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露晚年丁玲生活思想状态:丁玲办中国》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披露晚年丁玲生活思想状态:丁玲办中国- 第6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能顺利获批?她和张光年的关系不好,一直担心在办刊事上党组会作梗。
  8月23日晚上,李纳、柯岩、丁宁、张凤珠四位女士,来到木樨地看望丁玲,她们都很敬重丁玲。张凤珠在50年代是中央文学讲习所的学员,曾经给丁玲做过秘书,后来在反右中受 到株连,被下放到西北一个条件很差的工厂,一去22年,现在她是作家出版社的副总编,并且即将担任《中国作家》的副主编。谈话中谈到办《中国文学》的事,丁玲说,现在凤 珠有事也不跟我说了,有些事还瞒着我……话语中带出埋怨。凤珠感觉受了很大委曲,情绪有些激动,反问丁玲:我有什么事瞒着你了?我这辈子因为受你的牵连,已经吃了二十 几年苦头,现在我不掺和你们之间那些矛盾,走我自己的路,干我自己的事,有何不可?屋子里的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结果是不欢而散。四个人从丁玲家里出来,已经过了十点 钟。坐上小汽车,张凤珠哭了。
  以后,张凤珠不再来木樨地了。
  第二年三月初,我去作协办事,回到木樨地,告诉丁玲:凤珠生病了,在家里休息呢。丁玲没吱声。过了一会儿,她说,要个车,咱们去看看张凤珠!黑龙江农场刚送来一些豆油 ,当时食油凭票限量供应,算是稀罕物,丁玲说,给凤珠带点豆油去。我让秦阿姨找了个小塑料桶,装了一桶。我们坐车到了团结湖,凤珠住六楼,没有电梯。80岁的老太太爬上 六楼,张凤珠开门见了,又惊又喜。两个人亲亲热热地说话,心里的疙瘩算是解了。凤珠十几岁的小儿子圆头圆脑,十分机灵,拿出一个笔记本请丁玲签名。老太太就像一位慈祥 的老奶奶,接过本子,当场签就。丁玲是个心直口快、心软嘴硬的人,她可能一直觉得亏欠了凤珠。
  又过了一年,1986年2月13日,农历正月初五。下午四点多钟,张凤珠同李纳、蒋翠林来到协和医院,看望弥留之际的丁玲。我把沉沉昏睡的丁玲唤醒,告诉她:“凤珠、李纳看您 来了。”丁玲慢慢睁开眼睛,看见张凤珠正站在床边哭泣,她说:“我知道你也有你的难处。我这个人不容易怪人。我快完了,也该完了……”
  。 最好的txt下载网

6。 “骑虎不下”,改出丛刊
到1984年10月底,期刊登记证仍然一点动静也没有。由于早已超过了邮局征订的截止日期,所以,以期刊形式通过邮局发行这条路已经彻底堵死。大家在琢磨新路子:用出版社的 书号,以书代刊,出丛刊,通过新华书店系统发行。这样,仍然可以保证在一月份出版。
  10月29日,丁玲主持召开了她回北京后的第一次会议。我感觉到,大家的情绪有了一些变化,调子低下来了。
  说到办公用房的问题,冯夏熊说,作协给的房子在作协后院,是两间防震棚,里面有四张桌子,九把椅子,除此之外什么都没有,连暖壶、墩布都借不来,汽车、出入证、文件柜 等都解决不了,人家好像不大欢迎我们。
  大家都明白,这些虽是小事,但反映出作协的态度。
  会议决定,筹备工作照常进行,争取明年一月出丛刊。出版社,确定的是中国艺术研究院下属的文化艺术出版社,丁玲找了艺术研究院的党委书记苏一平,也是延安时候的老战友 。苏一平答应得很痛快。
  关于《中国文学》出师不顺的传说很多。11月5日上午,萧乾给丁玲打电话,询问《中国文学》能否按时出刊。丁玲用不容置疑的口气回答:“能!一定能按时出刊!我在武汉的大 会上就有人问过我这个问题。当时我告诉他们,现在《中国文学》在具体问题上遇到了一些困难,有点骑虎难下,既然如此,那我们就‘骑虎不下’啦!”
   txt小说上传分享

