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历史的中国- 第1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鲇胫鞘匣鞠嗤不嵯嗉堂鹜觥W詈竽芡骋唤牡笔粽怨蛭怨锬洞螅置馊チ诵矶嘧馑埃焓麓蛹螅奈涫拷仙伲裥墓楦接谡裕渚欢ɡ眩钪毡囟芡骋唤!蓖ü庖欢味曰拔颐欠⑾郑镂湓谄涠曰爸性擞玫氖谴看獾木醚в虢准斗治龅乃枷攵堑ゴ康谋矣镅浴?梢运翟缭诹角Ф嗄昵爸泄墓湃嗣潜隳芟嗟辨凳斓卦擞玫贝瞬啪弑傅南冉枷胛淦鞑荒懿凰凳且恢掷返钠婕!?上У氖钦庖欢味曰叭闯て诼衩挥诜啬怪校裨蚪銎菊庖欢味曰氨阕阋远灾泄睦贩⑸稚羁痰挠跋欤颐堑睦匪嘉峁┮恢指娓羁谈窭乃枷胛淦鳌

  当然孙武对这段历史的预测并不全然正确。按照孙武的预测将是由赵国灭亡韩国和魏国从而在晋国范围内完成一次再统一的过程。但历史的结局却是晋国再没有能实现一次所谓的统一,而最终却是由秦国完成了包括晋国范围在内的全国性的统一。我个人认为这种发生在晋国范围内的再统一过程其实是不可能的,因为奴隶制度只适应于一种松懈的统治形式。应该说晋国所以一分为三是阶级斗争与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但主要是阶级内部斗争的结果,否则就不是三家争晋而演变成奴隶起义了。矛盾重重的奴隶制度业已将晋国一分为三,那么这种矛盾重重的奴隶制度也是不可能将分裂的三家再合而为一的。以上分析可以参考我的其他著作诸如:《少康中兴的历史根源》等等。当然我的分析仅仅只是缘于已经发生的历史事实,而并不是在否定孙武的伟大天赋。相反,因为这一段久违的历史的重见天日,使得我对中国历史上的这些伟大人物由衷地滋生出更多的敬意。可以说孙武的这一论断运用于改革可以使其成为一个天才的改革家;运用于政治和经济及其他方面亦足可以使其成为一个卓越的政治家。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其思维领域往往并不拘泥于军事,而是能从政治的、经济的当然也包括军事的诸多方面全面而深刻地分析问题,具有着十分罕见的多方位的才能。从中可以看出中国历史深处蕴含着多么丰富的民族智慧之源,我常常为这种民族智慧所惊叹,所折服。

  略早于诸葛亮出现于东汉末年历史舞台的也有一位杰出的谋士郭嘉,当时人称之鬼才。从他非凡的深远谋略来看其人确实有神鬼莫测之才。最能体现出他远见卓识的是在曹操统一北方的过程中,他多次神机妙算使曹操出奇制胜,屡建奇功。当时,各诸侯割据一隅,都有鲸吞四海之志,而曹操在众多诸侯之中远非实力最强的。在这种纷繁复杂的情况下,何为首要敌人,何为次要敌人,哪些敌手可缓图,哪些敌手需急克,如何避免腹背受敌,如何以少胜多,如何选择出击最佳时机,总之危机四伏,牵一发而动全身。只有对对手进行准确判断科学预言,料在敌先才能克敌致胜,立于不败之地。而郭嘉正是应运这一时代而诞生的鬼才,也许只有神鬼莫测之“鬼才”称谓才是对他的最高赞誉。

  197年曹操讨张绣新败,袁绍写信羞辱曹操。曹操就北方之势问计于荀彧、郭嘉。初出茅庐的郭嘉详细地分析了曹操与袁绍的实势对比,提出了著名的十胜十败说。郭嘉的分析流畅缜密,很具说服力,有一整套完整的理论系统作为依据,不但重新振作了曹军将士的斗志,更帮助曹操拟定了远期和近期的作战目标,从而正式将被纳入了曹操军事智囊的核心。

  曹操统一北方的最大障碍便是当时实力雄厚的袁绍集团。除此之外,吕布、齐备、孙策、关中集团各路诸侯均为劲敌。为避免四面被围攻。曹操采用郭嘉和荀彧之策,上表封有智谋且与关中集团友善的钟繇为侍中守司隶校尉,持节督关中诸军,有效地扼制住了关中集团。又采用郭嘉之策,先后打击了吕布及刘备,免去了后顾之忧。

  公元198年吕布击败刘备和曹操的援军收纳了泰山贼部若干,势力壮大,虎踞徐州。曹操分兵东线,对吕布形成攻势。吕布在前期遇挫后固守,战役持续了大半年,曹操见士兵疲惫准备放弃。郭嘉和荀攸却看出胜机。郭嘉以项羽为例劝谏曹操,提出有勇无谋者若之气衰力竭时将不久于败亡的观点,劝曹操急攻。曹操从谏,果然一鼓作气擒杀吕布。

  公元200年,正当曹操大军与袁绍在官渡相持不下之时,车骑将军董承等企图刺杀曹操的计划泄露,董承、王子服、种辑皆被屠灭三族,参与密谋的刘备侥幸逃脱,且势力越来越大。曹操欲亲自征讨刘备,部将们担心袁绍从背后攻击,都进言说:“与公争天下者,袁绍也,今绍方来而弃之东,绍乘人后,若何?”独郭嘉力排众议、果敢笃定地说:“袁绍性格迟缓多疑,就算要偷袭也不会很迅速。但刘备的势力刚刚聚集不久,众心未附。如果实行闪电战,必然得胜。”。曹操遂亲率大军东征刘备。果然冀州别驾田丰劝说袁绍,乘机袭击曹操后方,袁绍却以幼子重病为由不肯出兵。使得曹操能了无牵挂地大破刘备,获其妻子,擒关羽,进而又击破了和刘备联合的东海贼寇。曹操之迅速击溃刘备,避免了在官渡之战中两面作战的局面。

