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爆笑三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爆笑三国- 第3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这招在董太后这里却是不灵。

  不过,“杯酒释兵权”这招后来却被宋太祖赵劻印学去了。

  特别说下,历代开国皇帝中,好象除了宋皇帝靠喝酒罢了众功臣兵权未动干戈外,其余无一例外,好象都是重新洗的牌,洗牌的背后就是血腥和屠戮。

  常言道“一山不能容二虎,除非一公和一母”。如今这两个皇后,两个妇道人家为了立诸,更是水火不相容,宫内岂能不乱。

  何进手握兵权,如何肯让妹妹吃亏,于是逼死了董后。

  十常侍见董后没了,用重金贿赂“何进弟并其母舞阳君”,重新得宠。

  袁绍,官渡之战的主角。被以少胜多而写进历史史册的袁绍,在初中教科书中充当反面教材的袁绍,现任司隶校尉一职,他力主杀掉十常侍。

  何进在最关键的时刻柔豫了,拿不定主意了。于是进宫问妹妹何太后,回来后告诉袁绍“太后不允,如之奈何。”

  袁绍便说“可召四方英雄之士,勒兵来京。。。。。。”云云。

  于是,大将军何进招董卓进京。

  于是,朝纲从此混乱。

  说来说去你看没看明白我是不知道,反正有点绕。

  说来说去,实际上就是一个谁当家,谁执政,谁说了算,谁是掌门人的问题。

  可问题的实质却不是这个问题。

  问题是什么?

  问题就是一句话。

  “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君。”

  蹇硕欲杀何进,却反被何进所杀。

  何进欲杀十常侍,却又被十常侍所杀。

  看到这里真的很奇怪。立皇子,上事关国家大体,下关忽个人安危。怎么天大的事情,消息象长了腿一样,总能传到不该传的人的耳朵里呢?

  就好象是一个村子里的寡妇,今天偷了人,明天全城人民都知道一样。国家大事尤如张家长李家短一样,被几个快嘴女人说来倒去。

  我不杀人,人必杀我。

  既然如此,我先杀你。

  军国大事,尤如儿戏。

  事无玄秘,焉能不败。

  一群草包,死了活该。

第五章  董卓叱丁原
“帝非帝,王非王,王乘万骑走北邙。”

  小小儿童,居然比街上摆摊算卦的还要准,看来算命的都要失业了。

  说是童谣,倒不如说是民谣。

  奇怪的是,民谣往往要在事情发生之前就传开了,而且每传必中。看来,民谣可能是一种民间哲学,它的产生也代表了某种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吧。

  民谣,民心,人间最底层呐喊出来的声音。

  董卓,“前将军,鳌乡侯”。

  看到这个称呼就想乐,什么侯不好,非弄个鳌乡侯,听名字就没多大出息。瞧瞧人家,吕温侯,寿亭侯,哪个不比这个气派。

  董卓体形“胖大”,还真是人如其名。

  董卓来了,何进何大将军却挥一挥衣袖,悄悄的走了,不曾带走一片云彩。

  挥一挥衣袖,是“宫门尽闭”,撸胳肢挽袖子想翻墙跳出去,却没成功。

  悄悄的走了,是被十常侍骗进宫内,没有外应,“伏甲齐出”,死于非命。

  不曾带走一片云彩,人死了钱都没花了,还带什么云彩啊。

  何进没带走云彩,却带来了杀戮。

  袁绍和曹操他二人是何进的外应,被挡在官门外面,见何进被杀,于是“斩关入内”。

  袁绍的做法是“不分大小,尽皆诛绝,多有无须者误被杀死”。

  提议“勒兵来京”的是他,“尽皆诛绝”的是也是他,窃得玉玺后称帝的还是他。

  没错,是他,是他,就是他。

  说来说去,乱就乱在他这了,估计这小子一开始就没安什么好心。

  哎!说了办天袁绍,怎么不说说我呢。

  他袁绍主张“勒兵进京”,我是持反对意见的。我还说过“当除元恶,一狱史足矣”,若听我言,“何必纷纷召外兵”,弄的局势这么乱。

  袁绍忙着杀人放火,我却是“救灭宫中之火,请何太后权摄大事,遣兵追袭张让,寻觅少帝。”

  我的主张是对的,我的做法是正确的,而且都是事前诸葛亮而不是马后炮,为什么只字不提我呢?

  唉!

  我的曹操大人,曹同志,你可不是一般的人物,三句二句话能说得清你吗?

  这章篇幅太短,不够介绍你的。

  你先坐下。对,就是你,先坐下。下一回,下一回全是说你的。

  稍安勿燥,稍安勿燥。

  你既然派人去寻皇帝,皇帝跑哪去了。

  皇帝被人掳走了,被十常侍中的张让等人掳走了。

  张让带着皇帝跑,不想半道被河南中部掾史闵贡插了一杆子,张让“投河而死。”

  有趣的是,皇帝和陈留王是一起跑出来的。

  中国父母都一样吧,见不得孩子受半点委屈,两孩子在学校打起来了,赶到现场雷鼓助威,摇旗呐喊的必定是家长。

  当双方家长掐的脸红脖子粗,忙得不亦乐乎时,咦!孩子,我的孩子呢?

