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胡萝卜、鸡蛋和咖啡豆- 第2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定要振作,你的妈妈还需要你安慰。”
  从小胡家里回来,老K一头钻进了办公室去忙手上的一堆工作。也许是职业习惯,老K喜欢在深夜“作战”。大约凌晨两点,他终于完成了手上的工作。今天去看小胡,老K颇有感触——从小胡的身上他似乎看到了自己过去的影子。冲一杯热咖啡,老K陷入了回忆中……
  15年前,学习成绩还算不错的我竟然在高考中第二次落了榜。“为什么受伤的总是我?”在自疚和苦难中,我曾多少次这样问自己。“我以后干什么?”我开始怀疑自己,怀疑自己的能力。“我能行吗?”尽管我的父亲告诉我,“人生本身就是一本充满挫折的书”,但是我实在听不进去。
  在伤痛中,我昏昏睡了两天。昏睡中我梦到的也是一群嘲笑讥讽我的“敌人”。听不进去任何安慰,只有自我责备和对前途的迷茫。终于在第三天,我起床非常早。走在街上,我看到清洁工正在清扫,退休的叔叔阿姨有说有笑地在晨练,做生意的摊贩忙着开张……我没有刷牙也没有洗脸,一脸的愁容,看起来失魂落魄。而我的存在似乎并没有对这个“小世界”产生任何影响,就好像我不存在一样。那一刻,我突然明白,这个世界并没有因为我高考落榜而改变,我的痛苦能算得上什么?!
  这也许就是我最原始的对待“逆境”的态度。
  于是,老K拿起笔,在日记上写上这样一段话:
  当每一种困境来临的时候,我们都感到自己是最无辜的,我们总是在问“为什么受伤的是我?!”。我们有目标,有期盼,甚至为了这个目标我们付出了很多努力和代价,然而,我们发现事实与理想之间竟然存在如此大的差距。

第一章 “为何伤者总是我!?”(3)
老K的外形很具有“艺术气质”,但思想却非常缜密。这两年,为了加强公司的管理,老K参加了MBA课程学习,同时研修了心理学方面的课程。听了小胡的这段经历,老K总感觉小胡借助外力来帮助自己面对困境不妥当,他记得课堂上有位老师曾经讲过这样一个故事:
  有位世界一流的飞行员,经常到各地去飞行表演。有一次,他在俄亥俄州的表演刚到一半的时候,突然发现飞机的速度表失灵了。速度失灵并不是什么严重的问题,不巧的是一股强烈的横风袭来,这位飞行员闻到一股电线烧焦的味道,紧接着浓烟四起,熊熊的火焰在机舱内翻滚。飞行员一边向地面指挥塔联系,一边掉转机头准备顺风着陆。当起落架打开时,四面八方的气流涌进机舱,巨大的火苗也跟着蹿了进来,整个机舱像一把*的电焊枪,他的脸感到非常的灼热。
  身处火海之中,这位飞行员头脑却异常清晰,深知只要有丝毫的疏忽就可能导致机毁人亡的惨剧,他沉着冷静地驾驶着不听指挥的飞机,竟然把一架火球般的飞机降落在地面。消防车迅速将大火扑灭,一场空难就这样避免了。
  老K咧着嘴笑了笑,“嗯,这个故事不错,看看再找点什么资料可以帮助小胡。”老K打开电脑,收藏夹中一篇珍贵的文章《安静的力量》映入他的眼帘:
  在这个喧嚣的世界中,面对困境,可能很多人借助外力和方法来刺激自己,让自己暂时忘掉痛苦。但最终的结果是“借酒消愁愁更愁”。因为来自心灵的安慰才能让人释怀,来自外部的方法都仅仅是暂时的麻醉。
  当困境刚刚来临的时候,我们需要先安静。尽管这个时候我们的心无法平静,无法面对这个事实,甚至我们很伤感,但其实这个时候我们做出的任何行动都有可能是愚蠢的。此时,犹如一团乱麻,你思绪混乱,无论你怎样努力,都无法解开。相反,你心平气和,安静下来的时候,就可以知道从何下手,找出头绪。
  《圣经》中的摩西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领袖人物。摩西本身性格刚烈,他打死埃及人是为了自己的同胞,然而当他看见自己的同胞彼此争斗去劝阻他们时,同胞却反问他凭什么来管他们。摩西在痛苦中逃离埃及躲避起来。于是,上帝就用40年时间让他学习安静,最终将他培养成性情温柔、能忍耐的领袖,可以率领以色列人走出埃及。
  心理医生在面对狂躁的病人时,采取的首要方法,都是使病人先安静下来。病人只要安静下来,一切便不成问题,甚至也不再成为精神病人。自杀者只要平静下来,也不会再想去自杀。可见安静下来的作用有多么的巨大。
  以静制动,安静是我们这时候最好的解决办法。
  老K自我审视后,认为自己在遇到问题时多数情况下可以冷静思考,但也无法避免偶尔的冲动。那如何才能在逆境中培养出飞行员那种冷静思考的能力呢?老K仔细翻了下笔记,看到如图1…1所示的一张图,这张图是他过去一直所忽视的。
  图1…1  培养冷静思考的方法
  这张图的旁边还有一段注释:冷静应变的能力大部分来自于经验,所以应该试着去获取这类经验,再辅助一下想象力。久而久之,便能有足够的能力,处变不惊,遇难不惧,最终把变局转化为成功契机。
  “太棒了,以静制动!有故事有方法,这是面对逆境首先应该做的!”老K在兴奋的同时,在心里预演小胡的遭遇。但突然发现自己的心怎么都无法进入到他的状况,尽管一再表现出对他的遭遇的理解。“难道是我出了问题?!”老K想到。

