买卖游戏 1992—1993(15)
据哈维说,鲍勃告诉投资者们:“我们打算花上1000万美元,让《哭泣的游戏》在内布拉斯加州那些放映所有的迪斯尼和布鲁克梅默(Bruckheimer)电影的影院上映。”投资者们很吃惊地回答道:“我们知道你的计划了。你就是想花光我们的钱。”
“不,不,我们是想扩大收入,而且人人都会多赚的。”
“不,不,不,我们赚的会更少。”
换句话说,投资者们认为鲍勃是想通过花他们的赢利份额来“提高影片总收入”,以前有些制片人早就批评过米拉麦克斯的这种行为。
鲍勃莽撞地说:“我们不会在更大范围发行这部片子的,除非你们卖掉股份,因为我们没有这样做的动力。”但是,他太固执己见,犯下一个致命的错误,提出一个激怒所有各方的“双输”建议:投资者们要么继续维持这部电影的股份,那样的话米拉麦克斯会断送掉这部影片,大家将一无所获;要么把股份出售给米拉麦克斯,那样的话,他们将无法从这部影片的成巨大收益中获利,如果有巨大收益的话。会议室里的气氛充满浓浓的敌意和不信任感。英国银幕的主管西蒙·派里(Simon Perry)回忆道:“鲍勃进攻性太强了,而且毫无幽默感。他威胁我们说:你们必须这样,否则将一无所获。我们已经嗅到这部影片的票房价值不菲,我们觉得,如果他们想买断投资方,一定是掌握了一些不为我们所知的内情,所以,从一开始我们就拒绝了他的提议。”
鲍勃一无所获,哈维决定派他的财务顾问彼得·霍夫曼(Peter Hoffman)加入谈判。霍夫曼曾经是好莱坞一个重要小公司卡罗尔科的主要人物,这家公司在蹈入火海之前抢救了《兰博》和《终结者》(Terminator)。他在圈子里以思维犀利的杰出的税务律师著称,也许就自己的利益而言他有些犀利得过头。一个大制片厂的主管这样开玩笑:“他总是谈论反向的自偿性合并(reverse selfliquidating mergers); 而那个我们根据的是美国《国内税法》的第32E条(Section32 E of the IRS code)。”
霍夫曼对鲍勃的恶劣影响起到了某种良好的制衡作用。最先倒下的多米诺骨牌是四频道和英国银幕公司。一旦他们的路通了,别人就无法再阻拦谈判了。米拉麦克斯知道,四频道和英国银幕的本意并不是一定要从中赢利,而是想培养英国本土电影导演。他们的目标是拿到拖欠的薪金,包括每一笔钱。鲍威尔说:“这是他们最关心的事情,至于下一步会怎么样并不在乎。”霍夫曼明白这一点,他不停地恭维他们,让他们对出卖股份感觉舒服些。他说:“就这样吧,伙计们,这样做肯定没错。别冲哈维和鲍勃发火犯傻。你们看着吧,你们有这么好的英国小伙子拍了这部影片,他们应该拿到自己那份钱。”
四频道的科林·莱文瑟尔(Colin Leventhal)怀疑这部影片会取得那么好的成绩,霍夫曼也看准了这一点,只是冒险介入而已。据当时在会议现场的一个人转达:“温氏兄弟是在赌博,他们有些鲁莽,谁能料到最后的结果会怎么呢。”他吓唬他们说:“你们真觉得他们会付给大家钱吗?你们最后看到一份财务报告、拿到一张支票的可能性很小,而且报告上全是些毫无意义的东西,谁知道他们会不会兑现。他们可能会把那笔钱完全挪用在别的项目上,那时,谁知道他们人在哪里?他们是靠银行度日才到今天这步的,非常不稳定。说不定今天晚上就会爆发一场战争呢。”
这些都不是说着玩儿的,最后,威胁和利诱终于奏效。据有关当事人说:“很难想像人们做事会完全出于公正无私,但是莱文瑟尔和西蒙·派里为了确保在任何情况收回拖欠的薪酬反而牺牲了公司的利益。”果然,四频道和英国银幕首先退出后,其他各方也随之跟进。
谈判完成后,各方聚集一堂准备签协议,协议声明米拉麦克斯公司将买断美国和加拿大的影片版权,终止其他任何人介入分成,包括用于后期的保证金部分以及如果超过美国票房一定收入水平后的红利。在最后一刻,鲍威尔说:“我拿不准,我得请示尼尔,是否同意我签字,尼尔有些顾虑。”他最后一刻很可能明白了这样一个事实,他和这些人在签一笔非常可怕的合同。(值得一提的是这笔合同对米拉麦克斯来说毫无风险。虽然这部影片作为艺术片在美国的发行已经很不错,但它还有更大的商业成功余地。)鲍勃听了很生气,看他样子简直就想从房间对面冲过来把鲍威尔撕得粉碎。霍夫曼插话说:“鲍勃,算了吧,冷静些。”鲍勃骂骂咧咧地离开房间:“我真想杀了他,我他妈的真想杀了他。”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买卖游戏 1992—1993(16)
最终,由于惯性的力量太大,已经无法让这列火车刹住。大家对米拉麦克斯疑虑重重,他们从来都什么也不兑现。拿到他们发出的欠薪支票的压力太大了。所以,各###得有一只鸟握在手里感觉会踏实好多。最后,所有拖欠资金一概兑付,包括美国票房收入的分成部分。
