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爸爸妈妈家庭教育心理学- 第2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来,最后,妈妈怕孩子饿坏了,便不得不向孩子“投降”。如此,小茹养成了饭前不洗手的坏习惯。
  在一般情况下,强制的办法是不可能成为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动力的。家长帮助孩子改正坏毛病,就如同医生给病人治病,稍微有一些医学常识的人都知道,针灸时,医生如果没有摸准穴位就随便给人扎针,不仅不能得到好的治疗效果,反而会给病人带来更大的痛苦。
  在改掉孩子坏习惯的过程中,“突破口”就如同针灸中的“穴位”,“突破口”没有找对,孩子不仅不会改掉坏习惯,而且还有可能对家长的教育方式产生反感,进而产生逆反心理;“突破口”找对了,孩子就会在习惯培养的道路上前进一大步。
  所以,在孩子坏习惯“屡教不改”的情况下,家长就应该试着去寻找其他“突破口”,寻找孩子改掉坏习惯的内部动力。
  一般来讲,家长从孩子的兴趣、爱好出发去寻找他们的突破口,很容易深入到孩子的内心,激发起孩子改掉坏习惯的欲望。
  例如,小茹妈妈后来是这样做的:
  后来,小茹妈妈想了个好办法。她知道孩子喜欢听科幻故事,便找了一些与卫生知识有关的科幻故事讲给她听。看着孩子睁大眼睛惊奇的样子,她故意引导孩子:“你愿意让成千上万个细菌进入你的肚子里吗?”
  “当然不愿意了,可是,那些细菌在哪里呢,我怎么看不到它们呢?”小茹睁大眼睛看着自己的双手。
  “傻孩子,细菌是看不到的,只有在科学家的显微镜下才可以看到。”
  了解这些知识后,每次吃饭前,小茹都会乖乖地去洗手,偶尔发现爸爸不洗手就吃饭时,小茹还会一本正经地“教育”爸爸:“爸爸,你想把成千上万的细菌吃到肚子里吗?”
  很多时候,孩子之所以不愿意改掉坏习惯,并不是他们没有意识到那些坏习惯的害处,往往是家长们的教育方式没有深入他们的内心,或者说家长们的教育方式他们不喜欢。这时,家长无论怎样努力,孩子还是不肯改正坏习惯。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家长可以把孩子的缺点与孩子的兴趣联系起来,就像上述事例中的妈妈一样,通过讲科幻故事的方法找到突破口,让孩子意识到不讲卫生的后果。这样,孩子就很容易接受家长的教育方式,从而愿意主动去改掉自己的坏毛病了。
  当然,家长在找到孩子坏习惯改正的突破口之后,对孩子进行引导时,教育意图不要太明显。如果家长告诉孩子:“我给你讲这个故事,就是为了改掉你的坏习惯。”这种教育方式不仅会使孩子感觉到枯燥无味,还会引发孩子的警觉和敌意。所以,“润物细无声”,家长在潜移默化中使孩子改掉坏习惯,这才是教育的最高境界。 。。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4)
方法三:家校在同一方向上用力——避免“5+2=0”负效应
  有这样一个寓言故事:
  一天,梭子鱼、虾和天鹅要把一辆小车从大路上拖下来,它们都使出了全力拉这辆车,到最后,他们都累得不行了,车子还是在原来的地方没有动。
  难道是这辆车太重了,重得都超过了这三个家伙共同的力气?
  并不是这样的,车子之所以原地没有动,是因为这三个家伙没有朝一个方向用力:天鹅把车向天空方向拉,梭子鱼把车向池塘方向拉,而虾又朝着与池塘相反的方向拉。三个方向的合力互相抵消,所以,车子才会原地不动。
  由这个寓言,我们可以得出,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如果家庭与学校对孩子的教育不在同一个方向上,那孩子就会像上面寓言中的那辆小车一样,不会向前发展,只会原地不动。
  很多家长也许对这样的教育场面并不陌生:
  上班时间快到了,为了节省时间,家长拉着孩子从小区的草坪上穿过,这时,孩子挣脱家长的手说:“老师说了,不能践踏草坪。”
  家长连忙解释:“宝贝,来不及了,妈妈上班快迟到了。”
  可孩子还是不肯踏入草坪,这时,家长抱起孩子,边走边说:“宝贝,老师说得太绝对了,在紧急情况下,偶尔践踏一两次草坪是没有关系的。”
  看,在这种情况下,孩子就不知道应该听谁的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就出现了矛盾。当然,如果孩子以后也遇到某些“紧急情况”,他肯定也会像家长那样,理所应当地践踏草坪。当孩子有过几次成功的经验后,也许就会把老师“不能践踏草坪”的劝告扔到脑后。这将很不利于孩子良好习惯的培养。
  其实,孩子从一开始不肯践踏草坪,到最后理所应当地践踏草坪,这个过程就是人们常说的“5+2=0”负效应。所谓“5+2=0”负效应,是指孩子在学校接受了5天的教育,在周末与家长接触两天的过程中,也许就是家长的几句话、几个动作、几种行为,就像上面事例中家长的做法一样,就把孩子在学校里接受的教育全部抵消了。
  所以,为了孩子的成长,家长一定要配合幼儿园和学校的教育,争取让那些“特殊情况”不再出现,不给孩子提供滋生坏习惯的机会。
  当然,为了与学校的教育达成协调一致的目标,家长要与孩子的老师保持沟通。例如,了解孩子在学校的一些表现;请老师一起协助,帮孩子改掉坏习惯;请老师时常鼓励孩子养成好习惯,等等。这样,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密切配合,才能有效避免“5+2=0”负效应,从而使教育达到最佳的效果。
  方法四:让孩子体验自然惩罚——自然后果法
  孩子的坏习惯为什么会一直改不掉?心理学家们认为,在大多数情况下,是因为家长的过多参与。例如,很多家长就曾这样向我抱怨:“我家那孩子太懒了,早上不叫他三五次,他是不会起床的。”
  每当听到这样的抱怨,我都会告诉家长们:“有你这种乐此不疲的参与,孩子永远也不会主动起床。”
  此话怎讲?
