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命运与使命:中国知识分子问题世纪回眸- 第34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违反民族利益之会员,慰劳抗日殉职的工程师家属等”;1941年年会,研究开展“工业标准化运动”;1942年年会,“以西北建设为主题”;1947年年会讨论:“抗日胜利后的北平情况,黄河堵口工程,电动中文打字机,东北资源与工业,制度与建设,南京建设,全国铁路情况等”24。抗日战争时期,学会还组织战地工程师团,赴前线参战。不少会员为抗日战争和国家建设做出突出贡献,如茅以升领导修建钱塘江铁桥,孙越琦组织开发油田,支秉渊在国内创始制造柴油机,龚继成负责修建中印公路及油管,李承干研制兵工器材,朱光彩负责花园口堵口工程,等。
  中国工程师学会在几十年实践中形成的“讲求科学,讲求实用”的思想,为科学技术界留下一笔十分宝贵的精神财富,如该学会1941年修订的《工程师信条》,集中反映了这种精神,现录于下:
  “(一)遵从国家之国防经济建设政策,实现总理(孙中山)之
  实业计划。
  (二)认识国家民族之利益高于一切,愿牺牲自由,贡献能力。
  (三)促进国家工业化,力谋主要物资之自给。
  (四)推行工业标准化,配合国防民生之需求。
  (五)不慕虚名,不为物诱,维持职业尊严,遵守服务道德。
  (六)实事求是,精益求精,努力创立创造,注重集体成就。
  (七)勇于任事,忠于职守,更须互切互磋,亲爱精诚之合作
  精神。
  (八)严以律己,恕以待人,并养成整洁朴素,迅速确实之合
  

科技工作者的组织活动与历史贡献(4)
作精神”25。
   。。

民主革命年代科技工作者的人生之路(1)
中国的科学技术知识分子,由于生活和工作于饱受外国侵略势力凌辱的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有着强烈的爱国主义思想;他们深受五四运动的影响,本身又都有留学西方的经历,渴望民主、反对专制,张扬科学、反
  对愚昧的精神更为突出;他们所从事的科学技术工作决定,与一般人文知识分子比较,又具有更加务实的作风。绝大部分人走的是远离政治。“科学救国”、“工业救国”之路,一般地讲,与统治集团没有明显的矛盾,甚至是为统治集团所需要、所重视,正所谓“学会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然而在中国这样一个长期处于动荡的社会环境中,想走“科技救国”、“工业救国”之路,举步维艰,想远离政治,难上加难。不少科技工作者,或主动或被动,或多或少的卷入到政治中来。上述种种主观与客观的条件,构成中国近代科技工作者艰难曲折,五光十色的人生之路。
  著名的化学工业专家范旭东和侯德榜,是我国科技工作者走“工业救国”之路,并为国家作出杰出贡献的代表人物。
  范旭东(1884—1945),早年留学日本,对日本的碱业十分熟悉。辛亥革命后曾在南京临时政府财政部任职。1914年在天津塘沽开办久大盐业公司,1917年创办永利制碱公司,1922年创建我国化学工业第一个研究机构——黄海化学工业研究社,为我国化学工业的起飞,迈出具有历史意义的一步。范旭东在《黄海二十周年纪念词》中,表达了他立志走“工业救国”之路的志向与心情:“中国广大众民,本不应患贫患弱,……中国如没有一班人,肯沉下心来,不趁热,不惮烦,不为当世功名富贵所惑,至心皈命为中国创造新的学术技艺,中国决产不出新的生命来。世论辄嫌这看法太愚缓,权势在握的人十九又口是心非之,我人何敢强聒?惟有邀集几个志同道合的人关起门来,静悄悄地自己去干,期以岁月,果能有些成就,一切归之国家,决不私利,否则也唯力是视,决不气馁”26。在重重困难面前,他矢志不移的说:“当了裤子也要办黄海”。1945年范旭东因病去世,中国共产党领袖毛泽东致唁电,赞扬他:“工业先导,功在国家”。
  范旭东的另一大功劳是,建立起以侯德榜为首的一支高水平的技术队伍。侯德榜,1890年生,1911年考入北京清华留美学堂,1913年被保送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后又到哥伦比亚大学学习,1921年获博士学位,同年10月应范旭东邀请,回国出任永利碱业公司技师长。
  20世纪初流行于世界制碱业技术,是由比利时化学家苏尔维发明的“苏尔维制碱法”。由于保密措施严格,各国科学家为破解此技术所做的种种努力均宣告失败。年轻的中国化工专家侯德榜,经过刻苦钻研,终于揭开其秘密。1924年以“红三角”命名的新产品纯碱在永利碱厂投产,该产品在美国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和1930年瑞士国际商品展览会上获金质奖章,侯德榜本人则被誉为中国制碱大王。1933年,侯德榜在美国纽约出版巨著《纯碱制造》,立即被译成多种文字广为传播,对世界制碱工业的发展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被国外同行赞为“中国化学家对世界文明所做的重大贡献”。
  1937年,在侯德榜主持下,中国第一个合成氨联合企业——永利铵厂首次试车成功,开创了中国人自己生产化肥的历史,并且成为亚洲一流的化工厂。日本侵华战争正式爆发以后,曾派人疏通侯德榜,要他将工厂留下不要撤走,侯德榜回答:“宁肯给工厂开追悼会,也绝不与侵略者合作!”后来,他又为适应抗日战争需要,将工厂转产硝酸铵,制作炸药。战火逼近,工厂被炸,侯德榜率技术骨干和老工人,携带部分设备,西迁四川,在岷江畔五通桥建立永利川西化工厂。侯德榜本人在极其艰难的条件下,与全厂职工经过500多次的反复试验,终于创造出制碱新工艺,被中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命名为“侯氏联合制碱法”。
   。 想看书来

