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魂--华夏之刃》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龙魂--华夏之刃- 第4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上,少事长,是符合礼制之事。现在天子您立诸侯之继承人,而立其少子,是教给人民违犯礼制,如果鲁国遵从您的命令,诸侯也仿效而行,先王之命必然阻塞难行;如果鲁国不遵从您的命令,你必要诛伐鲁国,您就等于诛伐先王之命。那时候您诛伐是错误,不诛伐也是错误,请您慎重考虑吧。”宣王不听,还是立了戏为鲁太子,即为鲁懿公。仲山甫无可奈何,心知鲁国必生祸乱,便留心鲁国宫室情况。

  正如仲山甫所料,宣王二十一年,括的儿子伯御伙同其他鲁国人杀死了鲁懿公戏,自立为君。

  宣王三十二年,宣王伐鲁,杀死伯御,问鲁国公子中谁最适合做国君,仲山甫早年在鲁国活动,对鲁国了解较深,便对宣王说:“鲁懿公之弟称,庄重恭谨敬事神灵,敬重长者;处理事务执行法规时,必定咨询先王遗训和正确经验,不干犯先王遗训,不抵触正确经验。”宣王说:“好,这样就能训导治理其民众了。”于是在夷宫立称为鲁君,即为鲁孝公。

  宣王在开创了中兴局面后有点得意忘形,他不但干涉鲁国内政,还不修千亩,疏于朝政,穷兵黩武,终于招致民怨,引起诸侯不满。此后他连吃败仗,使国力渐衰。

  宣王三十九年,宣王御驾亲征猃狁别支姜戎,因为西北兵力不足,调用了江淮一带的军队,时称“南国之师”,结果大军在千亩遭遇惨败,南国之师全军覆没。

  丢掉了南国之师的宣王一心想着复仇,但感到兵力已是捉襟见肘,便决定到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料民,也就是查户口和粮草车马之数,以便征调出征,时任太宰的仲山甫力劝宣王不能去料民,但没有成功。

  固执的宣王终究还是去料民了,终于引发了社会动荡。当他料民回来后,听到了“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yǎn hú jī fú),几亡周国”的童谣。

  次日早晨,宣王叫大臣们解童谣含义,大宗召公说:“檿是山桑,可以造弓,箕是草名,可以造箭袋,国家恐有弓矢之变。”

  太宰仲山甫说“弓矢是国家用武的武器,大王今料民太原,想报犬戎之仇,如果战事连绵不休,可能有亡国之患。”

  太史伯阳父又答:“‘将’字指的不是现在,只要大王用心修政,自然逢凶化吉,弓矢不必焚烧。”

  宣王将信将疑,依然不悦,早朝也没个结果。

  之后,宣王不进行自我检讨,反而用武力去进行威慑,阻止人们造卖木桑弓和箕草袋,违令者直接斩首,一时使百姓惶恐,后来又冤杀了一贩卖箕草袋的村妇。

  此时,仲山甫已老,疾病缠身,终于不久后辞世。他没有看到那个昏庸的敢把诸侯当猴耍的周幽王,没有看到西周的灭亡。他是以太宰的身份逝世的,葬礼庄严而肃穆。比起他的好友尹吉甫,他是幸运的,因为尹吉甫的结局可以用“凄凉”两个字来形容。

  附:《诗经&;#8226;大雅&;#8226;烝民》

  天生烝民,有物有则。民之秉彝,好是懿德。天监有周,昭假于下。保兹天子,生仲山甫。

  仲山甫之德,柔嘉维则。令仪令色,小心翼翼。古训是式,威仪是力。天子是若,明命使赋。

  王命仲山甫:式是百辟。缵戎祖考,王躬是保。出纳王命,王之喉舌。赋政于外,四方爰发。

  肃肃王命,仲山甫将之。邦国若否,仲山甫明之。既明且哲,以保其身。夙夜匪解,以事一人。

  人亦有言:“柔则茹之,刚则吐之。”维仲山甫,柔亦不茹,刚亦不吐。不侮矜寡,不畏彊御。

  人亦有言:“德輶如毛,民鲜克举之。”我仪图之,维仲山甫举之,爱莫助之。衮职有阙,维仲山甫补之。

  仲山甫出祖,四牡业业,征夫捷捷,每怀靡及。四牡彭彭,八鸾锵锵。王命仲山甫,城彼东方。

  四牡骙骙,八鸾喈喈。仲山甫徂齐,式遄其归。吉甫作诵,穆如清风。仲山甫永怀,以慰其心。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二十四 阴阳论之父——伯阳父
史料中关于伯阳父的记载不多,但他却是一个伟大的人物,他的伟大之处在于:

  1、他是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提出“阴阳”范畴,并用以解释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人;

  2、他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解释地震现象的人物;

  3、他是天才的预言家,他的预言全部变成了事实。

  下面是伯阳父的简史,也是仅存的史料记载。

  伯阳父,又称史伯,太史伯,在周宣王和周幽王两朝任太史,这个职务是朝廷要职,负责起草文书、策命诸侯和官员、编写史书,主抓祭祀和占卜。

  宣王三十九年,周军于千亩之战惨败给姜戎,丧南国之师。宣王为复仇而要摸清家底,不顾仲山甫等重臣的劝阻,亲自前往太原料民,结果招致民怨。

  宣王料民回来后,听到“月将升,日将没;檿弧箕箙(yǎn hú jī fú),几亡周国”的童谣,闷闷不乐,第二天一早召开紧急会议,就此事咨询众大臣。

  召公虎说:“檿是山桑,可以造弓,箕是草名,可以造箭袋,据臣愚见,国家恐有弓矢之变。”

  仲山甫说:“弓矢是国家用武的兵器,大王今料民太原,想报犬戎之仇,如果战事连绵不休,可能有亡国之患。”

  宣王点头称是,又问:“此语传自红衣小儿,那红衣小儿是何人?”

