一年毕业,等挣够了学费还要继续去读书,这才勉强说服了母亲。
书包 网 。 想看书来
携母打工
盛夏的一天,天津市和平区哈尔滨大道宝哥台北臭臭锅火锅店迎进了两位特殊的打工者—— 一个穿着很土气的女孩,一看就知道是山里人,脸被焦灼的太阳晒得黑红,但透出秀气、聪慧与坚韧。她一只手牵着一位盲人老太太,一只手拎着一个小布包。女孩子告诉店老板,老人是她的母亲,因家里没人照顾,就带在身边打工。夏天的火锅店不十分需要人手。但是看着这对母女,看着女孩那恳切的目光,店老板接受了她们。这就是刘芳艳第一天带着母亲来找工的情景,接受母女俩的是祝承曼女士。
2005年5月,刘芳艳休学后,准备携带母亲外出打工,她首选的是天津,因为连续两个暑假她都在天津打过工,带着母亲,耽搁不起,这里轻车熟路,比到陌生的城市去瞎碰瞎撞把握要大一些。
只是她有自己的主见,每一次来打工,不在同一家店。她想,权当是一次社会实践吧,多在一家店里打过工,就多接触了一位老板,多结了些人缘,多了解了些社会。
她在车站附近找了一家一天收费仅10元的小旅馆办了住宿登记后,就牵着母亲来到滨江大道。因为她清楚,天津最繁华的区域是和平区,和平区最繁华的街道是滨江大道。往最繁华的地方跑,一是工作好找一些,二是繁华街道店家的效益好,打工的待遇肯定相应地也好一些。
沿街一路走,一路看招聘广告,哪里需要用人,就进去谈。大半天功夫,就在一个名字怪怪的店铺——宝哥台北臭臭锅火锅店谈定了打工的事。
祝经理让她们母女俩在店里二楼一个小房间里住下了,刘芳艳就在这里当起了服务员。一天要干十多个小时的活,不停地端盘子,导致右手得了腱鞘炎,至今仍然鼓着一个大包。
火锅店的领班席艳艳直言不讳地讲述了她们之间发生的一点小误会:经理收留了她以后,我们服务员都有点疑惑,她妈妈快60岁了,怎么她才20岁?哪有出来打工还带着妈妈的,这两个人不会是骗子吧?
服务员们的议论,刘芳艳可能察觉了。一天晚上,店里打烊了,祝经理准备回家,刘芳艳悄悄来到她的身边,说有话想跟她谈谈。
她将自己的全部情况告诉了祝经理:爸爸病逝了,哥哥离家出走。自己在湖北上大学,因为家里实在没钱供她上学,只有出来打工挣学费,等赚到学费后,再回去继续读书。祝经理十分同情她曲折的经历和不幸的身世。就对她说:你和你妈妈就住在这里,就把我这里当成你们的家。店里的伙伴知道了她的身世后,对她的疑虑也消除了,把杜妈妈当成了自己的妈妈一样看待。
装上假牙
刘芳艳的母亲杜桂兰从23岁起就开始掉牙。丈夫去世后,她一下子又苍老了许多,平添了许多白发,牙也掉得一颗不剩了。
刘芳艳心里急:妈从3岁起眼睛就看不见,从我懂事起妈就没有一口好牙齿,现在掉得一颗不剩了,真是苦上加苦,应该给母亲装上假牙。
2005年4月,刘芳艳因患病,请了一段时间病假,回家养病是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她在学校打扫教室领取的900元劳务费,还剩下三四百元,她要回去带母亲到医院去装假牙。
说是回去养病,她哪里舍得花钱给自己治病?她觉得年轻人,扛得住就扛。但母亲装牙齿的事不能拖了。她把这事给母亲一说,母亲怎么也不同意。年轻时缺牙都过来了,人都老了,活了今天谁知有没有明天,花这个冤枉钱干嘛?
“我的妈呀,你没有牙了,什么东西都不能吃,整天靠玉米糊糊过日子,要不了多久你的身体就要垮的。哥出去后,你是我身边惟一的亲人呀,没有了你,我怎么办呀!”
好说歹说,好不容易才让母亲同意装牙。她带母亲到县医院花了200元给母亲装了一口假牙。
装了假牙后,杜桂兰开始不习惯,嘴口疼痛,东西也不能吃。她将牙齿卸下来后就不想再装上去。刘芳艳像劝小孩子一样劝她:“医生说了,新装了牙,一定得有个适应的过程,不习惯才是正常的。你一定要忍受一下疼痛,慢慢适应,习惯就好了。”
她总是督促母亲洗漱后及时将牙齿安放上去。坚持了一两个月,母亲完全习惯了。2005年8月,当她带着母亲外出打工时,母亲已经连麻花、烤饼等食物都能吃了。
连一双鞋、一件衣服也舍不得买,却舍得花200元钱为母亲装上满口假牙,其孝莫大焉!
