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系科
学校设30个学科型学院,建有研究生院、海外教育学院、成人教育学院和网络教育学院。学科覆盖了文、理、工、医、经、管、法、史、哲、农、教等11个门类,有15个国家重点学科,66个部省级重点学科,27个一级学科博、硕士学位授权点,192个博士点,306个硕士点,7个专业学位点,118个本科专业,21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6个国家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及课程教学基地,1个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基地。
四川大学是国家知识创新和科技创新的重要基地。拥有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工程中心及其他中心10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和中心60个,国家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4个,国家级临床研究基地4个,医疗技术精湛的附属医院4所。学校在文学、史学、数学、材料、能源、化工、轻纺、生物学、口腔医学、临床医学、基础医学等方面都有雄厚的科研实力,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学校是全国高校6家国家技术转移中心之一、全国10个知识产权保护试点大学之一,学校科技园是国家最早批准的15个国家大学科技园试点之一。
硬件设施
四川大学地处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有“天府之国”美称的成都市。学校设望江、华西校区和江安新校区,占地面积7050余亩,校舍建筑面积308万平方米。校园环境幽雅、花木繁茂、碧草如茵、景色宜人,是读书治学的理想园地。
四川大学图书馆藏书约539万余册,校博物馆是国内高校仅有的综合性博物馆,珍藏文物4万余件,动植物标本60万余件(份)。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齐全、设备先进。学校建有校园网、分析测试中心、现代教育技术中心、档案馆、国家外语考试、出国留学人员培训机构等,并主办了37种面向国内外发行的学术刊物,与42个国家和地区的130余所著名大学及科研机构建立了交流合作关系。
大家英才
四川大学是一所培育了无数国家栋梁和社会精英的世纪名校,朱德、郭沫若、巴金等都曾经在此求学,任鸿隽、张澜、吴玉章曾任校长,朱自清、童第周、周太玄、林则、刘承钊、冯友兰、朱光潜、李劼人、魏时珍、恽代英、王右木、江竹筠、柯召、张铨等曾在此工作和教学。首位华裔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宋永华也曾在此求学。2001年评选的古今100位“四川文化名人”的近代50人中,有36人为川大校友;两院院士中50人为川大校友。
功勋校长
(原四川大学及前身)
何维棣:1896年—1897年;
胡 峻:1902年—1909年;
骆成骧:1912年—1916年;
张 澜:1926年—1931年;
王兆荣:1932年—1935年;
任鸿隽:1935年—1937年;
张 颐:1937年—1938年;
程天放:1938年—1943年;
黄季陆:1943年—1949年;
彭迪先:1953年—1958年;
戴伯行:1958年—1962年;
(原华西医科大学)
毕 启:1913年—1930年;
刘承钊:1953年—1968年;
杨光华:1988年—1995年。
校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
。 最好的txt下载网
兰州大学(1)
综合评估
名气指数:★★★★☆
实力指数:★★★★☆
发展指数:★★★★☆
历史渊源
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
在美丽的黄河之滨,坐落着一座具有悠久历史文化的城市,它就是古称金城的甘肃省省会——兰州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交通要道和商埠重镇,兰州在中西经济文化交流中曾发挥过重要作用。而兰州大学就位于这座历史名城中。
清末,时任甘陕总督的湘军名将左宗棠在兰州萃英门设立甘肃贡院举办乡试。清宣统元年(1909年),甘肃贡院更名为甘肃法政学堂,这就是兰州大学的前身,它是西北地区最早的高等学府。1913年,在甘肃法政学堂改为甘肃公立法政专门学校。1928年,学校扩建为兰州中山大学。此后的一段时期在兰州大学的发展历史上可谓举足轻重,而这段时期的发展是与一个人密不可分的,他就是曾执掌兰大8年之久的邓春膏。
