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整河山》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重整河山-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一步不突破,就没法打通两边的需求和资源,西双版纳的发展就难以突破,而一旦走出这一步,汇集两股人流,版纳的前途不可小看。
  最终,工作室给出了西双版纳的定位——“金三角枢纽,湄公河明珠”,并提出一套完整的战略方案和实施步骤,解决了“我是谁?从何处来?将向何处去?”的问题。策划报告会之后,版纳州的政府官员们倍感振奋,昔日的自信又重新回来了。
   电子书 分享网站

聚焦曹妃甸(1)
2008年8月8日,全中国全世界的目光都聚焦北京,屏息等待那一激动人心的时刻。这一天,河北省委常委、唐山市委书记*也来到了北京,但是他的轿车却没有直奔鸟巢而去,而是驶向朝阳使馆区的一栋白色小楼。
  这里是瑞典驻中国大使馆,在这里*会见了瑞典驻华大使林川,双方就合作建设曹妃甸国际生态城事宜进行了深入洽谈。会谈期间,工业区管委会还与瑞典斯维可(SWECO)规划设计公司签署了曹妃甸国际生态城30平方公里概念性整体规划协议和曹妃甸可持续发展中心设计补充协议。
  赵书记和林川大使并非第一次见面。早在几个月前,在唐山市邀请的五家国内外一流的规划设计机构——荷兰德和威(DHV)工程咨询有限公司、英国奥雅纳(ARUP)工程咨询有限公司、美国易道规划设计公司、清华规划设计院和中国城市规划设计院为曹妃甸生态城市所做的项目报告评审会上,在生态城市建设上已经做出成功探索的瑞典和意大利的代表作为评审顾问应邀出席。
  一轮评审下来,瑞典和意大利对这个项目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积极要求参与其中。于是就有了后来的沟通和合作。
  一个项目,请来七家世界顶级规划机构做规划研究,作为北方经济重镇的唐山大有“天下英雄,尽入吾彀中”之感。之所以如此大费周章,不惜重金,是因为生态城的研究和设计在全世界范围内也是一个新的课题,生态城市的做法没有固定之规,所以只能是找到目前在这条道路上走在前面的几个国家的顶尖机构,相互参照,以求找到一条更为合适的道路。
  当各家将方案呈现在唐山市委市政府面前的时候,却着实让人犯难——各有千秋,难分胜负。而且更困难的问题是,这几家外国公司所在的国家都是在生态城市探索上走在前列的发达国家,无论是经济发展阶段还是城市发展阶段与中国都不尽相同,所以带有他们城市探索痕迹的方案让唐山市领导难以选择。赵书记对这个项目的要求非常明确“世界领先,中国气派,唐山特色”。如何评判,如何将生态城市探索的普遍经验与中国城市发展的实践相结合,这是这个过程中最大的难题。
  *书记在规划方案评审会上明确谈道:“要抓紧再深化生态城的战略研究,战略规划非常重要,要提出未来城市的一整套理念、原则、要求,它是评定一个城市,跟别的国家合作什么、怎么合作的标准和依据,下一步的关键就是尽快制定战略规划。”
  在此背景之下,工作室介入曹妃甸国际生态城发展战略研究……
  曹妃甸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为何吸引了如此之多的目光。
  曹妃甸第一次引起人们广泛关注应该是在2001年前后,由于奥运以及北京城市战略的调整,以首钢为代表的一大批能源化工型企业开始从北京外迁,搬往曹妃甸。于是,深水良港、工业重镇等标签与曹妃甸这个带有几分浪漫色彩的名字联系在了一起。
  实际上,早在上个世纪初,曹妃甸就已经进入了治国者的视野。
  90年前,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曾提到建设北方大港的梦想。“兹所计划之港,在大沽口秦皇岛两地之中途,青河滦河两口之间,沿大沽口秦皇岛间海岸岬角上,该地为直隶湾中最近深水之一点”。孙中山先生心目中的北方深水大港指的就是曹妃甸。

