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见证录》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红墙见证录- 第8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昌都时,被英国特务福特设下圈套,在饭里下了毒,格达中毒后腹痛不止,口吐黄水,五孔出血,格达死后,福特等人又将其尸体焚毁,并将其随行人员押送去拉萨。
  紧接着又一个挑战来了。当张国华的部队行进到康北竹庆地区,周围的喇嘛寺忽然响起了钟声,一群持枪骑马的人簇拥着一个穿红袍戴狐皮帽的,奔上山冈,吹起法螺,顿时不明真相的喇嘛群众向解放军开枪射击。张国华叫部队停止前进,带上翻译去和拦路的人谈话,总算阻止了枪击。到了晚上,那一伙人卷土重来。张国华气坏了,一拍桌子:“把那个为首的家伙给我抓来!”
  战士们一会儿就捉来一个穿红袈裟的指挥官。一审问,这个一身上层喇嘛打扮的人却是个汉人……陈立夫的亲信。他供认:1949年冬天,就有一些美国人和英国人在拉萨当局的便衣武装护卫之下,从大风大雪里跌跌撞撞地过金沙江来了。他们利用喇嘛寺的钟声法鼓煽动群众,要截断解放军的进藏道路。现在西藏反动派在帝国主义直接策划下,将原有的14个代本(相当于小团),扩充为17个代本,从外国运进大批军火、美国电台,请来英国教官,调动、训练各地藏军,并下令各寺院念经诅咒解放军。不但关闭了和谈之门,又企图以金沙江为天险,要十八军就此止步。
  十八军的将领们都认为,不打难以前进了。西南局根据张国华的报告,向中央请示实施昌都战役。毛泽东在三天后电告:……你们于占领昌都后只留3000人在那里过冬,今年不进拉萨,并将主力撤回甘孜……毛泽东细致地查问着一切有关事宜:你们16000人由甘孜向昌都进军,粮食全靠部队携带及牦牛载运,其中3000人须有过冬粮食,准备撤回的主力13000人至少须有往返期间3个月粮食,部队及牦牛是否有这样大的运输力,仍望查告…… 。。

向西藏进军(9)
8月28日,张国华率领十八军主力第一批人员380余人,携带先遣支队的被装及粮食,从新津出发。他的行军生活变得非常简单,一杯开水,几块压缩干粮,就是一餐。商店的柜台也能睡一觉。遇到寺庙他肯定要爬上山坡,进里访问,或者用刚学会的几句藏语和群众交谈……
  路上,官兵饿得实在受不了,就向张国华叫苦。张国华也不忍心看着部下挨饿,咬了咬牙,宣布每人每天增加二两粮食。可西南军区后勤部长余秋里又犯了愁,他哪里支得出这二两粮食,不得已,大家只好勒紧肚皮,少吃二两。到拉萨的时候,大军只剩三天的口粮了。张国华仰天长叹:“怪不得刘邓首长老说人不吃饭要饿死,这简单的真理竟如此灵验!”
  昌都是顺利打下来了。这时满脸倦容的张国华和他的战友们才舒了一口气,张国华才说了句轻松点的话:“同志哥呀,这下我们才敢向中央、毛主席、刘邓首长报告说,首长们,请放心吧!”张国华舔着干裂的嘴唇,又说,“这七天七夜,吃不好睡不好,熬过来,全靠这个!”他举起手里的香烟比划着。也就在这时,他才发现自己得了严重的高血压病。
  部队到达甘孜以后,樊近真眼看就要分娩了。可西藏的财经情况还不清楚,她就挺着大肚子,带上翻译,到处找喇嘛庙调查。5月5日,张国华接到中央电报,要他火速到京参加谈判。她想回成都去生孩子,张国华不同意:“要生在路上怎么办?”
  樊近真担心在这也会出危险,她希望张国华能在身边,可张国华等不及,马上就要离开,战友也劝她:“和谈是大事……”当晚张国华就上路了。到了二郎山,他被风雪阻在那里,趁司机装防滑链的工夫,他给樊近真写了一封长信,托人带下山。
  8日,樊近真临产,正赶上狂风大作,她和助产士在老乡的土楼里忙乎着,窗户也被风掀掉,小通讯员急着用被子上去堵,狼狈不堪……孩子生下之后,张国华的信也到了。樊近真拆开看了几页,就把信撕了扔在地上。助产士拾起信读了几句,便抹起眼泪,不解地问:“信写得这么感动人,我看了直掉泪,你怎么把它撕了?”
  樊近真仰在床上,一句话也不说,把被子拉上来蒙住脸。她能说什么?张国华讲的道理她都懂,可是作为一个女人、一个妻子,所有的道理都会变成委屈,变成咽进肚里的苦水……5天之后,她带上新生的“小康”,坐上吉普车,走了几天,回到成都,把孩子交给妹妹,20天后,又去赶进藏的部队去了……
  张国华是5月5日从康藏前线赶赴北京的。1936年他曾到过北平。那时他在河东岛支队失败后,曾奔走于太原、北平、天津和西安之间,是个东躲西藏的角色。可如今却是人民政府的一名代表。在谈判余暇,他不无激动地写道:
  “16年前,曾为寻找组织,在北平逗留了40多天,当时的北平是剥削阶级的统治者统治着,像我这种革命分子,当然被看成黑人,随时都有人身被投入监牢的危险,生命被宰割的可能……今天北京成了人民的首都,为人民革命奋斗的共产党员,自然就变成了红人……”
  5月23日,毛泽东在中南海勤政殿听取《协议》签订情况后,把目光转向张国华,按他平常的习惯,和一个不熟悉的人交谈时总要先问一问籍贯、经历,当得知张国华是江西人,曾在袁文才、王佐的部队工作过3个月左右,眼神格外明亮起来。(在以后的多次接见中毛泽东有时开玩笑地叫他“井冈山”)因为那曾是两支充满神秘色彩的绿林军,是毛泽东本人在秋收起义后与他们结缘并把他们改造成新军的。“袁文才、王佐都是对革命有贡献的同志,王佐是不应该杀掉的。”毛泽东没有时间去回忆那段历史,他需要更多地面对现实,“进藏部队的情况怎样?”

