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tz),是为数不多高品质电影的不懈供应者。哈维读完剧本,并且看了20分钟的录像带后,以800万美元买下北美版权。他喜欢这部作品。杰弗里·卡岑伯格劝他放弃:“哈维,别买这部影片。我也曾经买过只看了20分钟拷贝的影片,你会重蹈我的覆辙。”
。 想看书来
美梦成真 1993—1994(17)
“可那是贝托鲁奇的东西!”
“你这不是出8美分,而是800万美元。你以为这样就有资本跟贝托鲁奇拍片了?如果这部影片长达三个半小时,那你可就要倒霉了。你根本不缺这种东西。”
“杰弗里,我不在乎它是不是三个小时。《末代皇帝》也很长。我不在乎这个。”
“我敢说这会闹得很不愉快的。”
如今哈维说:“我应该听杰弗里的话。那次合作对我和贝托鲁奇而言都很不愉快。”温氏兄弟的声名向来不佳。但是,贝托鲁奇却说:“在欧洲,我们对这位能从即使在欧洲也无法顺利发行的影片中榨出钱来的美国发行商感到很好奇。”贝托鲁奇认为他是为数不多的懂得不仅仅存在一类观众、不同影片会有不同观众的发行商之一。作为规模不大的独立发行商,他不像大制片厂那样在1500家影院投放自己的影片,而是投放到15家影院,一点一点地扩张开来。他还说:“我对这个人很着迷,因为很少见到有人跟好莱坞的主管们如此不同。”
《小活佛》拍完后,温氏兄弟去伦敦观看“他们没有看过就买下来的影片”。贝托鲁奇说:“哈维非常冷酷。他说:‘你至少得剪掉十二三分钟。’语气中带有某种威胁意味。但当时我正处于浑然忘形之际,影片与我完全合而为一,我接受不了任何批评。”
等那种忘我的狂热结束后,贝托鲁奇开始反思。他中途约见了哈维:“告诉我,你想剪掉什么。我不想当欧洲电影作家,自我膨胀得什么人提出要剪掉片中某个镜头后就会吓得晕过去。如果你能说服我,我就听你的。”但是哈维没有说服他,于是冷战开始。哈维写了一封信,上面列了希望剪掉的内容,他想进一步扩大影片的观众范围,但是除非影片剪得更短一点他才办得到。他还威胁,如果贝托鲁奇不按他的意见去做的话会直接把影片拷贝成录像。在1993—1994年期间,贝托鲁奇和托马斯去了一趟纽约。哈维在新泽西试映了《小活佛》。“你也知道,这部影片在影院放映会有什么结果。”托马斯说,“那是在位于某个工业垃圾场中间的一所多媒体中心放映的。”这部影片的宣传员马克·乌尔曼回忆道:“他们请来一批古里古怪的人,个个都绝对不喜欢这部影片。效果自然非常不好,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拿它作为要剪片子的证据。”贝托鲁奇说:“试映是哈维这种人手里最可怕的一件武器。”(米拉麦克斯又以同样标准在曼哈顿进行了一场影片观摩。)
据哈维说:“我劝不动贝托鲁奇剪掉哪怕他的一根头发,更别说他电影里的一个镜头了。他们根本不听我的。让这些大牌导演改变主意的唯一办法就是请另外一些大牌导演说服他们。乔纳森·德梅是说服贝托鲁奇的最佳人选。德梅一说影片太长,贝托鲁奇就气炸了。”贝托鲁奇说从来没有这回事:“这又是他杜撰的情节。”
