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6日,孙健初勘测定位,钻井工程师董蔚翘主持,距老君庙北15米处,第一口油井开钻。8月11日,钻至米,自喷出油,日产10吨。
玉门石油,这颗深藏于地下的明珠终于放出了夺目的光华!书 包 网 txt小说上传分享
壮烈祁连
我们共和国的中青年中,有几个真正了解辛亥革命后中国知识分子鞠躬尽瘁报国图强的创业史?我们不能用阶级斗争法则机械地割断我们民族的发展史,苟求老一代知识分子要等到中国共产党掌权后再进行他们的科学与工业建设事业。他们无法选择历史,只能在历史的条件下做他们那一代人的事情。
——采访札记
壮烈祁连
戈壁、黄沙、玉门关。
这斑驳的历史遗迹,记载了多少动地惊天的故事,览阅了多少叱咤风云的人杰。虽然戈壁黄沙湮灭了它的城垣,但这片荒漠依然是中华民族创造英雄的地方。
当玉门石油的涌流将严爽、孙健初的憧憬化为现实的时候,老君庙几乎在一夜之间闻名于世。大后方的人民激动不已,日本人则表现出无可奈何的震惊。日本人的震惊,不仅是因为中国人拥有了石油,更因为玉门石油的发现展现了中国人坚韧不拔的民族精神。
在当年的重庆常可以听到这样的口号:“一滴汽油,一滴血”,这是在号召大后方的知识分子支持玉门油矿的建设。
1941年夏,年轻的蒋经国先生驱车万里,体察大西北民情,归来后,发表了他一生中极为重要的文章——“伟大的西北”。文中号召有志的青年到大西北去建设抗战的后方。在我采访的老人中,几乎都谈到了自己由于受到建设大西北思想的影响而卷入了奔向大西北的潮流。
一时间,到大西北去,到玉门去,成了抗战后方知识分子向往的地方。
玉门石油的震波越洋传到了英伦三岛,震动了伦敦大学皇家学院一位刚获得博士学位的中国留学生的心。他叫翁文波,国民政府经济部长翁文灏的堂弟,新中国科学院院士,我国地球物理学的一代宗师。那年他年仅27岁,留学期间研制了当时堪称尖端科技的“重力探测仪”,这种仪器正是石油勘测最新式的武器。祖国抗战的号角召唤着他,异国丰厚的工资,舒适的生活再也挽留不住他沸腾的心,毅然踏上了东归的旅途。
由于二次大战的炮火已在欧洲蔓延,旅途异常艰难,莫测的海上航行更不允许他带赘臃的行李,离开英国时,他的身边只有随身的衣物和那架“重力仪”。随着旅程的辗转波折,每到一地他便扔掉一些物品。中国港口因为日本军队的封锁,轮船只能停靠越南的西贡港。翁文波下船后,见西贡混乱的样子,索性扔掉了近乎无物的皮箱,只抱着“重力仪”向祖国跋涉。采访中他对我说,财产都是身外之物,丢了还可再有。“重力仪”是我留学数年所得的收获,正是祖国急需的东西,如果丢了,我无颜见家乡父老。
当翁文波衣衫褴褛地踏上祖国土地时,俯身抓起一把土,失声痛哭。
翁文波归国后,先到重庆中央大学任教,三个月后,带着自制仪器到了四川油气田。1939年12月20日,翁文波作为中国人首次用电法测石油探井成功,为此,数十年后,他被石油人称作“中国测井之父”。他返回重庆后,又自制多架物理探测仪,于1940年5月利用假期带着仪器到玉门油矿做物理探矿。
1941年夏,翁文波正式进入玉门油矿工作,临行前,翁文波问他的学生:“哪位愿随我去玉门?”
一位英俊的青年说:“翁先生,我去。”这个青年人就是半个世纪后成为中科院院士的著名石油专家童宪章。
童宪章的父亲童翼与李济深同窗,参加过蔡锷的护国军,时任国防部均衡司司长。国民党将门之后的童宪章并没有去享受父亲的庇荫,在校期间以自己的勤奋和自立,被推举为中央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他问翁文波:“先生是翁部长的弟弟,留洋的博士,为什么要到玉门那艰苦的地方去?”
