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批判》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美国批判- 第5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推动了中苏之间的冲突。迄今为止,苏联人民和全世界共产主义者都认为斯大林是一位绝对可靠的伟大领袖。由于事先没有预见,中国领导人对这个报告感到震惊。他们认为,赫鲁晓夫当时似乎要抛弃斯大林的遗产,转而执行新的路线。在外交政策方面,赫鲁晓夫接受了关于通向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的可能性,并提倡与西方国家和平共处。对赫鲁晓夫来说,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在核武器时代避免战争。因此,苏联“愿意减少反帝国主义的斗争,以努力与美国达成一致”。②
  对于赫鲁晓夫在苏共二十大上所作的特别报告,中国领导人反应平淡。一方面,他们祝贺莫斯科否定了对斯大林的极端个人崇拜;另一方面,他们也反对赫鲁晓夫关于通向社会主义的不同道路的论断。在毛泽东看来,赫鲁晓夫抛弃了革命的*主义,代之以修正主义。①3月19日,毛泽东召开会议,讨论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和中苏关系问题。会上的发言者列举了斯大林对华的错误政策,认为苏联共产党应该承担一定的责任。②
  几天以后,毛泽东又召开了一次高层会议。此次会议对苏联的批评更加强烈。与会者指出了苏联错误的农业和工业政策。中国外交官谴责了苏联对亚非人民的沙文主义和傲慢态度。毛泽东提出了他与斯大林的问题,并认为赫鲁晓夫对斯大林政策的批评也不完全是一件坏事。毛泽东说,每个国家都不能盲目跟从苏联的发展模式,而应该根据本国的实际情况来制定政策。①
  苏共二十大将斯大林的错误公之于众,随后匈牙利革命爆发。这些事件促使毛泽东去努力寻找一条与苏联不同的发展途径。“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就是毛泽东同时发展农业、轻工业和重工业的尝试。赫鲁晓夫公开向美国参议员胡伯特?汉弗莱表达了对中国国内经济政策变化的批评,从而引起了中国的不满。因此,1955年夏,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对一位美国编辑表示,中苏两国在意识形态上的裂痕正在加深,并且美国在这场论战中将会站在苏联领导人一边。②
  为了离间中苏两国,牢记上述言论的艾森豪威尔总统向赫鲁晓夫发出邀请,拟于1959年9月26~27日在戴维营召开一次历史性会议。为了取悦美国人,苏共中央委员会通知中国,苏联将停止与中国的核合作。在苏联领导人到达之前,艾森豪威尔总统的顾问亨利?*告诉这位总统,赫鲁晓夫“非常希望讨论中国问题,因为他担心中国人”。①

中苏争端(3)
赫鲁晓夫在戴维营会议上有意避而不谈中国,但在会议结束之时,却主动提出了中国问题。赫鲁晓夫向艾森豪威尔保证,关于被监禁在中国的美国人的问题,他将与中国领导人进行会谈。在戴维营会议结束两天后,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10周年,赫鲁晓夫及其随行人员于1959年9月30日抵达北京。在庆祝宴会上,赫鲁晓夫发表了言辞激烈的演讲,抨击中国的台湾政策。他指责“中国就像公鸡渴望斗架一样,十分希望战争”。赫鲁晓夫还将中苏关系的恶化完全归咎于中国。最令中国领导人恼怒的是,针对台湾问题,赫鲁晓夫提出了*的解决办法。在接下来的会晤中,中国领导人逐一反驳了赫鲁晓夫的观点。赫鲁晓夫十分恼火,在气愤中离开了中国。①②
  20世纪60年代,中苏两国的分歧不断扩大。美国政府对这一点看得非常清楚。中国坚持认为,赫鲁晓夫对美国采取的“缓和”战略将会危害中国的国家利益和全世界的革命运动。在6月布加勒斯特罗马尼亚共产党代表大会上,中苏之间的争论达到了顶峰。当中国挑战苏联作为整个社会主义阵营的领导地位时,赫鲁晓夫借机谴责中国的观点是“武断而具有煽动性的”。④
  在报复中国的过程中,赫鲁晓夫下令终止同中国的一切协议。苏联专家和技术人员将全部工厂蓝图带回国内,留下了仅仅完成一半的工业项目。然而,中国领导人拒绝做出让步,甚至在赫鲁晓夫下台以后,所谓的“中苏争端”和中苏关系的恶化状态还在持续。①
  在经过长期的战争后,中国的确从苏联的经济援助中获益匪浅。但是,中国“也发现了苏联的吝啬与自私。莫斯科要求北京补偿它在朝鲜战争中提供的援助;相反,北京给北朝鲜的援助却是无偿的。许多直接接触苏联人的中国人都记得他们的傲慢态度”。①赫鲁晓夫是苏联沙文主义和种族主义的典型代表,十分轻视中国人。赫鲁晓夫在他的*中“鄙视中国和亚洲的发展道路,并怀疑他狡猾的中国同志们”。①