8。 盛况空前的创刊招待会(1)
1984年11月28日下午,北京新侨饭店。二楼的宴会大厅里高挂着横幅会标:《中国文学》双月刊创刊招待会。横幅下面的幕布上,有一个《中国文学》双月刊的刊徽:一个像太阳 般鲜红的大圆球,上面叠印着一张雪白的、飘动的稿纸。它象征着生机勃发的文学事业。
  美丽的华灯全部开放,将宴会厅照得通明。这大概是那一年北京最热闹的文坛盛会。一家刊物的创刊招待会,能把这样多名人要人请到一起,即便不是空前的,恐怕也是绝后的。 “丁玲”这个名字,还是很有感召力呀。无论喜欢或是不喜欢她的,无论欢迎还是不欢迎《中国文学》问世的,都想来看一看今天这个场面。
  会上散发的材料有:编委名单,巴金的贺信,《中国文学》第一期目录、内容简介和《编者的话》。《编者的话》中说:
  “摆在你们面前的这本期刊,是在胡耀邦同志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的号召下,在城市经济改革的蓬勃浪潮鼓舞下诞生的。一些作家在这个新的历史时期,压抑不住从心底迸发 出的一股激情,愿意把有限的时间、精力,全部拿出来尽力办好这个刊物。”“目前的文艺形势很好,要发展这大好形势,要促进文艺的更加繁荣,亟需加强和扩大文艺队伍的大 团结。我们的刊物不是同人刊物,不是少数人的刊物。刊物的撰稿人将包括五湖四海,老中青。”“我们这个刊物是在大好形势中诞生的。筹办以来的三个月中,中国作家协会给 我们很大的帮助;从读者那里,从作家那里都得到热烈而广泛的支持,各地来稿之多,出乎我们意外。因为知道我们将是一个民办公助,经济上自负盈亏的刊物,一些读者来信, 有赠款的,有赠稿的,有投资的。”
  《人民日报》的刘宾雁,对采访他的记者说,从目录来看,该刊的作者的确是“五湖四海”。他和张洁、林斤澜、苏叔阳等人表示,最好的祝愿是拿出好稿子来。几家大型文学刊 物的主编也到会祝贺。《十月》的主编苏予说,《中国文学》的创刊,使他们多了一个学习的对象。《当代》副主编朱盛昌说,北京现在已经有了四家大型刊物,明年还要增加四 家,竞争肯定会有,没有竞争就不会发展,要通过竞争来个你追我赶,促进中国的文学事业更加繁荣。《中国作家》主编冯牧对记者说,《中国文学》创刊反映了中国文学事业的 兴旺和发达。
  记者问:现在大型的文学期刊已经有好几种,您为什么还要办《中国文学》?丁玲答:有了一个刊物就有了阵地。我是刊物的编者,但首先我是一个作者。在当前这个历史时期, 压抑不住从心底迸发出的激情,愿意把有限的时间和精力全部拿出来,尽力办好这个刊物。
  记者问:第一期刊登了遇罗锦的文章,您是怎么考虑的?丁玲答:遇罗锦过去写过不够健康的东西,但现在这一篇文章是她文学创作道路上的新起点。她还年轻,有创作才能,她 的作品不再局限于写个人恋爱的题材了,我们希望她能健康成长。
  有记者问到刊物的办公情况,丁玲说:编辑部还没有固定的办公地点,编辑人员,包括六名正副主编、十五名编委,目前都是业余兼职的。有一些青年人,工作单位本来很好,有 报社记者,也有国家机关干部,但是都想抛掉铁饭碗,愿意到我们这里来发展。

8。 盛况空前的创刊招待会(2)
还有人问到《中国文学》与《中国作家》的关系,丁玲回答:这是两个姐妹刊物,都属中国作协领导。这两个刊物的出现都是合乎当前形势要求的。
  会议的开法很新颖,两位主编都坐在听众席里。主席台上只为主持人和发言者留了两个位子。
  下午三点半,创刊招待会正式开始,主编丁玲首先讲话。前一天晚上,为了今天讲些什么,她和陈明商量了很晚,最后决定,就讲两个字:团结。按陈明的解释,就是“不挑剔, 不揭露,不讽刺,也不出难题”。这篇讲话以《五世同堂,团结兴旺》为题,发表在12月13日的《光明日报》上。
  90岁的叶圣陶,那天早晨刚刚出院。他的长子叶至善来到大会上说:“我父亲要我带来几句话,他说,他非常佩服丁玲同志,八十岁了还创办这么一个刊物,他觉得非常了不起。 他说他有胆量,今年把胆割掉了,但是没有勇气再来编一个刊物。他要我传一句话给到会的同志,请大家帮助丁玲同志把这个刊物办好。”
  中国作协党组书记张光年讲话说:我从郊区赶到这里来,代表在作协工作的同志表示衷心祝贺。我一走进这个会议室,特别是刚才听到丁玲同志和别的同志的讲话,感觉到这里充 满了“大鼓劲、大团结、大繁荣”的气氛。我感觉丁玲同志、舒群同志以及好多同志创刊的《中国文学》杂志,本身也就起了一种“大鼓劲”的作用,一定会发挥很大的力量,使 得我们的文学事业更加繁荣,以不辜负党中央对我们的期望。现在刊物比较多,但是具有较高的质量、能够帮助广大人民前进的刊物,不厌其多。
  张光年在当天的日记中记载:“下午去新侨饭店参加丁玲主持的《中国文学》创刊座谈会。做了短小发言表示祝贺。冷餐招待,吃不惯。”①那天吃自助餐,很丰盛,每人标准是 20元,在当时,已经相当高了。
  曹禺发言说,现在经济形势发展太快了,但是我们的文学发展还不够,读者的欣赏水平还有待提高。欣赏水平是要靠培养出来的,靠作家培养,靠编辑培养,靠刊物培养。我相信 丁玲同志、舒群同志主编的《中国文学》,一定能够很好地在这方面发挥作用。
  接着是北京市副市长陈昊苏、《红旗》杂志主编熊复、中国记协常务副主席王揖、北京大学教授吴组缃发言。胡风让他的女儿张晓风代读了发言稿。
  刘绍棠宣布:下面请我们的孪生姐妹《中国作家》主编冯牧发言。冯牧说,现在刊物如林,但是真正好的、严肃的、能够贴近时代脉搏的,还是为数不多。在各种各样的刊物纷纷 扬扬破土而出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