  伯阳父便答:“凡街市无根之语,谓之谣言。上天儆戒人君,命荧惑星化为小儿,造作谣言,使群儿习之,谓之童谣。往小的方面说,指示个人的吉凶;往大的方面讲,是暗示国家的兴亡。荧惑火星,色泽为红。今日出此亡国之谣,是上天在警示大王啊。”

  宣王说:“本王现在赦免犬戎的罪过,在太原罢兵休战,将武库内所有的弓矢全部焚毁,再命令国内不许造卖,祸乱可不可以停息?”

  伯阳父答道:“臣夜观天象,这兆头已经形成,好像是在王宫之内,而不是关外的弓矢之事,必主后世有女人乱国之祸。而且,谣言说‘月将升,日将没’,日就是指人君,月属阴类,所谓日没月升,阴进阳衰,很明显指的是女人乱政。”这是中国历史首次提出阴阳更替盛衰学说。

  宣王又说:“姜后主六宫之政,很有贤德,宫内的女嫔都是她选择的,女祸从何而来?”

  伯阳父又答:“谣言说‘将升’、‘将没’,说的不是目前的事情,而且‘将’字暗含未必的意思。大王您如果勤修德政(王宜修德以攘之),自然可以逢凶化吉的。弓矢不必焚毁。”

  宣王依然将信将疑,很是不乐,罢朝回宫。

  可见,伯阳父主张人君修德政,认为人有仁德自然逢凶化吉。然而宣王虽然暂停了战事,却依然固执己见,“去和而取同”,不听大臣的意见,最终也没有将周室的元气恢复过来。后来,果然被伯阳父不幸言中,周室出了个褒姒,昏庸的周幽王只为博她一笑,上演了一出“烽火戏诸侯”的荒唐喜剧。

  宣王退朝回宫后,姜后和一个老宫人给他讲了“妖女”的故事(见宣王传),宣王大吃一惊,第二天连忙召伯阳父占卜,结果得爻辞:“哭又哭,笑又笑。羊被鬼吞,马逢犬逐。慎之慎之,檿弧箕箙。”什么意思呢?算卦大师伯阳父解释说:“以十二支推算,羊为未,马为午,哭笑的意思指的是悲喜之事。此事应发生于午未之年。据臣推算,妖气虽然出宫,但没有消除。”

  宣王不悦,命杜伯去捉妖,命左儒去焚毁弓矢,并下令不准百姓造卖。后来,就出现了冤杀村妇的事件。这时,宣王也没问伯阳父,以为童谣已经应验,心中坦然了。

  几年后,宣王做一梦,梦见一美女向他大笑三声又大哭三声,干扰斋禁,捆了七庙神主东走。宣王惊醒,急忙召唤解梦大师伯阳父解梦,伯阳父提醒宣王:“童谣之言,大王难道忘了吗?现在大王所梦到的正好与当年的爻辞相符。”

  宣王说:“那时诛杀的妇人难道不能解‘檿弧箕箙’之语?”

  伯阳父答:“天道玄远,候至方验,一村妇何关气数!”

  宣王沉默不语,突然想到了杜伯捉妖这么久一点消息都没有,于是责问杜伯,将其杀害,杜伯之友左儒说出“是则顺友,非则违君”的名言,求死不能,回家自刎。

  后来宣王大病初愈要出猎,让伯阳父卜个良辰吉日,但是伯阳父这次占卜大失水准,因为他占了个大凶之日,宣王打猎时遇到了杜伯和左儒的“鬼魂”,导致其病情恶化到无药可医的地步。这个鬼魂应该是宣王产生的幻觉,有人说是他人假扮的,不太可信。

  宣王自知不行之时将太子宫湦托付给召公和尹吉甫,二人稽首受命,出宫后碰到了伯阳父。

  召虎问伯阳父:“童谣之语,我曾说过有弓矢之变,现在大王亲眼看到了厉鬼拿着朱弓赤史射向自己,以致病重如此。其兆已经应验,大王必然不起。”

  天文学家伯阳父说:“吾夜观乾象,妖星隐伏于紫微星之垣,国家更有其他变故,大王自己不足以当之。”

  尹吉甫不信鬼神,说:“天定胜人,人也一定胜天。你们只会说天道而废除人事,把三公六卿放到了什么地方?”

  说完,不欢而散。

  周幽王二年(《国语》说是三年),岐山发生大地震,震级很大,波及范围很广,泾、渭、洛三条河流都受到了影响,即“三川皆震”。伯阳父身为史官(柱下史),记录了此事。他叹息说:“周就要灭亡了。天地间的阴阳之气,不应该没有秩序;如果打乱了秩序,那也是有人使它乱的(原句‘夫天地之气,不失其序;若过其序,民乱之也’)。

  阳气沉伏在下,不能出来,阴气压迫着它使它不能上升,所以就会有地震发生(原句‘阳伏而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