就在这些谈判进行期间,乔丹和伍利在洛杉矶为影片做宣传,出场的有不少头面团体——制片人协会、洛杉矶影评家协会、纽约影评家协会、剧作家协会、导演协会,所有这些都为影片通向奥斯卡奖铺平了道路。“我一直没有介入谈判,因为我觉得有些事情做得非常不妥。”伍利说,“他们把我排除在外,把尼克排除在外,英国银幕以及其他所有的人都被排除在外。简直是一次彻底扫荡。哈维自以为这样做很聪明,但也太离谱了。我把这事交给尼克处理。这对我很不利,但是我们在忙着搞影片发行,所以顾不上插手。”《哭泣的游戏》拿了六项奥斯卡提名。哈维简直欣喜若狂。因为,也许只消两分钟,他的处境就会完全不同,而杰·戴维森却很害怕,他没有想到自己会被提名。毕竟,要让影片的成功延续下去,关键是维持这样一个神话:这位演员是一个女人,却被提名为最佳男配角。现在所有的媒体都在找他,他却躲得远远的。哈维把他弄出国了——去了埃及——但只待了一天,因为戴维森在那个穆斯林国家找不到买饮料的地方。
《哭泣的游戏》总收入达到6250万美元,最终突破了重量级独立电影没有打破的2500万美元的票房记录。“当影片开始在美国赚大钱的时候,”乔丹说,“我肯定应该拿到200万至300万美元,经过这样一个最初原本毫无所求的影片制作的艰难过程后,我对英国合伙人的愚蠢比对米拉麦克斯的人感到更恼火,尤其是四频道和制片人们,他们没有保护好影片的辅助版权,如此草率地处理了这件事情。你们大概知道,他们肯定会想尽一切办法压榨。哈维本性难改,鲍勃绝对表里如一。‘你以为我会怎么样?我是哈维。我当然会蜇你的。’令人遗憾的是,他们却是独立电影导演们不多的救命港之一。我希望能出现更多选择。话说回来,他们在影片发行方面干得的确很不错,我根本不介意给他们拍更多的片子。”的确,如哈维说:“我们没有与乔丹签协议,而是跟Film Four签的协议。如果乔丹觉得欠了钱,他应该打电话给他们。”
这部影片让米拉麦克斯仅在附近地区就至少赚了2000万美元,比它的任何影片初次公映赚的都要多。但是,《哭泣的游戏》真正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赢利,而在于它为某个梦寐以求的理想变成现实铺平了道路。从此米拉麦克斯变得更加有吸引力,连迪斯尼这样一家大制片厂也开始对其青眼有加。
《哭泣的游戏》就像温氏兄弟的一场人工造雨,天空裂开了一道缝,大把的金钱倾泻而下,米拉麦克斯三年的旱情一下子得到缓解。连温氏兄弟消费的速度都抵不过这部影片进钱的力度。他们从乔丹这部影片所享受的成功似乎感染到那年发行的其他每一部影片上:约翰·塞莱斯的《激情之鱼》(Passion Fish)于1993年1月29日公映,总收入不错,达到540万美元。三个星期后巴兹·鲁赫曼(Baz Luhrmann)的《严肃舞厅》公映,总收入达到1170万美元,对于一个规模不大,拍得还不成熟,但是却很有味道的澳大利亚影片来说这已经十分辉煌。两个月后,即4月份,米拉麦克斯发行了《浓情巧克力》(Like Water For Chocolate)。“这部影片被踢来踢去,谁也不想要。”埃蒙·鲍尔斯回忆道,“哈维对影片进行了大规模的修改,成为规模最大的外国电影之一。”总收入达到2160万美元。他接着说:“他们都管他叫剪刀手哈维,但是他把许多影片推向赢利之路。”
到2月份时,米拉麦克斯已经获得十二项学院奖提名。除了《哭泣的游戏》获得的六项提名(包括最佳影片提名、给斯蒂芬·雷的最佳演员、乔丹的最佳导演提名),《魔法四月》获了四项,《激情之鱼》获了两项,《走近伊甸园》(Close to Eden)一项,获最佳外语片奖提名。等尘埃落定的时候,米拉麦克斯荣获四项奥斯卡奖。温氏兄弟知道,如果有那么一刻大大地争了一口气的话,应该就是此时此刻。
电子书 分享网站
买卖游戏 1992—1993(17)
和谁都交谈过但对谁都不信任的哈维跟卡岑伯格谈过一次,他曾把《萨拉菲娜!》的负担卸给卡岑伯格。当然,大制片厂历来把独立电影界贬为某种微不足道的调味剂。卡岑伯格说:“投资100万,赚了1000万,算不上一笔大买卖,但是如果你一年有这么四五次,那就是4000或者5000万了,而且,它会忽然扩大规模、成倍地增值。”卡岑伯格跟最早把他引荐给温氏兄弟的普泰克谈过米拉麦克斯。普泰克劝他继续跟温氏兄弟谈,他这样说:“这些家伙根本不知道该怎么做生意。他们觉得拉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