向西藏进军(10)
张国华概括地讲了几句:“大部分同志英勇顽强,不怕牺牲,每个战士负重七八十斤,有的党员和班长负重90斤,连续10多天以每日100公里的速度急行军。断粮了就忍着饥饿坚持……当然也有少数同志嫌进藏苦,把进藏看成是‘进葬’……”有些话他不好学……毛泽东也能感觉得到在全国胜利之时奔赴艰难容易出现的思想问题,深深地吸了口烟,用夹着烟头的手指朝张国华点了点:“你告诉他们,进藏对个人来说,一点好处也没有。但你是共产党员,党要你去,你去不去?!”
  毛泽东看着将军们,见他们记下了自己说的几点,表情由严肃慢慢转为微笑,请他们谈谈困难。张国华强调筑路的重要,毛泽东点点头:“要筑路与生产并重。”毛泽东要求部队很快进军西藏,为全部实行《十七条协议》而努力。
  当毛泽东说完“你们在西藏考虑任何问题,首先要想到民族和宗教这两件事,一切工作必须慎重稳进”时,将军们知道该时接见结束了,纷纷站了起来。
  第二天下午4时,毛泽东又接见全体西藏代表,情绪盎然:“我们共产党为了帮助你们发展西藏的文化经济事业,不是为了当官,不是去办坏事,如果汉族干部欺负你们,”毛泽东拍了拍自己宽厚的胸膛:“你们来找我毛泽东好了!”
  众人笑了起来。毛泽东意犹未尽:“好哇,今天办了一件大事,这是一个胜利,但只是第一步,下一步要实现协议的这十七条具体内容,还要靠我们共同努力呀!”
  当年的*喇嘛还很客气
  1951年10月,张国华带着军直及一五四团到达拉萨时,依然是黑云压城城欲催的架势。到处都是谣言,说“解放军来了,大喇嘛杀死,小喇嘛丢到河里淹死”,“布达拉宫铜佛流泪了”。站在高楼台上的反动分子朝欢迎人群和入城队伍投石子、吐口水,咒骂开道的腰鼓队是“魔鬼”。噶厦(西藏地方政府)把张国华的部队全部安排在拉萨河北岸沙滩上,张国华、谭冠三等军领导住在宇妥院内。藏军在张国华部队周围三面安设军营,暗暗地将十八军主力置于他们的控制之下。张国华对此哂笑一下,只是命令部队做好战斗准备,抓紧时间休息。他自己去找噶厦的实际执政者藏王鲁康娃、洛桑扎西,要他们卖粮食给解放军。鲁康娃鼻子一哼,扭过身去说:“过去满清有个入藏大臣也姓张(指张荫堂),只在拉萨设了一个衙门,没有带什么兵,你何必带这么多军队!”
  张国华淡淡一笑:“天下姓张的人多,可姓张跟姓张的不一样。我们是来执行十七条的,希望你能配合,首先解决粮食问题。”
  鲁康娃捻动着佛珠,讥笑道:“打败仗虽然难受,饿肚子比打败仗更难受吧?!”
  张国华和谭冠三交换了一下目光,问:“你看到和平解放西藏协议没有?”
  鲁康娃耸耸肩环顾左右的贵族官员,眼里的凶光一闪,不做声。
  “协议是双方代表签了字的,上面明明白白地写着,你们应该协助解放军进入西藏,巩固国防。可你们采取的是什么行动?”张国华说着,要随行人员把十七条协议藏文本摆到鲁康娃面前。
  鲁康娃要拿又没拿,像盯着一团火,嘴里嘀嘀咕咕:“阿沛(阿旺晋美)去北京,并未授权谈军事,十七条协议很突然……老百姓也不满意,应该修改……”当他的目光掠过张的随行人员,便有了话头,指着张国华突然狂叫起来:“姓张的,你好大胆,把军队带进来啦!”

向西藏进军(11)
按张国华的脾气早该发作了,可他只好忍着,耐心讲党的民族宗教政策,末尾还是强调了一点:反对祖国统一的结果,将会和军事较量一样,在政治上再遭失败。希望噶厦合作,西藏地方政府也要悬挂国旗……
  鲁康娃不肯让步,面色阴沉:“西藏是一个独立的佛国,不必悬挂中国国旗,挂上了,再拿下来也不好看!”
  回到营地的张国华,气得心口咚咚直跳。本来他已经学会了抓糌粑,喝酥油茶,啃生牛肉,可饭端上来的时候,他难以下咽。一则顿顿是羊肉,膻味极大,总吃当然腻。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