携母求学
2006年春节过完,刘芳艳决定告别天津宝哥台北臭臭锅火锅店,携带母亲到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完成学业。当她将想法告诉母亲时,母亲同意女儿回去上学,但不同意跟着女儿一道去。母女俩有这样一番对话:
“你回去上学,把我送回老家就行了,我不跟着你去上学。”
“不行,我到哪,必须将你带到哪,我不能再将你孤伶伶一个人扔在家里。”
“我习惯了在老家的生活,哪儿也不去了。”
“你不在我身边,我上课老是走神,学得不安稳。”
“反正我不想跟着你了。”
“你不跟着我去读书,我就不读书了……”
上次带着母亲出来打工,也是好不容易让老人家“出山”,好说歹说总算是说动了母亲的心。这次看来难度更大了。
其实,刘芳艳心里清楚,作为一位年近六旬的盲母,所谓不习惯只不过是她的托辞。她孤苦伶仃一人生活在山里,连个说话的人也没有,啃冷馍,睡冷炕,她怎么就偏偏习惯那种凄苦的生活呢?老人家只不过是担心自己成了孩子的累赘,这才是她的真实想法。
始终为对方着想,这是刘芳艳母女情结的根本内核。
在中国民谚中,有两条极度对立的俗语:一条是“儿不嫌母丑,狗不嫌家贫”;另一条是说读大学的孩子“一年土,两年洋,三年不认爹和娘”。在刘芳艳心中,母亲就是母亲,即使又矮又瞎,老态龙钟,也丝毫无损于我,只有将母亲孤单地扔在黄土高坡上,那才叫我寝食难安哩!
。 最好的txt下载网
知恩图报
贫寒家庭出身的刘芳艳,对娘辛苦的体会更深,尤其是她母亲是个盲人,抚养孩子就更难。
直到上大学,开始利用暑假打工后,每当节日,刘芳艳总是用辛苦挣来的微薄的劳务费给母亲买点糖果、奶粉、火腿肠、月饼等物品,寄回家孝敬母亲。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当我们采访杜妈妈的时候,老人家能准确地说出哪年哪月哪日小芳艳给她寄过什么食物,哪年哪月哪日给她寄过什么衣服,精确得令人吃惊!这一方面可能得益于老人家惊人的记忆力,恐怕更重要的是母亲对女儿知恩图报的深深感激。
母女情深,知恩图报,乌鸦反哺,刘芳艳给我们演绎得生动感人。
刘芳艳携母求学的事迹,经全国各大媒体披露后,犹如一石激起千重浪,在社会上形成了一股强烈的冲击波,从荆楚大地、黄土高原,迅速辐射到全国各地,从莘莘学子,到耄耋老人;从机关干部,到企事业员工;从白领到蓝领;从老板到打工者,人们竞相传诵刘芳艳的事迹。
《荆门日报》、《荆门晚报》、《武汉晚报》、《固原日报》、《宁夏日报》、《银川晚报》等媒体,分别开设“留言板”等栏目,刊登读者的手机短信和网上留言、帖子,有唏嘘感叹的、有钦佩赞美的、有鼓励支持的,一句句、一段段,尤如洪钟大吕在回音壁上轰响,再一次强烈地震撼人心,感人肺腑!
我们无法埋没读者的心声,无法屏蔽善良人们的感动,兹摘编一部分有代表性的短信、留言、帖子。读一读下面的摘编吧,定会让我们更深刻地认识刘芳艳的精神品质,更真切地体会刘芳艳精神所产生的巨大冲击力和影响力。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因为感动,我们泪流满面(1)
1399XXX0851:我不轻易流泪,这几天都在关注刘芳艳的报道。她的妈妈是幸福的,因为有一个优秀的女儿,贫困如何,在这样一种幸福面前,真是微不足道了。
1397XXX0120:孩子,你太伟大了!富以贱为本,高以低为基,吉以难为形,祸以怒为始,善孝为先,从你的照片看你是多么从容和不惧困难,自信、青春!如果需要帮助可以相告。
1310XXX9670:因为懂得,所以爱护。一个偶然的机会,不喜欢阅读的我看到了刘芳艳的故事,心灵深感触动,她是中华儿女的楷模,风雨洗礼的人生,才有彩虹。
1377XXX5099:芳艳是现代董永,她用爱心为中华孝文化注入了新内容。祝她一生平安幸福!
02763XXX161:感动的事迹,花样的年华,刘芳艳是我们湖北的洪战辉,希望她快乐。
网友、网友:中国孝女!百善孝为先,令人尊敬。
网友徐闻君:刘芳艳留给人们的印象不仅仅是贫困,而是一个完整的人。刘芳艳感动社会的不是贫困,而是孝道。更可贵的是她拒绝了经济上的援助,因为一个很简单的理由:我现在不需要钱了,我有能力照顾好我的妈妈。在她眼里,贫困已经不是她生活中最要紧的东西。被刘芳艳感动的每一个人都是这笔财富的受益者。
1372XXX4984:芳艳,我是一名刚走出大学和你年龄相仿的男孩,你的事迹让我感动,让我为中华儿女自豪,希望你的事迹可以感化那些不孝子女。让中国的传统美德发扬光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