聚焦曹妃甸(2)
随着中国现代化建设进程的加快,中国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从珠三角、长三角向环渤海地区转移,唐山人才得以将此开发建设的百年梦想变成现实。
  如今的曹妃甸,已不再是沉寂的沙岛,呈现在人们面前的是现代化施工机械作业的繁忙景象。目前已通过吹沙造地形成100多平方公里的陆域;已建成25万吨级矿石码头、30万吨级原油码头以及年吞吐能力2亿吨的煤码头;首钢京唐钢铁公司、中冶集团、中材集团、中石油、中石化、华润电力等一批大型企业已落户曹妃甸。2007年,在曹妃甸地区发现了油气储量超过20亿吨的南堡大油田。产业和人口的加速聚集,迫切需要一座功能齐全的城市与之相配套,从而实现港口、港区、港城三位一体、协调发展。
  预计到2010年,曹妃甸将汇集40万人口,一座中型城市呼之欲出。无论以什么样的形态呈现,这40余万人要解决居住、生活、休闲、教育的问题,这是一座城市的硬性需求。
  但是,到底要建一座什么样的城市?
  中国的城市化速度前所未有,中国城市化带来的生态、社会问题也前所未有。当苦于城市病的人们有机会打造一个全新城市的时候,自然会思考:有没有可能走出一条新型城市化道路?在这样一座城市里,人生活在自然之中,抬头能够看到繁星满天,抬脚就能享受到鸟语花香;在这样一座城市里,人与人之间不再有隔膜,不再形同陌路,而是邻里融洽;在这样的一座城市生活,距红尘不远,购物娱乐交通都很方便,离自然又很近,可以充分亲近大地。而且,这样一座城市的运营,不以牺牲周边或者更远的地方的水、能源和其他的资源为代价,它能够自给自足,能耗降到最低。
  建造这样一座城市是可能的吗?还是只是虚无缥缈的乌托邦?
  无论如何,这应该是我们的目标。
  曹妃甸所在的唐山是一座了不起的城市。这座有着悠久工业传统的城市在33年前的那场大地震中几乎被抹为平地。地震以后,曾有人预言“唐山将从地球上消失”。但是33年之后,唐山不但没有消失,反而重新建起一座现代化的新城。
  这座年产值占河北省五分之一强的北方明珠在中国的第三极——环渤海经济圈中地位极其重要。“面向大海有深槽,背靠陆地有浅滩,地下储有大油田”,这是唐山独特区位和资源的真实写照。在首都世界城市群中,唐山既承接了北京部分城市功能的外溢和延伸,例如新首钢整体搬迁,又依托着200公里的海岸线和曹妃甸天然深水港资源,不仅是河北经济发展的超级引擎,也是京津冀滨海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抓手,更是中国走向世界利用全球资源的洲际门户和发展平台。
  唐山是*总书记确立的,中国要建设的第一个科学发展示范区。唐山市委市政府在考虑唐山市全局发展战略的时候,是将为曹妃甸工业区配套的曹妃甸城区作为科学发展示范区的核心项目来做的。它不只是一座卧城,更要成为一座活力之城;不是仅仅作为港口工业区的配套之城,更应该成为拉动唐山发展的双核之一。它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一座普通的城市,而要成为科学发展观的样板。
  曾经轰动一时的中新生态城项目,本来准备就在这里落子。由于种种原因落子天津之后,曹妃甸建设生态城市的脚步丝毫没有变慢,相反迈得更快,也更坚实。最直接的原因是这么多大企业,这么多人的硬性需求在这里摆着,建设一座现代化城市迫在眉睫。

聚焦曹妃甸(3)
扫描世界生态城市
  人们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重视生态的呢?是因为吃到了被污染的大米,还是因为遭到了酸雨的洗礼,是因为发现在城市再也很难看见满天的繁星,还是发现一个“寂静的春天”几乎要让人不寒而栗。
  所谓“人的秉性是要失去了才知道珍惜”,这句话用在人对于生态环境的态度上再合适不过,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是在环境已经遭到破坏,在生态已经严重恶化的时候,人们才会对生态投去关注的目光。
  如今,没有人再质疑人对于生态的破坏已经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影响,需要争论的只是我们应该怎么办。人类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对生态造成破坏的,当人还只是生态链中的一个环节的时候,他所能做的只能是适应自然,他所做的一切都在自然的承受能力之内。
  伴随着工业革命,人类活动给自然带来的改变大大超出了自然的承受能力。被机器释放出来的能量如同潘多拉盒子中的魔鬼,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第一次既没有伙伴也没有对手,需要面对的只有他自己。缺乏自制力的人类开始了对自然的疯狂攫取,生态开始成为问题。
  当人们生活的要求得到满足之后,再来环顾周围的世界,才发现已经面目全非:资源难以为继,环境不堪忍受,生态濒临崩溃……人们开始反思工业化城市化的道路,开始反思经济增长的模式,甚至重新开始思考人类社会的价值追求。
  20世纪60年代,西方世界爆发的一连串生态事件直接促动了人们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和对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关注。尤其在对不同规模的经济体(社区、城市或更大范围)的可持续发展可行性探讨上,人们做出了种种尝试。
  由于出发点不同,发达国家形成了不同的生态城市理论和实践,比较有代表性的有紧缩城市开发模式、公交导向开发模式、社区驱动开发模式、自然环境开发模式和绿色技术开发模式。
  所谓紧缩模式,其核心思想是通过城市土地集约利用和土地功能混合使用规划,辅之以城市公共交通政策的实行与社区生态化措施的推行,来减少资源的占用与浪费,提高城市的活力,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公交导向,顾名思义就是通过发展公共交通减少人们对汽车的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