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医生的救赎》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蛩频脑夜矗贸孪几械缴砩侠潇摹!!∽詈玫膖xt下载网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二章(3)
陈晓兰想,他们可能就是我要等的人。她慢慢腾腾地向二楼走去。
  “怎么还没来啊,你不是说马上到么,我在下面已经转好几圈了……”陈晓兰对办公室的人说。
  “来了,来了,他们已经到了。”那位中年男子说。
  陈晓兰的直觉很准,那两个人就是她等的人。
  陈晓兰跟他们见面了,那年轻的坐在一边,不吱声。那位胖男人倒有几分热情。陈晓兰又把那些话说一遍。
  “不会有这种事的。我可以担保,这是不可能的。”胖男人说。
  看样子他好像是工程师抑或是专家,陈晓兰想跟他要张名片,想知道他的身份,一想自己没有名片交换,算了,不要了。
  “你到我们的生产车间看看就知道了,就不会有这种想法了。”他邀请她去他们的工厂。
  “我不是在追查你们的责任,也是不让你们赔钱。救人要紧,你只要告诉我伤骨愈膜里面放了什么药就行。”
  “没有什么,什么也没有。静电不会有问题的,我给你打个比方吧,我们穿的毛线衣跟金属磨擦,那就是几百伏。脱毛衣时,‘啪’电光一闪,那就上千伏了。伤骨愈膜面才有多少啊,仅仅300伏!300伏是什么概念,用梳子梳梳头就可以产生这么高的静电!”
  接着,他邀请她坐他们的车子去厂里看看。
  “病人还在抢救,我必然走了。”陈晓兰说着起身离去。
  临走前,胖男人把他们工厂的地址告诉了陈晓兰,欢迎她去。
  陈晓兰想见识一下伤骨愈膜的发明人――上海交大化学与化工学院教授M。陈晓兰一想起教授M就感到好笑,演艺圈儿时兴反串,你一位化学教授跟着赶什么时髦?专家专家,离开专业哪里还能成家呢?另外,上海交大是全国闻名的工科高校,拥有那么多的物理学专家,怎么能让一位化学教授发明这种假膏药,还拉出生命科技学院跟着丢人现眼!
  当陈晓兰赶到化学与化工学院时,他们似乎在搬迁,整幢楼冷冷清清的。在一间办公室里,她找到两位老师,一位是四十多岁的女士,另一位是五十七八的先生。当陈晓兰提起那位远不及伤骨愈膜有名的教授M时,这两个人说知道有这么一位教授。陈晓兰提及教授的杰作――伤骨愈膜时,话音没等落,那两位老师像是参加央视开心辞典的抢答题似的异口同声地说:“假的假的!”
  陈晓兰说病人还在抢救,想跟教授M请教一下,伤骨愈膜里到底有什么时,那位先生说:“假的!不用找那个教授了,假的,我也用过了。”
  陈晓兰和柴会群又暗访了厂家。上海有三家企业在生产伤骨愈膜,一家是上海海蒂电子科技有限公司,一家是上海交大南海化学有限公司,据说这家公司的老总是教授M的儿子;另一家是广泽公司。
  在去厂家之前,陈晓兰为撒谎事打好了草稿。要摸清情况就得想方设法调动厂家的兴致,要调动厂家的兴致,最好就是洽谈生意。柴会群既不懂医疗器械又不懂做生意,陈晓兰就让柴会群说是替亲友打探生意,这样哪怕说几句外行话,谈得不伦不类也不会穿帮。陈晓兰还不放心,柴会群是山东人,既不会说上海语,也听不懂上海话,两个上海人在一起商量把他卖了,他都听不出来。于是,每到一个厂家都是陈晓兰先去打前站,进里边看一看,摸清情况,再让他进去“洽谈”。
  在去广泽公司时,陈晓兰先带着照相机去观察一番。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二章(4)
“哎,这里不是房地产公司吗?你们是不是房地产公司啊?”陈晓兰一进门就傻乎乎地问道。
  “不是。”
  “这里以前是房地产公司。你们什么时候搬来的?”
  “2003年。”
  陈晓兰悄然撤出,柴会群就粉墨登场了。
  “我有位一位在外地医院工作,他在网上看到了你们的产品伤骨愈膜,对它很感兴趣,想要做一做,让我来了解一下这产品有没有钱好赚。”柴会群进去跟一位“大区经理”说。
  “大区经理”一听就来了情绪,不仅介绍产品,还介绍销售战略,告诉柴会群让医生“心动”的秘密武器。对此,柴会群早有耳闻,他们在网上的广告就是“本品综合了药品和医疗设备的优点,同类产品极少,无需招标,进医院方便,投入小,见效快,操作空间大,利润空前。”似乎觉得仅此还不足以让医生“心动”,于是又打出了:“一个让医生心的产品”、“医生兼职的绝佳产品”、“专为医生设计的品种”等等。
  “如果你的朋友真想做的话,我们可以按十元钱一盒的价格供货。”“大区经理”表示。
  从进价的10元到零售价的36元,26元――多么大的利润空间?足以让生意人铤而走险!可是,这还不够,“大区经理”告诉柴会群,伤骨愈膜的物价局核准的零售价是每盒49元。物价局给伤骨愈膜的核准价是2贴49元钱,医院怕卖不动,只好卖到4贴36元。每当提起这事,陈晓兰就来气:“这要问物价局是怎么给它核准的价格,36元4贴已经是虚高状态了,你怎么给它核准到2张49元钱的?一贴塑料薄膜就要元?”
