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魂--华夏之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魂--华夏之刃- 第29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33、沈国:又称聃国,姬姓,子爵,受封者为武王十弟冉(聃)季载。三监之乱时,季载平叛有功,被周公举荐为司空,后被成王封于沈国,位于今河南平舆、沈丘一带。沈国被蔡国所灭,亡国后冉季载之后子逞逃奔楚国,其后人以国为姓,称沈氏,冉季载即为得姓始祖。另,少昊金天氏后代也建有沈国,国君姓姬,春秋时为晋国所灭,今地不详。

  34、毛国:姬姓,伯爵,受封者为武王异母弟毛叔郑,一说在今陕西岐山、扶风一带,一说为今河南荥阳一带,为毛姓起源之一。关于毛国的记载很少,何时灭亡、亡于谁手,无从考证。

  35、郑国:姬姓,伯爵,受封者为周厉王幼子姬友,史称郑桓公。初封地点为今陕西华县东方。郑国是西周的最后一个分封国。郑姓源出于此国。郑国亡于韩国。

  以上是受封诸国中较著名的三十五个国家,另有诸多小国,鉴于它们事迹不多,对历史影响不大,在此不再列出。至于韩国和赵国,因它们是战国时国家,在此不提。

  附:中山国:建于春秋时,前身为北方少数民族鲜虞部落,为白狄一支。白狄主要分布在今陕北一带,后东迁至今石家庄一带。东迁后的白狄包括肥氏、鼓氏、仇由氏和鲜虞氏四个氏族,前三者后被晋国所灭。晋国欲灭鲜虞但没有成功。中山国后为魏国所灭,亡国后二十余年又复国,定都于灵寿(今河北平山县)。战国时曾一度强盛,号称千乘之国,仅次于战国七雄。中山国亡于赵国。 。 想看书来

八 百家宗师——姜尚
在中国,有不少农村盖房子,都会在墙上刻上四个大字:“太公在此”,用于镇宅和辟邪,那么这个太公是谁呢?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姜子牙。作为《封神榜》正面人物的第一男主角,姜子牙名气很大,他是人,但却能主宰神,地位实在是高。而在历史上,姜子牙的地位同样是很高。他辅佐周文王“三分天下有其二”,辅佐武王伐纣灭商建立周朝,是西周的第一开国功臣;他被封到齐国后,使齐国成了天下大国,富饶而强盛;他是举世公认的军事家和政治家,被后来的兵家、儒家、道家、法家、纵横家等诸家追为本家宗师,因此得到了“百家宗师”的称号;他的思想影响深远,直到今日依然能发出耀眼的光芒。

  但是,关于姜子牙的史料记载却大多都只是概括性的文字,具体的事迹多来源于传说,这就使得姜子牙被笼罩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也正是鉴于他的神秘莫测,诞生了《封神演义》这部伟大的神魔小说。

  下面对姜子牙做大致的介绍,时间上采用夏商周断代工程给出的年表。

  姜子牙,姜姓,吕氏,名尚,字子牙,号飞熊,可称姜尚、吕望、吕尚、太公望,后世尊称姜太公,一说河南卫辉人,一说山东日照人。您可能要问,怎么又是姜又是吕的,他到底姓什么?这个问题需要解释一下。

  现在的姓和氏是一码事,但在秦汉以前,姓和氏是不一样的。姓为“女生”,产自母系社会,后来进入父系社会产生了氏,氏为姓的支系,即所谓“姓为氏本,氏自姓出”。例如姜子牙的祖先是炎帝后代,姓姜,后来被封到了吕地,便开始姓吕,这里姜就是姓,吕就是氏,吕是姜的分支。

  姜子牙的先祖是伯夷,因辅助大禹治水有功,在舜、禹之时被封到了吕地(今河南南阳),因此得吕氏。后来家道中落,当传到姜子牙的时候,已沦为了贫民。为了维持生计,姜子牙年轻的时候曾在朝歌做过屠夫卖过肉,曾在孟津开过酒店卖过酒,生活很是艰辛。但是姜子牙人穷志不短,虽然日子过得清苦,但胸怀大志,始终不忘记学习,一有空闲便钻研天文地理、军事兵法,研究治国安邦之道、留心天下大事,期望有朝一日“英雄有用武之地”。

  正所谓有志者事竟成,姜子牙的那一日终究是来了,只是来得晚了点,因为他已经年过古稀了。

  相传姜子牙曾投奔过纣王,但发现纣王是个暴君,不理朝政、荒淫无耻,姜子牙很失望,就离开了朝歌。后来听说西伯姬昌仁政爱民,将周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受到人民的拥戴,姜子牙就有意投奔,便跑到了周国领地内的渭水之滨垂钓,等待时机。当然,你一个在河边钓鱼的老头怎么会引人注意呢?姜子牙就想了一个办法。他将鱼钩弄直,不挂鱼饵,悬于河面三尺之上,坐在河边像模像样地钓起鱼来,一边坐着一边还不停地自言自语“愿者上钩,愿者上钩……”相传有个樵夫(小说中的武吉)见到了他,就提醒他这样是一辈子也钓不到鱼的,结果姜子牙说:“非鱼尔,在乎王侯”。之后太公钓鱼这件事就传到了姬昌耳朵里,于是姬昌先派个士兵去看看情况,结果受到了姜子牙的冷落。姬昌意识到这是个贤才,便改派个当官的去请,结果也受到了冷落。最后姬昌斋戒沐浴、亲自去请,二人不期而遇、一拍即合……