第一章 “为何伤者总是我!?”(4)
与哀哭的人同哀哭
  老K因为一时找不出问题的根源,感到有点茫然,将故事和文章“打包”后一起用E…mail发给了小胡,随后又短信通知了他。
  一首《昔日情怀》的歌曲将老K的思绪带回母亲身边——一位文化程度不高,但是很善解人意的母亲。每次他遭遇失败,母亲总是默默地支持他,甚至陪他一起流泪。而他的父亲刚好相反,每次都用言语“激”他。直到有一次,老K的父亲讲了一个故事,他才真正理解到父亲的良苦用心。这个故事概括起来很简单,就是“鱼对水说你看不到我的眼泪,因为我在水里。水说我能感觉到你的眼泪,因为你在我心里。”尽管,父亲的这个故事感动了他,但是他心里始终无法接受这种安慰人的方式。
  老K记得《圣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与哀哭的人同哀哭,与喜乐的人同喜乐”,这就是“同理心安慰法”。现在回想起来,他的母亲非常具有安慰人的智慧。关于同理心,老K记得于老师在心理学课堂上讲过,翻看笔记,只见这样记着:
  什么是同理心?同理心(empathy)是EQ理论的专有名词,是指正确了解他人的感受和情绪,进而做到相互理解、关怀和情感上的融洽。同理心就是将心比心,同样时间、地点、事件,将当事人换成自己,也就是设身处地去感受、去体谅他人。更形象的比喻是,就好像让自己完全的投入,穿着别人的鞋子,站在上面。
  同理心是一种关心与爱的艺术,它不是与生俱来的,只有通过培训或训练才能具有这种以共鸣精神去了解周围人的艺术或技巧。
  当你的朋友面临困境和难题,作为朋友能给予的就是以同理心来安慰他。
  老K清晰地记得在课堂上,于老师通过自身的一个案例讲述了培养同理心的三个过程:
  有一次,于老师和自己的朋友及家人一起到餐厅喝茶聚餐,大人们在聊得兴高采烈时,忽然看见小东东脱掉外衣裤,只剩下小背心和小短裤。东东的妈妈立刻跑上前说道:“快穿上,会感冒喔!不穿衣服,不好看!羞羞羞!!!妈妈帮你穿上,好吗?再不穿,我叫你爸爸来打屁股啦!”但是小东东却仍坐在地板上,不穿外衣。
  此时,于老师走过去,蹲下去把这个四岁孩子抱在怀里,轻声问他:“小东东,你的衣服怎么了?”孩子委屈地答道:“湿了!”于老师对孩子说:“湿在哪里,我们来找找看。”孩子找不到湿掉的地方,于是于老师对小东东说:“穿上比较好找,先穿上再找好吗?”
  小朋友很爽快地答应道:“好!”将上衣穿上后,小东东终于在左边袖子中间找到一小块湿湿的地方。于老师说:“湿衣服不想穿,我们把它变干好吗?”“好!”孩子乖巧地说。
  于是,于老师请孩子闭上眼,一边用卫生纸吸去水分,口中边念:“变变变,衣服快变干。”,而后请孩子张开眼睛,孩子再摸摸袖子,觉得不湿了,孩子满意地站起来。“乘胜追击”,于老师又继续追问:“这长裤是谁的?”孩子说:“我的。”“摆这里要送人还是要穿上?”“要穿上。”孩子说。孩子主动拿起长裤让于老师为他穿上,满意地跑去玩了。
  这个案例中,于老师非常自然地运用了同理心的三个过程:
  第一,进入感觉角色:站在对方的角度,确实倾听他人。
  第二,收听他人的感觉:当你自己的感受与表达方式非常自然地与别人“融入”后,就可以开始真正体会他人的感觉。此时,你会发现帮助找出别人感受的“线索”很多。
  第三,真诚回应他人:回应对方,并且让对方很自然感到你的真诚与共鸣。
  老K从困惑中找到了答案——尽管一直在倾听和安慰小胡,但是这种倾听和安慰的基础却没有用“同理心”。概括来讲就是“没有穿上他人的鞋,不知别人的痛”,因而无法进入和感同身受。老K想到这里微微地笑了起来,“说服一个小孩都需要技巧,何况是成年人呢?学习真是无处不在啊!这段笔记内容马上可以进行实践了,过两天再去看看  小胡!”
  

第二章 小困难与大苦难(1)
除了我们自己以外,没有人能贬低我们。如果我们坚强,就没有什么不良影响能够打败我们。
  ——美国教育家 华盛顿?B?T
  本是可有可无的人
  从客户办公室出来,看看已经到了下班的时间,老K就驱车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