贝托鲁奇住在市中心一家饭店。陪同人员有托马斯、乌尔曼、CiBy2000的负责人让·弗朗索瓦·丰吕和其他一班人。贝托鲁奇在59大街钻进一辆长型豪华轿车,直奔特里贝卡去参加他以为就要举办的营销会。天空微微飘着雪花,几部小车看着像披了一层白糖。在电影生意中,最后几分钟趁你完全不可挽回的时候传来坏消息是常有的事情。丰吕一直等到小车快到特里贝卡时才说:“噢,顺便说一句,我们是去看这部影片另外一个录像带版。”贝托鲁奇一下子惊呆了,按照合同他拥有最后剪辑权。他大声说:“你在说什么?我一刀都没有剪呢!”丰吕回答道:“嗯,他们已经剪过了!”乌尔曼回忆道:“他们让一些剪辑师和后期制作人员——谁知道是什么人,肯定不是贝托鲁奇,也不是贝托鲁奇的剪辑师——做了《小活佛》的剪辑版。”贝托鲁奇用带着浓重口音的英语说:“我还没有碰到过这种事情,我什么会也不去参加了。”他转向托马斯说,“你干吗同意他们这样做?你为什么不保护我?”乌尔曼回忆道:“贝托鲁奇气坏了。他很惊讶他们居然对这样级别的导演来这么一手。尤其是他已明确指出,他自己会剪的。他是贝托鲁奇!他要求司机停车。他从车里出来后有几个小时没有露面。我们很担心他,因为他一直没有出席活动。”
美梦成真 1993—1994(18)
“我找到一家酒吧,”贝托鲁奇回忆道,“我向大门口走去,过道特别滑,积雪结成了冰,我突然跌倒在地,一屁股坐在地上,我说,正好,我目前的情形多像现在这样。”
贝托鲁奇从来没有看过米拉麦克斯的剪辑版。但是过了几个月,用他的话说:“我意识到这部影片不会发行了。所以我对自己说,跟佛教徒相处的这两三年我学会了如何保持谦卑。我说:‘我就做个佛教徒吧,放弃自我好了。这样这部影片或许还能发行出来。否则我们就只能从电视或者录像上看了。’我剪掉的不是12分钟,而是18分钟。我把影片拿给哈维看,他说,谢谢你,你干得真漂亮,现在它才是一部真正伟大的电影了!他公映了影片,但事实上等于没有公映。”
《小活佛》于1994年5月的最后一个星期公开发行。虽然经过贝托鲁奇剪辑,米拉麦克斯并没有在更大范围放映。《小活佛》剧组认为米拉麦克斯糟蹋了这部影片。导演和制片人都愤愤不平。“我把贝托鲁奇扔到那堆狗屎上了。”托马斯说,“我应该更好地保护他才对。但我没料到瞒着我会发生这种事情。拍摄《小活佛》这样的影片十分不易,它是一部鸿篇巨制。组剧花了好几年时间待在外景地,还去尼泊尔拍那些古老的庙宇,准备人物服装,这些让你吃尽千辛万苦,耗去你一生中的两三年时间,到头来却让导演感到这部影片的命运如此悲惨。贝托鲁奇深感失望。他花了很长时间才恢复过来。对贝托鲁奇这样的珍宝如此漠视的确让人费解,他是真正的珍宝,而电影事业是需要这种珍宝的。”
至今贝托鲁奇都不明白为什么温氏兄弟那匆忙地就买下《小活佛》。“他是一个势利小人,”他说,“势利就意味着缺乏高贵教养——他是个势利小人,因为缺乏高贵教养,所以需要装出高贵的样子。他喜欢追逐那种电影,也许为了使自己显得更加高贵。然而,这次让他显得更高贵的美梦破产了。现在此事已经了结。他对很多东西完全凭嗅觉办事。当时作为剪刀手的哈维太迷信自己,要做这部电影的作者,那种病态的固执使他失去自控。你不能相信凭借个性就能拍出高质量的影片,然后用你那并不具备高明主意的个性去征服跟你合作拍摄这些影片的人的个性。”贝托鲁奇最近刚完成一部叫《戏梦巴黎》(The Dreamers)的影片,故事发生在1968年的巴黎。有人问他会不会把这部影片交给米拉麦克斯发行。“不会,我不会给米拉麦克斯哪怕一杯咖啡。我再也不相信哈维了。我最近在看《黑道家族》(The Sopranos),我从中发现了哈维的某些影子。”有人问,如果他要拍一部关于温氏兄弟的传记片,他会不会请詹姆斯·甘多费尼(James Gandolfini)扮演哈维。“会的,但我不会让他成为主角,因为他不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