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知识一本通》

下载本书

添加书签

儒家知识一本通- 第10部分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孟子的“性善论”的前提是“天善论”。人性之所以善良,是因为“天”是纯洁善良的,它赋予我们的善的禀赋(善端)。可是,在荀子这里,天是自然的,无所谓善恶,再也不能给人们善良的种子。

    从人们的现实处境出发,荀子提出人性就是我们人与生俱来的样子,情感和欲望是人性的一部分。又由于这些情感和欲望容易失控,对社会和他人造成严重破坏,因此,荀子将人性界定为“恶”。

    但是,荀子并没有止步于此。他的人性理论的关键在于下面这句话:“其善者,伪也。”尽管人性本恶,但是在社会现实中努力转而为善,这就是“伪”。“伪”不是虚伪、伪善的意思。“伪”字,本身就是“人”和“为”二字合成,意思是“人为”,正和“天生”的“性”字相对。荀子认为人一生下来本性是恶的,只有通过人为的学习和努力,通过教养,才能变成善良的人,这就是“化性起伪”。“化”是“改变”的意思,也就是改变恶的本性,兴起、倡导人为的教养,使人们变化气质,由恶向善。

    “化性起伪”、去恶向善的关键是“礼”。荀子主张“隆礼”,通过倡导和实行“礼”,可以使人们长幼有序、尊卑分明。所谓“人伦”,就是要把人区分出秩序。有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秩序,再以具体的礼仪规范来完善这种秩序,例如对老人要尊敬,对小朋友要爱护等等,就可以调节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使之变得和谐有序了。

    “礼”的另一个根本作用是调节和文饰“欲望”。荀子认为,食色等欲望是人类的本性,不能一味压制。它就像洪水一样,阻截和压制只会让它更加泛滥,我们只能疏导它。怎么疏导呢?就是“以礼化情”,用礼仪规范来调节每个人的不同情感和不同欲望,尽量使最多人的欲望得到最充分的满足。通过“礼”的调节,不至于由于物质财富的匮乏,而导致人们的正常欲望得不到充分满足;也不至于由于放纵欲望,而导致物质财富的枯竭。

    所以说,尽管荀子主张“人性本恶”,但是他并没有贬低人类的地位。相反,他提倡了一种有教养的哲学,把人类的文明发展的责任落实到人身上,落实到人们的具体的教养学习过程中。

小提示:按 回车 [Enter] 键 返回书目,按 ← 键 返回上一页, 按 → 键 进入下一页。 赞一下 添加书签加入书架