  在西方,“中苏争端”被视为赫鲁晓夫的反斯大林主义和斯大林主义之间的斗争,而毛泽东则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铁杆的斯大林主义派的代表。然而,英国研究中国问题的著名专家杰克?格雷认为,毛泽东是斯大林的反对者。格雷研究中国问题的时间比其他任何英国学者都长。在格雷看来,毛泽东认为斯大林的农业政策是一个使农民日益贫困的制度,是“竭泽而渔”。②
  斯大林时期不可能发生大规模的群众运动,因为斯大林声称社会主义社会禁止发生冲突。而毛泽东是群众运动的主导者,“一直坚信唯有斗争才能创造进步”。在毛泽东看来,斯大林一味强调国家利益,忽视了集体和个人的利益,而苏联建立的军工联合体就是证明。此外,斯大林还“不懂得如何使短期利益为长期利益服务”。②
  “中苏争端”始于赫鲁晓夫对斯大林主义的批判,随后其强度与范围逐渐增加,最终卷入了中苏两党和两国之间的关系。与此同时,大跃进、1958年第二次台海危机、古巴导弹危机和中印领土争端相继发生。“中苏争端”还涉及到许多问题,例如苏联对美国的“缓和”政策,要求在中国领土上为苏联建立通信和潜艇基地,核武器时代的和平共处,在西伯利亚和中亚的边界争端等。
  美国和苏联签署的《禁止核试验条约》导致中国公开断绝了同苏联的关系。“中国经过了七年艰苦的时期。七年来,他们不断提议、谈判、妥协,甚至私下进行隐秘的争吵。这才是问题所在。在这些年里,赫鲁晓夫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进行过苛刻的指责,取消了核援助并突然撤回苏联专家。”①“中苏争端”没有随着赫鲁晓夫的下台而结束;相反,它进一步升级为一场热战,几乎变成了一场核对抗。赫鲁晓夫的继任者勃烈日涅夫曾经企图用核武器轰炸中国。②③
  据美国中央情报局称,“中苏分裂在很大程度上是我们的功劳”。②事实上,可以肯定地说,美国的决策者“自20世纪40年代以来一直在采取相关政策,以实现其不断扩大中苏分歧的目的。此外,美国还试图利用中苏之间出现的分歧”。②
  不幸的是,“中苏争端”的悲剧性后果之一是林登?约翰逊总统决定参加越南战争。因为“对于美国领导人来说,越南战争似乎是一种测试,可以判定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究竟是莫斯科较为温和的‘孟什维克主义’还是北京的‘布尔什维克主义’会取得胜利”。②
  

赎罪日战争与石油恐慌(1)
赎罪日是犹太历中最重要的日子,因为犹太人在这一天将完全脱离尘俗世界进行全心全意的沉思、忏悔和祈祷。埃及和叙利亚的领导人共同密谋在1973年10月6日即赎罪日当天对以色列发动一场突袭。
  在之前两次出席战争动员大会的时候,埃及总统萨达特都设下了骗局,因而引起了以色列相当大的反应。以色列参谋长公开批评这样一些无济于事的动员。更糟糕的是,华盛顿和特拉维夫对可靠的情报敷衍了事,从而使以色列在袭击的初期全无准备。这使埃及和叙利亚获得了最初的胜利,取得了在与以色列的对抗中的第一次胜利。①
  对于自己在这场战争中所需要的弹药量,以色列人也作出了错误的估算。不过,在激战两天之后,以色列人断定,自己有可能被拥有大量苏联装备的*军队打败。以色列总理梅厄夫人告诉美国总统尼克松,如果美国不马上施以援手,以色列将会灭亡。与此同时,苏联加紧补充叙利亚和埃及的装备,直接挑战尼克松关于一种苏联装备的军队决不会打败美国军队的声称。然而,这使尼克松政府陷入了进退两难的境地,因为它在这场冲突中想避免出现在以色列一边。①
  此外,在给尼克松总统的私人信件中,四大石油公司的主席警告说,如果美国增加对以色列的军事援助,*人有可能进行报复,并且有可能出现石油危机。支持以色列将会对美国在中东的地位造成严重的后果。他们说:“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整个地位将会遭到严重的破坏,因为日本人、欧洲人或许还有俄罗斯人将会把美国人排挤出中东地区。这既会损害我们的经济,也会损害我们的安全。”①
  中东的局势对以色列来说非常严峻和危险,因为它的军需品即将消耗殆尽。尼克松政府决定由美国空军向以色列提供紧急供应。为了维护在以色列—*冲突中的中立性,美国政府下令所有军需品都必须在夜色的掩护下运抵以色列。但是,侧风和其他的气候条件拖延了美国C…5A运输机的起飞时间,导致它们在光天化日之下着陆在以色列。结果,美国暴露了它在中东的真正立场,从而被*人视为以色列的坚定盟友和主要支持者。①
  10月10日,海湾的产油国在科威特城举行了会议,并且宣布它们将把石油价格提高70%,即增至美元每桶。在石油定价史上,产油国首次完全掌握了控制权,并且在未与主要石油公司协商的情况下行使了它们的权力。①
  两天后,为了报复美国对以色列的军事和金融援助,*国家石油部长们宣布,每个月减产5%,直到他们的目标实现,并且“美国的石油供应量将会遭到最大幅度的削减”。他们的目标是:“每个当事国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