  其实,每个人身体上和思想上都会有很强的惰性因素,家长的过多参与,往往会把孩子的惰性因素更多地激发出来。例如,家长每天充当孩子的“闹钟”,孩子就会产生这样的思想:“反正有爸爸妈妈叫我起床呢,再多睡一会儿吧!”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孩子赖床的坏习惯是永远也不会改掉的。所以,家长最好少参与到孩子的事情中去。 。 想看书来

习惯与性格培养中的心理学(5)
这时,肯定有家长要问:“不叫孩子起床,那他们还不得天天迟到呀?”
  事实上,迟到对于孩子来说未必是坏事,这样孩子就有机会承受自然后果的教育了。
  在教育孩子方面,法国著名的思想法卢梭提出了一种有效教育孩子的方法,叫做自然后果法。即对于孩子的过失,不去责备和惩罚,而利用过失的自然后果,使孩子自然受到惩罚。这种惩罚不同于平时家长对孩子的惩罚,它使孩子产生了这样一种思想:早晨再赖床就会迟到,以后不能再赖床了。因此,这种惩罚并不是针对孩子犯了错误而惩罚,而是为了使他们日后不去犯同样的错误。
  一个孩子也有早上赖床的习惯,他的妈妈是这样帮他改掉这个坏习惯的:
  新学期要开学了,妈妈送给小鹏一只漂亮的小闹钟,并对他说:“以后这个小闹钟要代替妈妈叫你起床了,它可不像妈妈那样叫你好几遍呀。听到它响之后,你一定要按时起床,否则会迟到的。”
  拿着小闹钟,小鹏迫不及待地定上了铃。但遗憾的是,开学的第一天,他就迟到了,原因是闹钟响过之后,他又迷迷糊糊地睡着了。
  结果可想而知,因为迟到,他受到了老师的批评。晚上放学回到家后,他特意把小闹钟的铃声调到最大,并认真地对妈妈说:“开学第一天就挨批评了,我以后再也不敢迟到了!”
  孩子早上赖床,家长要舍得让孩子接受自然后果的惩罚——迟到。大多数孩子的坏习惯之所以改不掉,往往是由于家长的“不敢放手”而造成的。例如,家长们会很担心地说:“孩子经常迟到会影响学习成绩的”,“经常迟到会使孩子丧失学习的信心”……其实,每一个孩子都很聪明,当他们多次因为迟到而受到惩罚时,他们肯定会主动调整自己的作息习惯,从而改掉赖床的坏习惯。
  当然,利用这种自然后果法使孩子改掉坏习惯,必要的时候,家长要与老师保持良好的沟通。例如,家长把自己改掉孩子坏习惯的计划告诉老师,当孩子迟到后,请求老师配合自己,如在批评孩子迟到的同时,再给孩子一些鼓励。这样,家长们的那些担心很快就会消除,同时,孩子的坏习惯也很快就会改掉。
  除了改掉孩子赖床的坏习惯之外,利用自然后果法,家长们还可以改掉孩子的很多坏习惯,例如:
  ◇孩子因为贪玩而错过了晚饭时间,家长不要为孩子另起炉灶,而是让他们尝尝饥饿的滋味吧!
  ◇孩子总是忘记带家里的钥匙,那就让他们在门外等候,直到你方便再为他们开门为止吧!
  ◇孩子总是粗心做错作业,那就让他们接受老师的惩罚吧!
  ……
  二 塑造好性格:最科学的三原则
  20世纪初期,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想知道从小智力出众的孩子,长大后是否都能成才。于是他率领一班助手在25万小学生中挑选了智力最高的1528个孩子,他们都是百里挑一的聪明孩子。
  心理学家们对这些孩子进行了跟踪调查,50年之后,调查人员发现,这些孩子之中有的是企业家,有的是学者、设计师,有的成了国会议员……但也有不少的人一事无成,他们穷困潦倒,有的成了罪犯,有的成了流浪汉……
  为什么同是聪明的孩子却有如此反差巨大的结果呢?
  心理学家经过分析他们的档案材料发现:问题多数出在性格品质上。那些失败者往往从小便具有较明显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