  最让人不可思议的是他对孙策之死的准确预言。时江东小霸王刚刚成就江东霸业,因曹操和袁绍在官渡对峙,遂有谋图中原之心。曹军得知这个消息都很畏惧,只有郭嘉料事如神地说道:“孙策刚刚吞并江东,所杀的都是深得人心而有死士归附的英雄豪杰。孙策为人轻率疏于防备,虽然有百万之众,却形同孤家寡人。必定会遭刺客伏杀,死于匹夫之手。”果不其然,孙策是年死于许贡家客的刺杀,北进计划胎死腹中。

  如此准确之预言,实在令人瞠目结舌,叹为观止。与之相仿佛的是公元234年,诸葛亮率大军最后一次出斜谷北伐中原。当是时司马懿已料定诸葛亮之死期将至,却还是演绎出“死诸葛吓走活仲达”的故事。虽说司马懿也可谓一代英杰,但是和郭嘉相比而言可能要稍逊*了。郭嘉以弱势而力克强敌,司马懿居于强势却只能采取守势,自不可同日而语。

  嗣后在彻底打败袁绍残余势力过程中,郭嘉又屡出奇计,或缓征以静观其内部发生变故;或急起直追,以图完胜敌军,运筹帷幄,谋无不中。可惜的是就在这次远征乌桓出奇兵制胜的过程中,因为水土不服,气候恶劣,日夜急行军操劳过度,郭嘉患疾病逝,一代奇才遽尔星陨。实在令人扼腕叹息不已。需要说明的是这位能算计到孙策之死的谋士,也准确地预言了自己的死亡。曹操曾痛悔莫及地追忆道:“又人多畏病,南方有疫,(郭嘉)常言‘吾往南方,则不生还’。然与共论计,云当先定荆。此为不但见计之忠厚,必欲立功分,弃命定。事人心乃尔,何得使人忘之!”

  207年是个特殊的年份,两位重量级谋臣郭嘉和诸葛亮擦肩而过,在郭嘉撒手离去的同时,诸葛亮正式出山辅佐刘备。就在曹操出现人才的断档时期,诸葛亮迅速地脱颖而出,揭开了其叱咤风云一生的序幕。现代多有人设想,假如郭嘉不过早撒手尘寰,等待诸葛亮的会是怎样的一种命运和结局呢。历史虽然不容假设,但若果真如此,恐怕诸葛亮的一生将会改写。因为决定两人命运的将是曹操与刘备的实力对比,而不是智慧的一较高下。这将远不同于司马懿面对诸葛亮似的始终不敢作正面交锋。诚如曹操在兵败赤壁所引发的浩叹曰:“若奉孝在,不使孤败至此!哀哉奉孝!痛哉奉孝!惜哉奉孝!”看来即使是当时之曹操也在幻想着这种历史性的假设。

  二、过于迷信自己,以卵击石

  诸葛亮尝自比管仲、乐毅。在某些方面,诸葛亮或有过之而无不及,但在审时度势或者说对形势的宏观把握等诸方面却难与之相较。

  管仲在军事方面的卓越才能体现在他统帅大军深入不毛,打败了势力强大的山戎部落,这似乎与诸葛亮七擒孟获相仿佛,难说高下。当时之山戎为诸戎部落的一个分支,中原各国无不闻风丧胆,望而却步。因闻齐桓公欲称霸中国,于是率兵绕道至燕国展开强大的攻势。燕庄公无法单独抵御向齐国告急。齐桓公和管仲于是亲率大军开始了这次跨界远征。

  这次远征可谓艰苦卓绝,险象环生。曾经迷路于浩如烟海的旱海,但凭几匹老马开道才走出绝境,这便是老马识途这一成语的来历;也曾经历缺水之苦,只是在蚂蚁聚身的半山腰才找到水源;采用过火攻、远程奔袭、水攻等诸多战术及类似四面楚歌之攻心战术,历经千辛万苦才夺取这次战争的胜利。让人拍岸叫绝的则是管仲在打败山戎后却尽将所得土地悉数相让于燕国,使燕国一跃而成为一个大国之列。燕庄公在相送齐国君臣时为表诚意不觉送至齐国土地上。齐桓公说:“自古诸侯相送不出境外。寡人不可无礼于燕君。”因此缘故,连这片原属于齐国的土地也一并割让给燕国。这些土地或为齐国军队从山戎手中夺取的领土,或为齐国固有疆土,都并非燕国所有,据之为己有燕国人自无话可说,何以拱手相让于人呢?我想后世之人多有不明白者,但是春秋时期的各霸主却是心领神会而争相效仿的。何也?

  我个人认为春秋时期是这样一个特殊的时期,它是我国的奴隶制时期持续时间最长的一个乱世时期,各诸侯国之间均势均力敌,谁都无法吞并谁,对土地的盲目争夺有时会适得其反,引发更多的内乱和矛盾,所以一些有远见的诸侯君主便会以追求另外的目标来实现自己争夺霸权的期望值。当然不以土地为争霸目标,不以经济利益为争霸要求,还必须有一个条件,这是针对资本主义世界而言的,即当时处于奴隶制时代,诸侯国国君便是该国的最大的奴隶主,全国之土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