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在卫国授爵当官,向卫王进言时有条不紊他讲述自己用兵的道理。卫王听后说:“我们卫国是弱小国家,又夹在大国之问。对于比我们强的大国,我们的政策是要恭敬地侍奉他;对于同我们一样或比我们还要弱的小国,我们的方针是要好好地安抚他们,只有这样才是我们求得安全的好方法。你提的军事治国固然不错,但如果我依靠兵力和权谋,周围的大国就会联手攻打我国,我们的国家很快就要灭亡。假若我好生生地放你回去,你必定会到别国去宣传你的主张,别的国家发展了军事力量再对外扩张起来,会对我国造成很大的威胁。”卫王感到这个人既放不得,又留不得,于是派人砍断了他的双脚,然后把他押送问鲁国。
孟家的两个儿子回到家里,已是残废人了,全家人感到又悲又恨,他家父子三人找到姓施的人家里,悲痛地拍着胸脯责备施家。施家的人回答说:“不论办什么事,凡是适应时势的就会成功、昌盛,违背时势的就会失败、灭亡。你们学的东西与我们相同,但是取得的效果却完全不同,为什么呢?这是由于你们选择的对象不同,同时又违背了时势啊。我们的做法和行为又有什么错误呢?”
施家和孟家的两个儿子条件基本相同,而结果却大相径庭,为什么?有才干又能认清形势就是识时务者,有才干认不清形势也叫华而不实。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日本少林拳
日本少林拳
日本少林寺拳法的创始人叫宗道臣。
1947年,36岁的宗道臣从中国回到日本,看到战争失败后的日本社会秩序混乱,暴力横行,决定用自己在中国学到的拳法和在少林寺按照壁画绘制的图谱结合日本柔道创造出一种新拳法“日本少林寺拳法”。经过艰苦努力,拳法终于形成,打遍日本无敌手,在日本门徒达到150万之多。
电影“少林寺”开头进行武术表演的,就是宗道臣率领的日本武术代表团。原本想来比武,结果看到实力悬殊太大,就变成表演了。
宗道臣自己说:他在创造“日本少林拳法”的时候,有一个动作,始终没有掌握要领,就是“站桩”俗称“蹲马步”。
宗道臣在归国的船上听说有一个中国武术高人,于是一定要求比武,中国高人无动于衷,宗道臣用一些有辱民族气节的话来激怒他。中国高人告诉他:“我只会‘站桩’没有什么能耐,实在要比就试一试吧!”
甲板上人潮拥挤,都想看看高手过招。当宗道臣摆好架势准备出招的时候,中国高人刚一“站桩”,宗道臣就感到心跳加快、虚汗泉涌,他马上意识到今天遇到的是高人,一旦过招必死无疑。他立刻双膝跪地、磕头拜师,中国高人连头都没回,回到船舱“打坐”去了。
宗道臣把“占桩”这个动作加到了“日本少林拳”里,但是到今天都不知道其奥妙所在。
全中国人都知道“站桩”是最高境界的内功,它可以不动声色的置对方于死地。光知道一点表皮就想与高手过招……。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第三十九章:致誉无誉
第三十九章:致誉无誉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笔者字面理解
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神得一以灵,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为天下正。其致之也。
古代顺应自然(得一)的事例有:天随自然则清明;地随自然而平安无灾害;神随自然而灵通;空谷随自然而充实;万物随自然而生生不息;侯王顺应自然治理的天下,就会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这是一个千真万确的真理。
谓天无以清,将恐裂;地无以宁,将恐废;神无以灵,将恐歇;谷无以盈,将恐竭;万物无以生,将恐灭;候王无以正,将恐蹶。
天反自然就会不清明,恐怕就要塌下来;地反自然就会不宁静,恐怕就要陷下去;神反自然就会不灵验,恐怕就要消失;谷反自然就不能充盈,恐怕就要枯竭;万物反自然就不能生长,恐怕就要灭绝;侯王反自然国家就不能正确发展,国家恐怕就要灭亡。
故贵以贱为本,高以下为基。是以候王自称“孤、寡、不谷”,此非以贱为本耶?非乎?
因此,贱是贵的根本,低下是高上的根基。所以候王用“孤”、“寡”、“不谷”这些人们看来很低下的称呼来称呼自己,以示谦虚,这难道不是以贱为本吗?不是吗?