  两孩子偷偷溜出去下馆子去了。

  哎!哪有锅碰不到瓢的时候。

  就是,来,喝,干了这杯还是好哥们!

  可怜的何太后,可怜的董后。两个女人为了自己的儿子当上太子,掐的你死我活,却不知道这两孩子的关系一直都不错。

  这不,又一起逃难出来了。

  当然了,皇上逃难,那能和肩挑孩子背扛锅的难民逃难一样吗。

  于是,当这对难兄难弟跑到一庄院后,庄主“夜梦两红日坠于庄后”,又见“红光冲天”,忙将这哥俩迎入庄内,“跪进酒食”。

  第二日,庄主送二王回京,途中路遇百官和前来寻找的袁绍。

  一行人“车驾行不到数里”,鳌乡侯董卓迎上来了。

  于是,有了一段千古奇谈,注意是谈话的谈,不是评弹的弹。

  “陈留王以言扶慰董卓,自始至终,并无失语。卓暗奇之,已怀废立之意。”

  个人感觉,罗贯中老先生在这的铺垫好象差了些。

  董卓为何要废帝,是因为“帝战粟不能言”,又见陈留王对答如流,“并无失语”,这才暗下决心,“欲废帝立陈留王。”

  难道是董卓见陈留王年少机智,是当皇上的料,为了大汉江山万年永固,才决定废帝的?

  当然不是。

  他废帝,完全是为了个人目的,个人私欲的极度膨胀。

  立陈留王为帝后,董卓“自此每夜入宫,奸淫宫女,夜宿龙床”。

  这才是董卓的*专辑。

  董卓既然要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为什么还要换掉软弱无能,没见过什么大世面的皇帝,反立聪明灵伶的陈留王为帝呢?前者不是比后者更好控制吗。

  他鳌乡侯就不怕像鳌拜那样,被聪明的皇帝除掉吗?

  立他为帝,我就是功臣,就是辅臣,就可以大权在握,就可以为所欲为?

  不绝对是。

  未废帝前,董卓“每日带铁甲马军入城,横行街市,百姓惶惶不安”,又“出入宫庭,略无忌惮”。

  之前之后,质与量并没有多大区别,董卓为何还要冒天下之大不违废帝呢?

  得意而忘形了?

  色胆包天了?

  迷糊了?

  不知道。

  反正是废掉了,又立上了。

  这一废一立,却引出了风华绝代,万人*,武力与智慧并存的三国第一猛人。

  你不知道他是谁?

  提个醒,此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持方天画戟”。

  猛人,第一猛人,用的是方天画戟,方天画戟,还说你不知道!

  唉!连三国中的第一猛人都不知道,一脚踹死你得了。

  还不知道!

  真是笨死了!肯定小时候没看过小人书,大了也没玩过三国游戏。

  还不知道也别急,下章再告诉你他是谁。

第六章 李肃说吕布
想起来没有。

  哎!对了,就是一吕二赵三关四马五张飞里的第一猛人,吕布。

  风华绝代没错,万人*也没错,武力与智慧并存更是没错,只不过武力和智慧不是成正比,而是反比,绝对值的反比。

  如果说吕布的战斗值是一万,那他的智商绝对不过八百。

  我刚有486电脑时,最喜欢玩的游戏就是三国。最早的游戏是三国志几忘了,反正是人物、部队都还是用小方块代表,而且是用小键盘玩的。

  我的小键盘到现在都打的“啪啪”山响,指法尤如蔡花点穴手般娴熟,就是靠摸黑打游戏练出来的。

  玩了几代三国记不清了,一直到后期比较有名的《三国群英传》,而且到了这个游戏的时候,人物、技能什么的才更真实,更有意思。

  《三国群英传》里除了关、张、赵、马外,最喜欢的人物就是吕布了,每次看到吕布出场就高兴,这斯终于出场了。

  吕布在游戏里武力值高的吓人,智力值却低的要命,忠诚度更是没得说。反复几遍“离间计”,再一“招降”人就跑来了,这个时候心里这个美啊。

  记得招张辽、张合的时候,忠诚度都低到十了就是不降,这个气啊。

  可还得留神,就因为吕布忠诚度太低,打着打着有时就被电脑随机招跑了。

  不过也没事,因为游戏是可以存盘的。

  游戏可以,但历史却是不能存盘的,它是以过去时进行的。

  游戏结束了可以重来,历史中的你一旦Game Over了,你的一生也就彻底结束了。

  游戏中的吕布这样,三国里的吕布也差不多。

  董卓废旧立新之前,找来一帮大臣商议,却遭来一群人的反对,包括荆州刺史丁原,而吕布那时正是他的部下。

  董卓于是“怒叱曰:‘顺我者生,逆我者死!’”,“欲掣佩剑欲斩丁原”。

  丁原哪里肯吃这个哑巴亏,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