翁文波回答:“玉门是国家的希望,为了抗战的胜利,为了国家的兴盛,所以我要到玉门去。”
正在寻找抗战报国之门的童宪章听罢,义无反顾地随先生踏上了玉门之路。
冯秀娥,一位极文静秀美的天津大家小姐,翁文波的未婚妻,当时正在上海震旦大学读书,她收到翁文波欲赴西北的信时,翁文波已到了玉门。信中写道:“国家正需要石油,我怎能永远呆在远离石油的地方呢?……我先走一步了。”信未读完,冯秀娥已是泪流满面。她认定心爱的人西出阳关的选择是件伟大的事业,决心退学,追随文波而去。
翁文波向我介绍说,冯秀娥是个连手帕都不会洗的女孩子,可她作出的决定连她的母亲都阻拦不了。她先回天津向家人辞别,然后设法离开日寇占领区,绕道香港,度万里关山,来到祁连山下的戈壁滩,与翁文波完婚。
我在童宪章的家中见到一张照片,照片上纪录着翁文波与冯秀娥的婚礼。这是一场现代青年无法效仿,更无法理解的喜典,因为这仅是一顿石油河畔的野餐。那天,翁文波的好友属下相约自带食品,来到石油河畔,围着新郎新娘席地而从,相互礼让,开怀痛吃。蓝天白云,大漠戈壁,这真可谓天地作合的千古绝唱。世界上所有的爱情故事在这里都不再生动,世界上所有的豪言壮语在这里都变成平淡。
后来,他们有了儿子翁心儒。心儒长到三岁,冯秀娥带他到嘉峪关玩。心儒看到树,惊奇地问:“妈妈,这里的花怎么这么高?”老君庙没有树,孩子长大后只看到过自家的野花,此刻,他将树当作了花。冯秀娥心酸地流下了泪。为了让孩子心中永远拥有树,翁文波将心儒的名字改为心树。
金开英,字公彛U馕恢泄队凸ひ档闹饕唇ㄈ艘咽蔷攀甑睦先耍淇斓卦谔ㄍ灏捕人耐砟辍K驳哪抗獬3O蜃疟狈剑稍酱蠛!⒏呱剑プ费捌盍较履前敫鍪兰颓凹枘讯曰偷乃暝隆
因为海峡相隔,我与金先生只能以笔谈交往。由于年龄的原因,他给我的两封信内容简而凝,所幸他的部下大多生活在大陆,使我对他的生平能有一个完整的了解。海洋石油总公司顾问邹明先生评价金开英为人宽厚,颇俱长者之风;曾任玉门油矿炼厂厂的大连市政协副主席熊尚元说,金先生开明民主的作风影响了一代石油炼油工程技术人员;在台的老油人则赞叹他的人格高洁。他一生追求“科学救国”,不参加任何党派,即使台湾的经济起飞有他巨大的功绩,他也淡泊功名,不去入阁作官。
1931年,金开英第二次留学归来,到中央地质调查所任燃料室主任,这是中国第一个能源研究机构。抗日战争爆发,他的一家人未及逃出北平,他只身一人到大后方,接受翁文灏的任务,用极短的时间筹建起植物油提炼轻油厂(后改名为动力油料厂),为前方提供了大量代用燃料。1941年,金开英受命于艰难之时,不计名利,不慕荣华,离开事业有成的重庆,到玉门油矿出任炼厂厂长。他带领员工克服了难以想象的困难,在戈壁滩上建起了中国第一座工业化的炼油厂。半个世纪后,他被海峡两岸的石油人士称作“中国炼油第一人”。而此时,他的妻儿老母正在万里之遥的北平,日寇的铁蹄下煎熬。他孑身一人住在一间被称作“圆门宿舍”的小屋里,遥寄东方,将思念化作戈壁的黄沙、祁连的白雪。
1943年,他的长女蔚斯冲破日军的封锁线,万里寻父来到老君庙,金开英已不认得他的爱女。他要尽父亲的责任,送女儿到重庆读书,因工资微薄,竟无钱凑足路费、学费,只好卖掉他的英文打字机。
战火东与西,十年苦相思。金开英与他的妻子老母相见,已是抗战胜利后的1945年。
一个风雪交加的冬日,老君庙来了位留美工程师,还带着夫人和两个可爱的女儿。当他的一家走进简陋的宿舍时,矿上闻风赶来看热闹的人已好奇地趴上了窗户。谁也不会想到,这位举家迁到塞外戈壁的留美工程师是国民政府经济部部长翁文灏的长子翁心源。
整个矿区轰动了。
更令人轰动的是,这位眉清目秀的工程师将娇妻爱女刚刚安置下来,便顶着塞外寒风到矿区勘察地形,设计输油管道。在此前,偌大的中国还不知输油管道为何状,老君庙几个出油井的油是沿着人工挖成的土沟,输送到炼油厂去提炼的。翁心源留美主学的是输油工程,他立下的人生第一个愿望就是亲手在中国的大地上铺设第一条输油管道。戈壁的风雪被他的热情融化了,他与工人一道冒严寒施工的情景,至今令石油老人们感动不已。他实现了人生的第一个理想,为此,他被称作“中国输油第一人”。
我的心也在为翁心源半个世纪前的功绩而震动。以我的书本知识,翁心源作为国民党部长之子,可以找到最舒适的工作,或者在重庆过花天酒地的生活,才是他的归宿。自从了解了翁氏父子,我不再认同这种人为虚拟的将世界划分如此简单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轻视了中国知识分子从中华民族文化中生发出来的爱国、献身、敬业的民族精神的力量。翁文灏将科学与实业救国当作他的毕生理想,他不能不去教育他的儿子继承他的事业。玉门油矿是翁氏父子共同的生命。
在石油河峡谷上的平台上,有一座孤零零的坟墓,任凭戈壁风沙的剥蚀,捱度着岁月,除了仅存于世的石油老人对他的思念,不会再有人知道他的来历。没有清明的鲜花,没有春潮的新土,只有大漠晴空的明月和石油河汩汩的流水与他为伴。
墓的主人叫谭世藩,1895年生于广东,1924年清华大学毕业后留学美国,获博士学位,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