  柴会群谈到给医生个人的回扣时,“大区经理”说可以给到10%!以每盒36元计的话,每盒可以拿到元的回扣!怪不得有的医生一下子给病人开40盒呢!他坐在哪儿哪里是开药啊,那不是在摇钱吗?提笔开个方,不到20秒净赚144元,就是财神爷也捞不到这等差事啊!
  2004年11月11日,柴会群的报道《“专为医生设计的药”是什么药?――“最隐秘”的医保黑洞》发表在《南方周末》头版的“本报独家调查”栏目,他在报道前边写下了:“一种类似膏药的‘伤骨愈膜’,通过经销商以高回扣手段打入上海一些医院,医院借医务人员之手,冒用其他收费项目,高价开给病人,从而造成医疗费特别是医保资金的大量流失。”
  柴会群那篇报道刊出以后,立刻引起了上海市医保局的重视,随即下文,对全市医院对此进行了彻查。
  那篇报道发表后,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凤凰卫视等媒体纷纷到上海采访陈晓兰。柴会群本来有三个月的试用期,这篇报道使他顺利地通过,跟他一起到《南方周末》的两位实习记者都没有留下来。
  2
  尽管陈晓兰和柴会群有过很多次成功的暗访,可是这次不同寻常。让陈晓兰伤脑筋的是他们要找的病人绝大多数都是从外地来的,一是刚做完宫腹腔镜手术,还没出院,住在上海协和医院;二是出院后就离开了上海,淹没于茫茫人海,无处寻觅。后者找不到,前者见不到,医院“警戒森严”,楼里门外到处都是手持对讲机的保安,就算混进去了也难以暗访。
  陈晓兰他们斟酌再三,最后选择了一种最笨方式――站在医院马路斜对面等待病人。他们不敢离医院太近,怕引起保安的怀疑。那几位保安可不是肯德鸡快餐店门外戳的那个大腹便便的美国老头儿――摆设。他们警觉得很,里里外外,左左右右都在他们的注视之中。陈晓兰他们还不能站在那儿不动,那样保安会发现他们有所企图,只好在那儿来回转悠着。

一个医生的救赎 第二章(5)
当有病人出来时,陈晓兰他们先用目光跟踪,然后装出若无其事的样子跟过去。离医院远了,门口的保安看不见了,他们再紧赶几步,跟病人搭话。陈晓兰怀抱着小尼克,行动迟缓,总是落在后边。刘丹和柴会群想把孩子接过去,小尼克认生,拒绝别人抱。
  刘丹,二十六七岁,脸圆圆的,眼睛大大的,一笑两酒窝,说起话来爽爽快快,按理说容易获得别人的信任。可是,民营医院经常把这样的女孩子派到竞争对手的门口去拉病人,所以刘丹很容易被病人视为医托。
  柴会群,三十来岁,身材高大,眉毛深重,有着一双忧郁的眼睛,背着个大皮包,一肩高一肩低的,有点儿像推销员,他跑过去跟病人一搭话,病人不仅没站下来,反而紧走几步,生怕被他粘上。总算有一位病人站住了,一听说柴会群说自己是记者不禁笑了:
  “知道知道,医院早就跟我说了,这门口经常有人冒充记者。”
  柴会群急忙掏出记者证,病人却摆摆手说:
  “不看了,不看了,现在什么没有假的?连身份证、警官证和博士学位证都有假的。”
  人家都把话说到这份上了,再说什么也就没用了。柴会群只好尴尬地转回来,对陈晓兰和刘丹摊一下手,自嘲地说:“不要他了,一会儿,我再抓一个。”
  看他那个神态好像病人遍地,随手拈来似的。
  陈晓兰他们三人,不四人,在那里苦守一个小时,毫无收获。
  陈晓兰对此特别理解。文革时,人与人之间的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欺诈,假鞋、假酒、假药和假医疗将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折腾得所剩无几。别说那些病人,就是有陌生人主动搭话,她也会赶快溜的。前些日子,她去北京向国家药监局反映情况,要回上海时没买到硬卧车票,只好到火车站去碰运气,看能否等到退票。陈晓兰在车站广场听广播说某某号窗口在卖去往上海的软卧车票,急忙跑去排队。这时,一位老头儿发现她要买去上海的车票就紧跟在后,想把一张软卧车票退给她。她怕是假票,不敢买。
  “你看我都这么大年纪了,怎么会骗你呢?”老头儿说。
  “骗子还分年纪大小?有的骗子比你年纪还大呢!”陈晓兰笑着说。
  说完,她见老头儿脸上的笑容消失了,有点儿后悔,动了恻隐之心,想把他的票买下。
  “你就买他那张票吧,他那么大年纪是不会骗你的。”旁边的人劝道。
  听旁边人这么一说,她又不敢买了。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