  以上只是一个版本,还有其他。

  话说某日姬昌要出猎(刚从羑里出来),按照习惯先算了一卦,结果是“飞龙在天”,姬昌大喜,对众人说所得为“霸王之辅”。之后,大队人马出猎至渭水北岸,遇到了姜子牙在河边钓鱼,直钩、无饵、钩距河面三尺,还不停说愿者上钩。姬昌感到此人奇特,便上去与之攀谈,结果发现姜子牙学识渊博,通晓时势,很有见地。于是姬昌便向他请教治国兴邦的方法,姜子牙就提出了三常学说,即“君以举贤为常,官以任贤为常,士以敬贤为常。”这话说到了姬昌的心坎上,使得姬昌兴奋异常,于是说道“我先君太公(指古公亶父)曾经说过:‘定有圣人来周,周会因此兴旺。’说的应该就是您吧。我们太公盼望您很久了。”于是姜子牙被称为“太公望”。之后二人同车而归,姜子牙被尊为太师。

  姜子牙到底是在姬昌入狱前遇到的姬昌还是在出狱后遇到的,很难考证,但按照科学年表推断,姜子牙投奔姬昌这一年应为公元前1056年,此时,姬昌五十六岁,姜子牙七十二岁。七十二岁应该去养老了,但姜子牙的事业却刚刚起步。

  周国从古公亶父开始兴起,季历时将疆域扩大,到姬昌时已经比较强盛。姜子牙在原有政策的基础上继续进行了改进。他实行农人助耕公田纳九分之一租税、八家各分私田百亩、大小官吏皆有分地并可由子孙承袭等制度,促进了生产的发展,经过一年的努力为周国灭商打下了牢固的经济基础。同时,姜子牙支持姬昌恭顺纣王的策略,以麻痹纣王;提出“天下非一人之天下,乃天下人之天下也”、“兼利天下”的观点,亦即仁政爱民的思想,以稳固周国政权。这些都为伐纣灭商做了充分的准备。

  纣王不仅荒淫残暴,还好大喜功,经常带兵去攻打东夷。但是东夷却不是软柿子,和殷商打打停停很多年,双方互有胜负。

  公元前1055年,纣王又带兵和东夷干仗去了。姜子牙瞅准这个时机,谋划出“剪商”战略,采取各个击破的战略,剪除殷商的羽翼。

  公元前1055年,周国败犬戎。

  公元前1054年,周国胜密须。

  公元前1053年,周国破耆国。

  公元前1052年,周国克邘国。

  公元前1051年,周国灭崇国。

  以上各战在姬昌之传中有提,这里不再赘述。

  至此,依附于殷商各国中实力较强劲的诸国被剪除,殷商王朝被空前孤立了起来,天下出现了“天下三分,其二归周”的局面,剪商大业告成。

  俗话说,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姜子牙注意到,殷商虽然破败,但还没有彻底瓦解,其还是有着强劲实力的,不能贸然攻打,需要等待时机。但此时,周原离朝歌显得远了,不利于调度和作战,为了更好地监视殷商的情况,姜子牙建议姬昌在今陕西长安县沣河西岸营建了丰邑,之后迁都于此。

  公元前1050年,一代圣主文王姬昌去世,临终前,他将次子姬发托付给姜尚,嘱咐姬发一定要完成自己未竟的事业。此时姜子牙78岁。

  文王去世,武王即位,姜子牙继续辅佐武王,被武王尊称为“(师)尚父”。之后两年内,周国没有大的动静,继续增强国力,拉拢诸侯,等待时机。

  纣王无道,朝局混乱,诸侯不满,叛商归周者越来越多。姜子牙见时机似有成熟,便建议武王举行“孟津观兵”,试探自己的号召力和诸军军事情况,试探伐商的可能性。此次行动有800诸侯不约而至,显示了武王的威信。当时诸侯均说“纣可伐矣”,姜子牙和武王考虑到时机尚未成熟,而且目的也达到了,便以“诸位不知天命”为由班师回朝了。(过程参见武王传)

  此次伐纣灭商之前的预演,在各诸侯国间影响强烈,从此,更多的诸侯加入到了武王的阵营。

  第二年年底,纣王杀比干,囚箕子,微子启出逃,太师、少师奔周。武王见状,与姜子牙商议。武王问道:“纣可伐否?”姜子牙答道:“天与不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宾殃。”意思是:机不可失,时不再来;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武王闻言,果断作出决定:举兵伐纣。于是遍告诸侯:“殷有重罪,不可以不毕伐!”召集他们前来会合。

  那时候,人们普遍迷信鬼神。在周国大军集合完毕时,依照传统,武王让太史算了一卦,结果大凶,群人疑惧,甚至有打算退兵者。武王不信鬼神,果断作出决定,迅速出兵,姜尚给予他极大的支持,并告诉大家,这个太史很业余,根本不懂什么吉凶,所谓大凶,实为大吉。大家于是才安心出征了。

  武王亲率大军渡过孟津与诸侯会和,作《太誓》,进行了第一次战前总动员,然后于公元前1046年二月甲子日(二月五日)黎明,来到牧野,作《牧誓》,进行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