邓春膏(1900年—1976年),字泽民,甘肃省循化县(今属青海省)人。1917年,邓春膏考入北京大学,并在1919年参加了五四运动。1921年7月,邓春膏从北京大学毕业。由于深感家乡甘肃受经济落后的制约而无力兴办高等教育,而长此以往必然导致它更加贫穷落后,于是,抱着教育救国的愿望,邓春膏于次年考取了留美官费生,前往斯丹佛大学攻读硕士学位。之后,他又考入芝加哥大学,攻读教育哲学博士学位。1929年2月,邓春膏应甘肃省政府之请担任兰州中山大学教授兼教务长,7月又改任校长。1930年兰州中山大学改名为甘肃大学,1931年又改为省立甘肃学院,邓春膏一直担任校长、院长至1936年5月。这8年也是兰州大学从草创走向发展的8年。
邓春膏初掌兰州中山大学时,面对的是经费紧缺、师资匮乏,在这样的条件下要将学校建成学科齐全的综合性大学无异于白手起家。甘肃原本就是一个地瘠民贫的省份,自然灾害又多,所以经济落后、国库空虚。甘肃学院堪称是全国经费最少的一所高等学校。邓春膏立足实际,一方面多方催要经费,一方面开源节流,使甘肃学院在求生存中获得稳步发展。通过对经费、师资与学生出路情况的仔细分析,邓春膏多次调整系科设置,到1931年设文学系、法律系、教育系与国文、艺术两个专修科,后又增设文史系、政治经济系、银行会计系与医学(以后演变为兰州医学院,这也是甘肃自己培养医学人才的开始)、农学、人事管理等专修科。在邓春膏的苦心经营下,学校逐年增加了礼堂、教室、办公室、师生宿舍、实验室、解剖室等基础设施;还将衡鉴堂改建为图书馆,其规模之宏伟“冠兰州各校”,藏书也从接收法政专门学校时的4000多册增至1935年时的16000多册,价值14000多元;购置了价值9000多元的各种仪器、标本、模型;设立出版课(即校印刷厂),从上海购置铅印机1架,专门印刷讲义、书籍与校刊。这些设施为甘肃学院教学工作的正常运转奠定了基础。
为解决师资问题,邓春膏也是用心良苦:用优厚的待遇延聘甘肃籍大学毕业生与留学生。如聘请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哲学博士、天水人赵宗晋教法律哲学、英文,聘日本明治大学法学士、皋兰人杨清汉为教务长,聘日本早稻田大学文科毕业生、会宁人王维屏教日语,聘北平私立中国大学政治经济系毕业生、榆中人谢斌教社会学纲要等;聘请各机关的大学生与留学生做兼职教员,如聘请省高等法院院长冯致祥为法律系授课;聘请学有专长的地方人士任教,如聘镇原举人慕少堂为文史系教授,讲授经学概论和音韵学,聘榆中进士杨巨川为教授,讲诗学,聘永登举人周应沣讲国文诗词,聘兰州国画家曹蓉江教国画花卉,聘富有音乐才能的临洮孙培珍任艺术科音乐教师,聘武威李鼎超讲授文字学;选拔甘肃学院的优秀毕业生留校任教,如榆中的杨晓舟就是其中之一。在他的不懈努力下,甘肃学院的专职教员从1934年的18人很快升至1935年的39人,其中包括留学生11人,获博士学位的5人,基本解决了师资缺乏的问题,保证了教学质量。
邓春膏从有限的经费中拨出专款,先后创办了《兰州中山大学月刊》、《甘肃大学季刊》、《甘肃大学半月刊》、《甘肃学院季刊》等学术刊物,刊载了许多重要论著;邓春膏还特别重视甘肃学院的体育事业:他每年都派人购置篮球、足球、排球、网球及田径器械等,聘请兰州体坛名将段焯训练学院的篮球队,规定学生在每天下午的课外活动时间都要上操场锻炼,甘肃学院每年都会举办全院师生运动会,邓春膏本人也天天坚持打网球,以示倡导。
1936年,由于###对甘肃学院系科设置的不合理撤并,邓春膏愤而辞职。但是他对兰州大学的贡献却是永载史册的。
1946年,###委派辛树帜在甘肃学院的基础上筹建国立兰州大学,并担任该校第一任校长,此人对兰大的发展也是功不可没。辛树帜(1894年—1977年),湖南临澧人,生物学家、农史学家、教育家。1915年考入武昌高师(武汉大学前身)生物系,后赴欧洲,先后就读于英国伦敦大学、德国柏林大学。1927年回国后,担任广东中山大学教授兼生物系主任。1936年,他不顾西北条件的落后和创业的艰难,毅然辞去条件优厚的国立编译馆馆长职务,担任西北农林专科学校(后改为西北农学院)的第一任校长。从此,他就把主要精力贡献给了西北高等教育事业。辛树帜接任国立兰州大学后,在兰州大学设立兽医学校,下设解剖、生物化学、生理学、药理学、细菌学、病理学、寄生虫内科学、外科学(包括产科)、卫生学和畜牧学等11个专业,又在文学院内设立边疆语文系,包括蒙文、藏文、维文三个组。在他的支持下,学校大力延揽人才,从京沪等地延聘了大批专家学者,兰州大学一时学者云集,声誉日隆,成为当时西北地区有一定影响的高等学府和传播进步思想、发展文化教育的基地,许多省份的学子纷纷慕名报考。辛树帜还大量购置图书仪器设备,搜集到了十余万册古今图书,其中尤以文史类书刊最为丰富,被著名史学家顾颉刚赞誉为“卓然为西北巨藏矣”。兰州解放前夕,辛树帜不顾国民党反动派的威胁利诱,毅然留校和全体师生一起开展护校斗争。
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兰州大学(2)
解放后的发展
新中国的诞生为兰州大学带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20世纪50年代初,中央政府做出了开发大西北的决定,随即把兰州大学确定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