民主革命年代科技工作者的人生之路(2)
这时候的侯德榜已经享誉世界,成为英国皇家学会名誉会员(当时亚洲仅中国和日本各一名),美国化学工程师学会和美国机械工程师学会荣誉会员。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胜利前夕,他谢绝印度一家公司年薪10万美元的聘请,毅然回到祖国,投入新中国的建设事业,并于1957年加入中国共产党。2002年一家报纸发表《侯德榜——民族化工业先驱》文章指出:“侯德榜的一生,是中国知识分子奋进、爱国和进步的典型。他一生在化工技术上有三大贡献:第一,揭开了苏尔维制碱法的秘密;第二,创立了中国人自己的制碱工艺——侯氏制碱法;第三,在晚年为发展小化肥工业做出了突出贡献”27。
  梁希和李四光则属于科技知识分子中的另外一种类型。他们都是取得杰出成就的科学家,早年走的都是科学救国之路,随着对国民党蒋介石政府的失望,逐渐卷入到###中。两人的区别在于,梁希主动的涉入政治,成为反对专制独裁,倡导民主的斗士,而李四光则是被动卷入政治,在蒋介石政权的拉拢面前,表现出一个学者的正直不阿和独立人格。
  梁希(1883—1958),杰出的林学家,被称为“中国森林学的导师”、“林业界的一代师表”。早年为寻找救国救民之路曾学习军事,先后入浙江武备学堂和日本士官学校学习海军,并于1907年加入同盟会。后来目睹新旧军阀的所作所为,失去对军事的兴趣,1913年考入日本东京帝国大学农林学部林科,主攻林产制造和森林利用学。1916年回国,先后在东北从事林业工作和在北京农业专门学校任教。1923年赴德国留学,研林业化学和木材防腐学,4年以后回国,一直在几个大学任教和主持研究工作达20几年之久。他的《林产制造化学》和《森林利用学》两部讲义以及《松脂试验》、《木素定量》、《川西木材强度之研究》等一大批有创建性的学术论文,对教育和培养我国一代林业科学家起了重要的作用。1937年1月,当选为中华农学会理事长。
  日本侵华不断加剧,进一步燃起了梁希的爱国热情和对时局的关心。对国民党不抵抗主义的失望,使他把目光转向坚持敌后抗战的延安。他曾对朋友说:“中国的希望在延安”,并表示要亲自到延安,参加抗日战争。在重庆期间,他积极参加“民主科学座谈会”活动,后来在这个座谈会基础上,于1946年5月成立“九三学社”。梁希成为这个以文教和科技界高级知识分子为主体、高举“民主与科学”大旗的民主政团的发起者和筹备者,并当选为监事。梁希的反独裁、反内战的言论,引起国民党政府的注意,不断有特务对他施以恐吓。梁希大义凛然的说:“如果我梁希的名字能够写在闻一多之后,可谓死得其所,何惧之有?”1947年春,梁希曾为青年人做《科学与政治》的报告,表达了一个科学家对政治的理解和态度。他说:“科学工作者应过问政治,讨论政治,必要时改造政治,改造到它适合科学的需要。要教政治适合于科学,必须反封建”。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后,梁希出任林业部长,他表示:“人逢盛世,我要珍惜我的晚年,加倍努力工作”。
  李四光(1889—1971),1904年15岁时赴日本留学,进弘文学院普通科学习,3年以后考入大阪高等工业学校。他是同盟会第一批最年轻的会员之一,1912年辛亥革命以后,出任湖北省实业部长。随着袁世凯、黎元洪等篡夺胜利果实,李四光辞去政府任职,怀着科学救国的思想赴英国继续求学,入伯明翰大学学习采矿,后转学地质学。毕业以后,应国民政府农商部地质调查所所长丁文江之邀,于1920年5月回国,,开始他的大学教授生涯。
  李四光一面教学,一面从事学术研究。1927年出版第一部科学著作《中国西北部之蜓科》,为此获英国伯明翰大学自然科学博士学位。1928年由北京赴南京,任地质研究所所长,此后20年提出和完成了一系列的富有开创性的研究成果。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