故致誉无誉。是故不欲琭琭如玉,珞珞如石。
所以,至高无上的荣誉就会毁掉自己,就会失掉荣誉。不要追求像美玉一样光彩耀人;而要像石头那样朴实无华,不在人前张扬。
笔者感悟
老子在本章里用“物极必反”的辩证法观点,阐述了“致誉无誉”“乐极生悲”中国人重要的道德观。就是弘扬“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美德。正是因为中国人有这种道德观,所以中国人总是体现出谦虚、低调、不露锋芒。
战国时期,齐威王是个喜欢彻夜饮酒的君王,有一年楚军进攻齐国,他连忙派自己信得过的使节淳于髡去赵国求救。淳于髡果然不辜负齐王重托,到了赵国就请来了10万大军,吓退了楚军。当然,齐威王十分高兴,立刻摆设酒宴请淳于髡喝酒庆贺。齐王高兴地问淳于髡:“先生你要喝多少酒才会醉?”淳于髡一看这架势,知道齐王又要彻夜喝酒,必定要一醉方休。 他想了想回答道:“我喝一斗酒也醉,喝一石酒也醉。”齐王不解其意,淳于髡解释自己在不同场合、不同情况下酒量会变化:“所以我得出一个结论,喝酒到了极点,就会酒醉而乱了礼节;人如果快乐到了极点,就可能要发生悲伤之事(此句原文即‘酒极则乱,乐极则悲’)。所以,我看做任何事都是一样,超过了一定限度,则会走向反面了。” 这一席话说得齐威王心服口服,当即痛快爽朗地表示接受淳于髡的劝告,今后不再彻夜饮酒作乐,改掉可能走向自己反面的恶习。就这样,“乐极生悲”这成语由此而来。
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是极其艰巨的任务。毛主席同志的建党学说成功地解决了这个问题。他特别着重于从思想上建设党,提出党员不但要在组织上入党,而且要在思想上入党,经常注意以无产阶级思想改造和克服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他指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作风,和人民群众紧密地联系在一起的作风,以及自我批评的作风,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显著标志。他针对历史上党内斗争中存在过的“残酷斗争、无情打击”的“左”倾错误,提出“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正确方针,强调在党内斗争中要达到既弄清思想又团结同志的目的。他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列宁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建国前夕和建国以后,鉴于我们党成为领导全国政权的党,毛主席同志多次提出:要继续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艰苦奋斗的作风,警惕资产阶级思想的侵蚀,反对脱离群众的官僚主义。
致誉无誉的韩信
致誉无誉的韩信
老子告诉我们一个道理:荣誉达到极限的时候,就是物极必反的过程,必然向着相反的方向发展。所以,一定要回避荣誉达到极限。要追求荣誉,但不要过分,要适可而止。
“韩信点兵,多多益善”这句成语是千百年来人们对韩信的军事才能的颂扬。但是,韩信是军事上的天才,在政治上却很幼稚。
韩信平定齐国,却以齐地初定,需立王掌政以安民心为由,遣使修书请求刘邦封他为代理齐王。
当时,项羽正把刘邦紧紧围困在荥阳,情势危急,急需救援,看了韩信上书内容,刘邦十分恼怒,大骂韩信不救荥阳之急竟想自立为王。张良、陈平暗中踩刘邦的脚,凑近他的耳朵说:“汉军处境不利,怎么能禁止韩信称王呢?不如就此机会封他为王,好好善待他,使他自守一方,否则可能发生变乱。”刘邦经提醒也明白过来,改口骂道:“男子汉大丈夫,平定了诸侯就是真王了,还做什么代理啊!”于是派张良前去封韩信为齐王,征调他的部队攻打楚军。
对于韩信这种乘人之危、逼宫似的做法,刘邦肯定是怀恨在心,君臣之间的阴影已变成了裂痕,可惜的是韩信对于危险却没有足够的认识,在这之后,韩信不但没有去弥合裂痕,而是又一次加深了裂痕。
公元前202年,刘邦乘项羽无备,楚军饥疲,突然对楚军发动战略追击。约韩信从齐地(今山东),彭越从梁地(今河南东北部)南下合围楚军。韩信、彭越并未如期南下。刘邦追击楚军至固陵(今河南淮阳西北),楚军反击,刘邦大败而归。为调动韩信、彭越,刘邦听从张良之谋,划陈(今河南淮阳)以东至海广大地区为齐王韩信封地;封彭越为梁王,划濉阳(今河南商丘)以北至谷城(今山东东阿南),为其封地,直到这时韩信、彭越才心满意足,领兵南下,聚歼楚军于垓下,项羽眼见大势已去,慷慨自刎于乌江边,历时5年的楚汉战争以汉王刘邦夺得天下而告终。
刘邦在胜利之后,驰入韩信军中,收夺了他的兵权,后改封韩信为楚王,都下邳(今江苏邳县东)。凭心而论,刘邦为人还算宽厚,依然将韩信封王,并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